互动与传承: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生中传播初探
——以“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为例

2019-01-30 22:23孔令彬
智慧健康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读本进校园中医药

孔令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0 引言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工作愈加重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水平、提高其中医药文化素养,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药文化传承是指中医药文化各要素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其传承不是机械式的授课、不是实物展示,而是把握其中之精神内核,言传身教,把中医药文化的思想和生命传递下去。

1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其蕴含的哲学思维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和内涵,说法不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核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我们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2]。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是激发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了解、喜欢上中医药文化,最终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受益者和践行者。该活动中,中医药文化之“传者”是具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中医药专业人士,或者具备一定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具有丰富人文社科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承者”是中小学学生。由于后者的知识构成和活动时长等限制,这就决定了在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有所取舍,不能求大求全、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兴趣点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中医药文化之“仁”、“和”、“精”、“诚”之内核和思维方式在幼小心灵里播下种子。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小郎中”,而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受众基础,使学生们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3]。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在开展之初,就对“天津市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度”进行了调查,摸清了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的现状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度,中医药文化知识要与日常生活结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于无形中向孩子们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现出来的中医哲学思维。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比如,学龄前儿童以兴趣吸引为主;小学阶段以接触体验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开阔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4]。

2 互动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传和承的协同,需要传和承的主体、载体、情境、方式的整合。是一种辩证统一,是传者和承者的互动[5]。互动,不仅仅指形式上互动,也是内容上的互动,让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与受传者达成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才能让中医药文化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所在。

2.1 互动课堂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是课程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小学义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流,这期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汇教学知识与智慧,并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教学水平[6]。

此处所讲既有教学内容上的互动,也有教学形式上的互动。“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中医药文化知识精选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作为此次活动的重点,《读本》分为中学版和小学版两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与其生活、语文教材等相结合,编制不同的内容,有效整合。如设有“故事里的中医药”和“生活里的中医药”、“成语里的中医药”等板块,有些内容与语文教材有效衔接,对一些课本知识进行了延伸;“新时代里的中医药”则结合当下热点新闻事件,如“奥运会上的中国印”让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读本》即将付梓,在前期的试讲课堂中,学生们反响良好,认为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助于知识的延伸和理解。

课堂教学是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之一。群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信息传播与互动的整体过程中。课堂中的互动教学使得信息流动双向性变强。双性强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7]。作为中小学生,他们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观念、兴趣受好、心理特征等方面总有大致相同的特点,很容易发生互动作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中医药文化的接近性、话题性等可以使课堂教学可以按照群体互动方式的不同,以话题性群体互动、专题性群体互动、以及娱乐或竞技活动群体互动进行展现。

2.2 互动健身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8]。传统体育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健身方式更是广受市民欢迎。“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聘请有丰富健身经验的博士生,开展“中医药传统体育技能进校园”活动,走进试点学校,走出课堂,教给孩子们太极拳、八段锦等。更为重要的是,教授者在教学中,将这些健身活动所蕴含的“和”之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达给孩子们。

文化的活态传承是让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目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的的推广乃至普及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可以有效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健康生活方式的种子,引导他们从小养成具有传统文化底色的健康生活习惯。基于此,甚至可将过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在孩子们心中乃至家长心中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2.3 互动体验

体验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之一。把中医药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青少年更好地接纳、认可、热爱,从小在体验中获得认知、记忆和某种天然的情结。“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还开展了众多互动性强的活动,以中医药科普宣传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神奇魅力,让青少年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中医保健技法(按摩、推拿等)进校园,邀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有专业医学背景的医生走进学校,教授中医保健技法;项目组把当归等常见中草药带到天津泰达国际学校,现场教给孩子们中药常识;在和平区万全小学,孩子们现场体验中药药囊制作方法等等。

3 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读本进课堂,互动需有方,定位需明晰,上下互动方见实效。

在兴趣引导、科学传播的理念下编著中医药文化读本是面向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9]。全国多地启动或完成了中医药文化有关的读本编写工作。读本进课堂,不仅仅是“传”与“承”之间形式上的互动,更是教学内容、方法上的互动。再者,读本之定位,决定了这一课程开展的实效:是课外读物还是校本课程?是求一时之效还是潜移默化形成长效?这些都是制约读本进课堂的因素。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推动,自下而上的积极反馈,才能让读本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文化素养的普及和提高,中小学是主阵地、主战场。就中医药文化而言,其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课外读物和校本课程定位的不同,意味着老师同学对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培养兴趣与自上而下的推广,缺一不可。特别是要想取得长期效果,让文化传播变成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才能实现。

3.2 文化进校园,应重视本校中医药文化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师资力量绝对不足[10]。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推广,目前的主力军大部分仍是中医药类院校或中医药医院有志于此的志愿者。限于时间及精力的原因,这些中医药文化之“传者”只能是“星星之火”,唯中小学中有中医药文化方面的教师,专职或兼职于此,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校园项目就把校级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召集项目试点校中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集中中医药常识培训,任课教师主要由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针推、中医、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的教师承担,提高老师的中医药文化素养,让他们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其治病救人之功效已经被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之繁衍、之生生不息所证实,其“仁”、“和”、“精”、“诚”之精神内核也已融入中华民族之血液,成为我们日常行为之准则。发挥互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让中医药文化被广大中小学生所知、所爱、所用,形成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承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读本进校园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