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征,刘晨光,董亚楠,孙 红,车鹏程*
(1.华北理工大学教务处;2.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一种外部质量保证制度,通常形式为邀请外部专家,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学校在专业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和结果,依照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判断其培养过程、结果与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找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医学教育的改进方向,帮助学校实现其自定的培养目标[1-2]。
我校针对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和行政、改革与发展10个一级认证指标,将自评和专家评价的结果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来,建设教学管理与运行、教育评价、自主学习与能力培养、学业评定四个体系。面对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做好顶层设计,构建“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1)以搬迁提升为契机,合理布局医学教育格局;(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医学教育改革;(3)加强医学教育管理与研究,实现临床同质化教学。
实行学校、学院和附属医院三级管理。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全校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下设教务科、师资科、教研科、实习管理科等9个科室。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根据教学管理需要,设置了教学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实验室、培训基地等,制定了相应岗位工作职责和制度。各附属医院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专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工作。
为了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我校目前运行“2.5+1+1+0.5”的教学模式。2.5年(1-5学期):在基础医学院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学习;1年(6-7学期):转入各附属医院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课程学习,在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比例的课程见习;1年(8-9学期):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共计48周;0.5年(10学期):返回学校进行临床能力实训等特色课程的培养。
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以“宗旨目标—教育计划—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为核心内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专项评估、教学检查、听课、评教、调研和用人单位评价等,对教学基本建设进行动态质量监控,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教学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使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均能参与其中,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和主要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以培养学生循证思维、临床实践能力、良好的执业素质为目的,整个体系由课外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整合、考试改革、学科竞赛和形成性评价6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子模块。
1.形成性评价。将见习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将病历书写引入临床课程考核;制作学生学业形成性评价记录本,在人体解剖学、组胚与胚胎学、临床见习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临床实习过程评定;要求教师填写教学记录单,至少每8学时布置一次平时作业。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监控,确保学习质量,选择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基础课程进行考试改革,实行阶段性考试。目的是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终结性评定。实施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为临床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四门主干课程实行各教学医院统一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毕业考试采取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和临床综合考试,全方位评价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学校于2016年9月整体搬迁唐山曹妃甸新城,占地4500亩,其中医学组团占地1125亩,包括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中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
基础医学院教学主体包括解剖教学楼、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基础医学科研平台,面积1.3万平方米,设备投入约8000万元。2016年获批河北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河北省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
搬迁后,唐山老校区预留医学教育用地25亩。依托附属医院和口腔医院重新规划和布局,分别建设成本科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和住院医师规培技能训练中心。附属医院、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附属唐山市中医院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附属开滦医院和附属唐山市人民医院获批河北省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为开展“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以修订2016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加强研讨与交流,教学计划设置体现出先进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留出时间和空间。修订培养方案突出了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由专业教育转变为专业和通识教育相互支持;由课内教学转变为课内、课外教学相互结合;由注重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和结果评价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的大卫生观,增设全科医学基础、社区预防与保健和卫生社区见习课程。通过医院和卫生社区集中见习和观摩、暑期社会医疗实践活动促进低年级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深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内涵建设。增设医学科研导论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开放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平台,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参与各类科研小组,培养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升医学教育育人水平。构建有利于基础、公共卫生、临床等相关学院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与平台。加强医学教育特殊规律的研究并指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加强医学教育专家队伍建设,发挥教育专家在学校医学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制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构建以启蒙、体验、感悟、探知、求证、致用、评价为主体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凸显在训练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进一步推广形成性评价,完善主干课程阶段性考试和学生学业评价记录,补充和完善基础和临床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充分利用社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推进临床教学分流工作。临床教学要积极探索案例式、讨论式授课,进一步规范教学查房和出科考试。出科考试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试内容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临床、中医、口腔、护理等相关专业将每年国家执业医(护)师考核通过率和平均分数统计和分析作为常态化工作,查找各附属医院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保障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高等教育已经从重视规模扩张转向重视内涵质量发展,学术是核心、特色是关键、人才是依托、制度是保障、改革是先导、谋划是根本、评估是动力等提升教学质量的理念和对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对于我校而言,认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基本标准深刻认识的过程,根据认证结果进行整改、完善和理顺的工作可能更为重要。旨在建立“发现问题、调研思考、拿出对策、整体提升”的良性保障与运行机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