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适的内容载体遇见恰当的路径策略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和使用的再认识

2019-01-30 20:57李泽民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教材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李泽民

(睢宁县高集小学,江苏 睢宁 221215)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管理办法,提升智育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结合文件,再看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它从根本上克服了原来“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重人文说教轻语文要素、选文不成熟、体系碎片化等不足。新教材采用了“双线组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螺旋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1]。此外,还选编了一定数量的传统经典和红色经典篇目,形成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完整体系,从小培养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高度,新教材无疑是目前语文课程教学“最合适的内容载体”,但如何用好新教材,让其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路径策略”。只有“让合适的内容载体遇见恰当的路径策略”,才能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合适的内容载体——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结晶

认知决定策略,认知引领行动。首先我们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本质的认知。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特别加强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

统编教材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从阅读的方法、表达的方法、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等方面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现在的“工具性”意识已经加强,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能弱化,因为人文性本身就存在语文学科之中,“文”与“道”的统一,是语文教材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文”指语言形式,“道”指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原则,主要关注的是课文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狭义地说,就是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的关系,体现两者统一。“文”与“道”既涉及语文教材,也涉及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把教材与教学统整起来。统编教材讲“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融合观,即统筹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课程观,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2]。因此,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在于,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与学科自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以便更为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3]。从教材编排意图研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是要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二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体现语文工具性的意义。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尝试构建语文能力的目标体系

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只有目标没有内容,新教材要尝试把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进行细化,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年段目标——低段、中段和高段。但是教材要具体涉及每个年段,涉及每一册、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教材是“把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分解到年级目标,每一册的目标和每一个单元的目标”的具体呈现。现在每一个“单元导语”中都有语文要素,这就是语文目标体系的构建。用好统编教材,要从整体着眼,增强整体观,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教材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

1.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阅读与表达并重”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理念,依据这一理念编写的统编教材,突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实现了教材在体系结构上的突破。新教材按照“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思路综合编排,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中。过去我们以阅读教学为中心,长期以来我们教语文实际上是在教课文,所以在课改的时候有一个争论,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其实,这个争论意义不大,教材要引领教师的教学改革,教材要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应该作为教材的指导思想,也应该发挥教材的价值。新教材,表达的纵向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发展性,这条线索清楚,能力发展螺旋上升,稳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复述”能力为例,从二年级的教材开始就安排了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讲故事训练,并且提供了有效的“支架”,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是看图片讲故事,《蜘蛛开店》有示意图,《羿射九日》有图表,《大禹治水》有中心句,抓住中心句来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中年级的复述打好基础。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学生练习详细复述,四年级练习简要复述,五年级练习创造性复述。其实,练习复述同时要加强他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横向练习。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长期以来最薄弱的能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就是分析概括的能力。经常是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内容说一说,很多学生说得不到位。因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复述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能够深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中年级从词语到句子,从段落到篇章,再到长文章。新教材把原来高龄段的一些阅读的要求和表达的要求往后移到高年级,把低龄段的移到三年级。三年级主要还是从词语、段落慢慢到段落、篇章最后过渡到长文章。四年级下册就编排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和《芦花鞋》,三四千字,慢慢过渡到长文章。高年级则从文本特点出发,比如关注课文中人物的思维、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论点、文学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等,指导学生更深入把握交流。张志公先生经常强调教学引导学生走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就是理解内容和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是学生从阅读中学得方法,并迁移到习作中的有效途径。从了解文章表达方法来看教材的安排,比如说三下和四上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四下、五上主要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下册慢慢向高年级过渡了;六上和六下让学生关注“点面结合”“围绕中心意思写”“分清主次,详写略写”。再比如“观察与想象”,新教材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合理想象的习惯,并且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2.题材、体裁的整体选择与设计。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构件,是小学语文教材功能的重要载体,包括我们讲“立德树人”,一些革命文化教育都是主要依据课文这个载体来实现的。课文在语文教材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教材形式结构的共性,更体现了语文教材形式结构的个性,全面影响着语文教材多样功能的有效发挥[4]。语文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怎样引导学生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的过渡,这也是我们心理学上儿童行为的社会化——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5]。语文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选文、人文主题引导,体现了语文教学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根据各类文体的特点、生活实际的需要,新教材对各类文体进行了合理配置,发挥不同文体的学习价值。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现代诗、小说、说明文、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都有入选,学生可以见识到诸多文体。比如,低年级主要选了韵语、童谣、儿歌、童话、故事,以及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记叙文;中年级安排故事类的单元非常多,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有趣的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到了高年级,以篇章为重点,以情感为主线。前面都强调高年级的习作要求,一是写具体,二是表达真情实感。从选篇来看,新教材以情感为主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不同文章的表达技巧。

