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专业”,专指“英语类”专业(含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中历史最悠久、最本源、专业编号为050201 的“英语”专业。这里英语专业的“金课”,特指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金课”。
追根溯源,我们有必要对英语专业的发展作一简要的历史梳理。首先,之所以说英语专业最本源,是因为它在中国已具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在国内很多知名高校中,都能找到英语专业与学校同生长、共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1952年开始普遍设置专业,并于1953年着手调整专业设置(《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1984:239)。1954年,在参照苏联高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将近10年之后的1963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的报告。在1963年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五、师范部分”,其中有“英语”专业,专业编号为050004;二是“六、文科部分”,其中有“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编号为060005,备注说明“按语种分设专业(目前已设有29 种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至于具体命名,未见有记载。1982年,教育部开始着手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这项工作一直到1988年才完成,在此期间陆续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等7 个分专业门类本科专业目录。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在1987年版《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内容除了属于第十一大类“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编号为1101 的“英语(英语语言文化)”专业外,同时还有属于同一大类、专业编号为1138 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备注说明“个别学校设置”。由此可见,当时有一些高校是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专业名称来开设英语专业的,但国家试图将专业名称规范为“英语(英语语言文化)”。此后,教育部又分别在1993、1998 和2012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与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主要对专业数目、专业门类、学科门类进行调整。在1993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英语专业归类为“05 学科门类:文学”,隶属于“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编号为050201,排在所有语种的第一位①相关文件分别参见 《普通高等教育法规文件选编》(1988)、《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1989)、《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自此,英语专业命名趋于规范化。
其次,“英语类”专业的说法是在21 世纪之后出现的,特别是在2013年前后,伴随着当时新一届(2013—2017)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诞生以及教育部要求其研制各个专业国家质量标准,该说法开始正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仲伟合 2014)。
再次,“商务英语”虽然由来已久,但教育部批准其作为目录外专业招生则是从2007年开始的。直到2012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才将“商务英语”正式纳入外语专业本科招生目录之中(邢丽华、杨智新 2015)。
最后,本科“翻译”专业的招生也始于2000年之后。2006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于2005年度获批设置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有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 所高校,学位授予门类为“文学”。这是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校设立本科阶段的“翻译”专业(杨晓荣 2008:32)。之后,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翻译”专业正式纳入“05 学科门类:文学”,隶属于“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编号为050261。
由以上简述可见,无论是“英语类”专业,还是其所涵盖的“商务英语”专业与“翻译”专业——两者都是从“英语”专业发展而来,从其被教育部正式承认或者列入本科招生目录的时间来看,前后也就10 至15年左右,可以说仍旧属于新生事物。因此,说“英语”专业乃“英语类”专业的基石与根本,当不为过。
回望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英语以及高校英语专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国内甚至形成了全民学英语的氛围,英语专业一度成为各个专业中的佼佼者。自进入21 世纪以来,英语专业陷入了低迷状态,其专业特性遭到广泛质疑,近年来,更是面临着来自学科内外的种种批评与责难(蔡基刚 2018;樊丽萍 2018),这对英语专业的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
然而,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也必须看到,英语专业同样迎来了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 〔2017〕 2 号)。单就“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来看,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有6 所,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相比持平。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42 所,无一例外全都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即便其中一些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没有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但相信这些高校都会重视或者至少不会忽视外语学科发展之于一所高校的重要性,全校其他学科的发展或多或少也都会带动外语学科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双一流”将为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郭英剑 2018:1)。
第二,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 〔2019〕 18 号),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计划2019—2021年,建设10000 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 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根据统计,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拟建设数量为609 个,仅少于工商管理类(674 个),位居第二,多于计算机类(577 个)②参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虽然并未规定外国语言文学类要建设多少个英语专业,但英语专业作为其中的第一大专业,未来至少会占据半壁江山的猜想将在情理之中。
第三,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以下简称《国标》)。而且当下,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8—2022)正在研制《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年内或将面世。这将为英语专业的规范性建设与发展树立新时代的标杆与边界(郭英剑 2019:16)。
如此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摆在英语类专业的面前,特别是第一大外语专业——英语专业的面前,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英语专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金课”“水课”成为热点词汇(胡浩、吴晓颖 2018;吴岩 2018),随后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巨大波澜。
按照教育部领导的定义,“金课”与“水课”相对应。按照我最朴素的理解,遵照简单的二分法,其实“金课”就是优质课,而“水课”就是劣质课。现在的“金课”概念被赋予了“两性一度”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有三层含义,即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认真备课讲课,学生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做保障”(吴岩 2018:5)。这实际上对优质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按照这样的定义,英语专业的“金课”又该作何解释呢?我们能否为之确立一个基本标准?
