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晓娜
(蔚县第一实验小学 河北 蔚县 075700)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计生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使得农村新出生人口的比例下降,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原有的农村教育格局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适应这种教育的现状,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农村教育的布局调整,由此出现了寄宿制小学。寄宿制小学的出现,使得农村原有的教学点集中到中心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农村的薄弱教育得到有效的改善。
农村小学实施集中办学后,教学质量较以前的分山办学有了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校层面,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更为规范;家长层面,寄宿制学校的出现,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就学难的问题,解决了外出务工家长对孩子就学问题的困扰,使家长放心;学生层面,孩子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精力集中、情绪稳定,有利于全体寄宿生文化成绩和自理能力的提升。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育方面具备了诸多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和不足。如: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加上在家中娇生惯养,来到学校住宿后会很不适应,学习、生活会遇到很多困难;寄宿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为留守儿童,接受到的父母教育、与父母的交流较少,与久居农村、思想封闭的爷爷奶奶交流较多,有一些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导致这些寄宿生的心理状况让人担忧,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学习热情不高、意志力不强、进取心和自信心较低、缺乏理想抱负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人如果智力水平较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不是很好,这个人将不会有大的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般,而他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得比较好,他在事业上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他在读书时期,智力水平不是很突出,但在数学研究方面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与他突出的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搞数学不需要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好,主要是毅力与钻劲。”
在一个人的任何心理活动中,都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出现,因而,谈起非智力因素一定要先说智力因素。心理学界一般把智力因素释义为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认识世界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
而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从事智力活动中时,所表现出的,影响智力活动结果的心理因素的总和,是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主要有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气质、习惯和世界观等。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效,是不可或缺的两种心理因素,智力因素起着基础作用,非智力因素起着助推作用。因此,我们不但要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更要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对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教育时,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呢?
第一,智力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基础作用,非智力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助推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的,离开哪个因素都不行,我们试想如果没有智力因素这一基础,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而如果没有了非智力因素的助推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将难以进行下去。学生学习需要进行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同时也需要兴趣、习惯、意志力等的参与。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稳定、持久的。
第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良好的智力因素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学生,他的性格应该是耐心、细致的;相反一个粗心大意的学生,他的性格也是急躁的。另一方面,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发展,一个自信心强和责任感强的学生,他应该是一个刻苦顽强的人,因而他的智力水平也不会低。
我们通过观察,绝大多数人之间的智力水平不会有较大的差异,而从小学开始,学生的成绩就会有比较大的差别。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这是因为学生之间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远离父母和家庭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性格,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从非智力因素的兴趣、自信、意志力和情绪等几个方面设计问卷,以我校1-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以下调查结果。
一年级学生的性格基本稳定,还没有完全脱离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他们做事积极、认真,热情、开朗,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学习方面,孩子们学习努力、积极思维、学习习惯较好,学习成绩比较稳定;在生活自理方面,由于在家中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不会洗碗、不会叠被、不会整理文具等情况比比皆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受较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教师的素质、科目的内容、自身的爱好等。其中任课教师教学的效果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更爱学这个学科,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自信心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低年级越低的学生自信心越强,而年级越高的学生自信心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成绩好的、有才艺特长的学生比学习差的、无才艺特长的学生自信心差。从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多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总体来说,寄宿制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明显增强,生活自理能力较跑校学生有了显著的提高。学习成绩好、谈人班干部的学生意志力、自觉性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寄宿制小学生的情绪主要受学习、生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其中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成为学生情绪的主导,比如考试成绩好坏、作业完成与否、课文背诵成功与否都左右了学生的情绪;另外寄宿制小学生长期在学校这一集体中生活,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以及与同学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了自身的情绪;学生在集体中受到要求和评价等,也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多样化的情绪反应。
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探讨,我们梳理出以下三方面,希望通过原因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2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情感发展还不是很稳定,表现在:一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一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事物、新知识很容易产生新鲜感,但遇到挫折也很容易放弃;他们活波好动、好动,自制力和意志力都不强,遇事爱冲动,完成任务需要外力的督促,自觉完成任务的能力不强。对于农村寄宿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按照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否则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状况影响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受两种因素的制约,第一种家长是外出务工人员,他们自身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又顾不上照顾孩子,孩子的管教由上一代老人代管,这种隔代教育的状况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和疏于管理,使孩子放任自流;第二种是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无关,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特别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家长就完全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农村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是很健全,各种心理因素都不是很成熟,非智力因素还有待开发和培养,如果其家庭给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多强调了知识传授,分数至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每天进行大量的练习,不注重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虽然新课改不断强调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法的改革,但有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使得学生的学没有新意,形成惰性;班主任工作方法以说教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忽视了对学生习惯、意志力、责任心的培养。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的时间比普通学校更长,学校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跟不上,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社会价值观、各种媒体对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成长同样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也不断挑战着孩子的抵抗力和意志力。小学生身心尚未成熟,心理发展不稳定,很容易受到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产生一些错误思想。如有些孩子认为只要会挣钱,不会学习也行;只会享受,不用创造等,使得应该有的的责任心、荣誉感、自尊自信等都变得淡漠,这些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具有不利的影响。
小学时期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小学生在寄宿制学校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的非智力因素,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教育对策。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会出现没有学习目标、厌学等心理现象。在寄宿制学校中,教师可以利用班会、品德课、早晚活动的时机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如讲授名人事迹、收集名人格言,用名人事例影响学生;利用各种时机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如科学家的生日、重大发明创造日等,让孩子把远大理想和自己的目标结合起来,使孩子建立理想、信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内驱力,一个学生兴趣可以激发他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努力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职业素养,让学生通过喜爱教师来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感兴趣;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校中,我们发现:一个自信的孩子,积极乐观、敢于面对问题;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灰心意冷、犹豫不决。可见,自信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多么重要。但自信心并非天生的,通过学校的培养,可以提高农村寄宿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如在班队会上,经常开展让孩子说说“我的优点”“夸夸我的同学”,从而让孩子合理的评价自己;二是教师要随时鼓励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意志力是通过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困难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目前,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虽然是留守儿童,但由爷爷奶奶照看,养成了撒娇、不会做事的习惯,因而,孩子的性格比较脆弱,经常会因为一点点失败而丧气,心事重重。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了寄宿生意志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找准教材中意志力的典型事例着力讲解,让学生感知;通过典型事例、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锻炼意志力的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
农村小学生学生由于从小离家,独立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应对困难,首先,对寄宿生提出具有三个基本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锻炼身体能力;其次,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为了改变寄宿生中好逸恶劳的现象,我们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大点的孩子要学会做一点简单的饭菜,小点的孩子学会洗自己的衣物,慢慢地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第三,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规律学习、规律生活,形成良好的习惯。
农村寄宿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农村寄宿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