3.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整合。新教材单元设计尽可能考虑单元内部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从三年级开始,单元导语一般围绕阅读、表达两个方面,明示语文要素,提出基本的学习要求,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导语中。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栏目,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建立联系,体现教材的整体性。

4.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内容的整体呈现。阅读策略单元与阅读单元不同的是,单元内3~4 篇课文联系紧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突出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大习作,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各项内容作为一个整体。

二、恰当的路径策略——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应然选择

基于新教材的编排思路与内容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务必要渗透、强化“四个意识”,以助力语文教学顺利跳出传统教学“繁难偏旧、高耗低效”的窠臼。

(一)习惯意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习惯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习语文也不例外。温儒敏教授在《关于语文教学与学习的24 条建议》中说:“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诚然,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多,如细心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说与写的习惯等,而新教材切中的是当前学语文不读书、读书少这个主要问题,希望能“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如低段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与后续年段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我们教师教学时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不仅自己要做“读书种子”,更要注重引导、激发小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从小养成读书的爱好和习惯。要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乐读书”,课堂上就要教会学生读书的策略、方法,新教材就更加注重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如细读、默读、批注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关于课外阅读,我们积极响应“1+X”的教学办法,就是拓展阅读。教一篇课文,连带让学生读四五篇相关的文章,或是主题相近,或是文体相同,或是风格相似……增加的“X”部分,是精读还是泛读,要酌情而定,有了足够的阅读量,语感才能出来。新教材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调向课外阅读延伸,强调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结合,强调“足量阅读”,沟通课内外阅读,在语文课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对小学生而言,其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爱好和习惯。笔者主张在落实“足量阅读”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这不仅能避免读书的功利性,还能保持读书兴趣的持久性。

(二)统整意识

陈先云老师在培训时强调:“用好统编教材,要从整体着眼,增强整体观,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他建议今年教五、六年级的教师,要想更好地适应新教材,一定要把前几个年级的教材看一看,熟悉一下。因为,六年级没有太多新的方法,主要是用前五个年级的方法和能力进行综合运用。新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很强,努力建构适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整体涵盖部分、统领部分。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把握住这套教材的“干货”呢?既要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学透本节课的内容,又要注意年段、年级、上下册甚至是单元之间教材的梯度联系、内容衔接与要求界限,不能盲目拔高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水准;不能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任性,要有“整套教材一盘棋”的理念。新教材的“单元导语”和“课后思考题”为我们指明了“教什么和怎样教”,我们不妨在细读课文后反复研读这两块内容要求,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尺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桃子”。

(三)文体意识

新教材对各类文体进行合理配置的目的是发挥不同文体的学习价值。对不同的文体所采用的教法、学法不同,否则六年的语文课“都长一个样子”,学生不但掌握不了语言文字的规律,反而会失去学习母语的兴趣爱好。用温儒敏主编的话说:“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有的上诗词课,也要分析主题意义,上童话课,就和小说差不多,还是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等。不同的文体课型应当有变化。何况课型不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此外,课型意识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如教读课要求精细,功能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激发兴趣;自读课要让学生自己读,把“讲读”课上学到的策略、方法运用进来,自己去试验、体会、巩固;而课外阅读课(如读整本书)的训练空间要更大,在训练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等方面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同一文体的课文或同一课型的课,它放在不同的年段、年级或不同的单元里,其功能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深入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呈现。

(四)语用意识

正在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强调语文学科的语用观,语用观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笔者看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至少应该经历两个过程:其一,凭借语言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探寻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并尝试用学到的语言文字规律和悟得的言语经验,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运用,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其二,在常态的生活情境中,将“习得”的言语经验和“学得”的语言知识进行结构化,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言语系统和意义系统,呈现带有个人风格的鲜活的语言。新教材正是契合了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规律。

语文教师,信手拈来的从容,一定是厚积薄发的沉淀。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精神的指引下,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我们既要在认识上厘清“如果,就”,又要在教学中践行“只有,才”。▲

猜你喜欢
新教材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