要想确立英语专业的“金课”标准,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英语专业的特征。按照《国标》中的定义,外语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90)。照此推论,英语专业的学科基础应该是“包括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按照外语类专业的前述定义,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外语类专业,既是以外国语言为工具的专业,也是“以文学与国家社会、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如此一来,英语专业也就“兼具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郭英剑 2019:16)。
英语专业的“金课”,自然也是这个专业的优质课。如果按照“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来对其进行归纳,那么,英语专业的“金课”应该具有如下三大标准:
第一,英语专业“金课”的高阶性,自然要体现在语言基本功上。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对其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要求,要高于甚至要远远高于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行。这要成为一个基本原则。
我一直认为,在日常学术交流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必过多在意其语音语调是否准确,甚至也不用确保其言说中的语法都要正确无误,只要他们能够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情感,对方能够听懂并基本理解就够了。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远远不够。
我们应该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仍以日常学术交流为例,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更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其言说表达要地道流利,语音语调要标准,要能够运用较为丰富的词汇去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与情感,并能够与对方展开深入的对话乃至论辩。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能够融入异域文化而不自卑,介绍母国文化而不自傲。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供同行参考与借鉴③参见南京大学网页报道“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素质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https://bkzs.nju.edu.cn/e7/73/c4546a321395/page.htm)。。
第二,英语专业“金课”的创新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人文特征上。正如其他人文学科一样,英语专业也是以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为主的专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思辨、批评与阐释的能力。
人文教育试图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它教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也引导学生深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中去。人文教育往往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关怀精神、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人文教育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立德树人的观念始终如一。
强大的沟通与思辨能力,体现在专业能力要求上,就是既要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也要能够游刃于不同文化之间。用今天最流行的话说就是,既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能对中国讲好世界故事。
第三,英语专业“金课”的挑战度,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跨学科上。就单一的学科发展而言,只要学生有兴趣,教师认真负责地引导,大家沿着过去传统的道路往前走,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相信未来学生也可以在本专业领域中取得不凡的成就。但总体来看,在今天的社会中,各个学科与专业,包括人文学科在内,大都表现出了强劲的跨学科特征。仅仅依靠单一学科,仅具有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构架,已经很难走出全新的发展道路了。
如果英语专业要走跨学科的道路,在我看来,至少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是多语种发展,即在外语学科内部走出跨学科的一步。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学英语的同时,再学一门其他语言。实际上,英语专业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学习第二外语(以下简称“二外”)。但过去的二外,学分很少,课时有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今后,各个高校完全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发展路径,提高和突出学生的二外能力,甚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排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第三门外语,从而让学生成为一名多语种人才,而不是只会英语的单语种人才。时下,国际社会与国际组织需要这样的多语种人才,我国也极其缺乏这样的多语种人才。
二是强强联合,走出外语学科,让英语迈入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领地,成功嫁接同样能结出硕果。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凭借其在语言上的优势,进入到国际新闻界,经过学习、锻炼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新闻记者,战斗在世界新闻的第一线。同理,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法学、商学、艺术、哲学等种种领域。只要是个人兴趣与爱好所在,并坚持学习和突破,就一定能取得非同寻常的成就。
稍加总结,英语专业的“金课”标准有三:其一体现在语言基本功上,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其二体现在人文特征上,要加强学生沟通和思辨能力的锻炼,使其能够了解和理解人生、社会与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多变性;其三体现在跨学科的特征上,要聚焦复合型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优势,学习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
我个人以为,从2017年开始建设“双一流”,到2018年1月出台《国标》,再到2018年6月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9月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以及2018年10月出台被誉为“新时代高教40 条”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 2 号),这一切都说明,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正在呼啸而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将带给英语专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相信,现在正倡导的“金课”建设只是先导,此次英语专业的改革将是全方位的,而非只是简单的课程改变。《国标》以及年内或将面世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南》预示着英语专业的一次综合性改革,它不单单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涉及改革的理论基础、发展思路,同时也与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师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假若我们把“金课”建设视为英语专业改革的先声,那么,当下改革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观念需要转变。这里的思想观念,既指教师的,也包括学生的。就教师而言,一些英语专业的教师依旧沉浸在昔日的辉煌之中,对于英语专业在现今社会上的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如何让专业包括自已跟上时代,如何找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如何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学生等问题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于时代。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有些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是技能型专业,无法为自己提供良好的专业教育,因此一心想着转专业。如果不能转专业,他们就消极怠学,不再认真学习。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青春年华,也助推了“水课”的诞生。
其次,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专业教材一以贯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主。近几年来,多种新型教材诞生,其内容在时代性、新颖性、经典性方面都有所提高。但就实现培养目标而言,从现在的教学内容上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均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再次,教学方法需要改革。现在各种新型的教学设备层出不穷,智慧教室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教师上课几乎都有PPT,这些固然很好,但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诉求或者兴趣点相结合的创新点和特色点,才是真正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正确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真正走进语言世界与文学世界,才能实施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才能够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现在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教”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金课”建设,还是英语专业的全面改革,都是对英语专业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英语专业教师应尽快转变陈旧观念,积极思考,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课程开始,积极打造“金课”,这样才不至于落后乃至掉队。应该说,所有英语专业课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不断寻找学术前沿,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阐释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让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我所妙用,如何更好地授课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每一位教师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英语专业已经到了改革的当口。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无疑为英语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遇。英语界同人应该抓住这次难得一遇的发展良机,助推我国英语专业再上新台阶、步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