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格,马 德,杨 彬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张家口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3.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
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近20年的时间里,我省仅有河北师范大学以及河北体育学院设立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期间两所学校的招生规模最多时可以达到300余人。2000年以后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的改革,大批的地方高校开始积极改制升本和创办本科专业。从2001年廊坊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升本开始到现在近19年的时间里,我省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已发展到14所。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在校生的规模也从19年前最多的1500余人发展到现在8000余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为广大的体育考生提供了接受更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但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年的增大。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需求,各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也将面临更多的考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各高校是否也做到了与时俱进;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各高校是否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我省现有的招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既有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老牌院校,也有近年来刚刚升本的新生力量,同时各院校间也存在着诸如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众多差异。那么这些高校在自身课程建设方面又会存在着那些差异性?又会存在那些共性或个性的不足?又会有那些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以下的研究,旨在分析和发掘各高校现阶段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为我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并试图为优化我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提供有益参考。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专业教育的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对专业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统领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表1培养目标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到有一半的院校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可以从事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相关体育工作的体育教育人才。一半的学校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体育教师,但具体的针对的就业学校层次各有不同。目标定位越为明确相应课程的针对性也应该越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针对性也应该越强,在该领域的就业竞争力也应该越强。目标定位越为宽泛那课程的设置应该更为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应相应的更为丰富,就业面也应更为广泛。具体的设置情况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通过大量的调研之后谨慎把握。但关键是培养目标的定位一定要与课程建设保持高度的一致。本研究认为培养目标涉及社会体育的院校应该开设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等相关的专业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目标定位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该确保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比重。对于定位不同层次的学校体育的,要考虑到对于运动技能传授的难易程度的不同要求。现阶段在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招聘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基本条件定为研究生学历,本科层次学生的岗位也越来越少,竞争力也越来越小,这与我们10多年前本科层次的学生主要就业集中在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在目标定位中应该切实考虑的问题。
课程方案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专业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专业的学时、学分,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院校的课程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表2学时学分统计表
表2统计的为各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修业总学分数及课内总学时数。由上表可以看到各院校的总学分数最多的为198学分,最少的为165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课内总学时数最多的为2952学时,最少的为1856学时也存在较大差异性,且总学分数与课内总学时数不成正比。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院校一学分对应18学时,而有些院校一学分对应16学时,甚至某些课程对应32或36课时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是由于各院校所设立实践课程及实践学分方面差别较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各院校开设课程的门数或同一门课程的开设学时有较大差异。总学分数与课内总学时数不为正相关最突出的是邯郸学院,其总学分最高,课内总学时最低。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邯郸学院几乎每一门课都设有自主学习部分且该部分设学分、设课外学时不设课内学时。经过调研发现邯郸学院如此设置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此外其课外学时主要是通过训练课和自习课的形式去实现,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把控,以及对课外学时的评定和指导等问题。但此种形式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方面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从设置的课程情况来看,各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均力图与各自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受院校自身的师资、硬件设施条件的影响较大,开设课程种类和学时均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各自特点。此外本研究发现可能是受到师范类认证评估的影响,为了达到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要求,部分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相近开设或重复开设的现象,例如有多所学校开设了3门以上的心理学相关课程,这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从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方面各院校间不存在太大的差异性。
在课程结构方面各院校对于同一课程所属类别的定性各异,导致各院校对于该专业课程结构的划分较为混乱,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办法。例如:有些院校将军训定性为通识课程;有些将毕业实习、论文定性为必修课程;以及有些师范类院校将教育学、心理学定性为通识课程;有些体育类院校将田径、体操定性为通识课程等等。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本研究将课程统一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类。通识课程定义为所有非专业的课内课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程包括体育学科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可以进一步也划分为专业选修和必修课程;而实践课程应该包括军训、实习、论文、实践、实训、素质拓展等非课内课程。实践学分、学时应特指课外的实践课程,技术课的教学不属于实践教学。按照上述归类本研究对各院校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的统计如下表:
表3课程结构统计表
通识课程是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从上表可以看到开设50学分以上的院校有5所,45学分到50学分的6所,不到45的为3所。产生上述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除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外,部分学校增设了1至2门,甚至6至7门的校设基本素养的通识必修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是体育教育学科的基本课程,其课程设置差异更为明显,开设最多的保定学院105学分,最少的衡水学院仅有5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成为体育学科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基本性质,开设课程过少必然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体育专业的课程有很大一部分为专业技术课程,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身体练习才可以习得,课时设置过少必然会影响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表可以看到开设学科专业课程70学分及以下的院校为3所,分别为衡水学院、石家庄学院、邢台学院。但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三所院校虽然学分安排少,其实课时并不少。其部分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对应正常课时的双倍甚至三倍、四倍。经过进一步核算本研究发现其实学科专业课程开设学分真正低于85学分的仅有71学分的张家口学院。除这3所院校外,还有部分院校也将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为一学分对应32学时、甚至48学时或96学时。各院校的这种安排想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碍于学分设置不能超过学校要求上限的无奈之举。河北师大体育学院是河北体育的龙头老大拥有河北最好的师资和生源,师大设定了85学分的学科专业学分,其他院校其实很难通过更少的学时达到学科专业培养要求,张家口学院设置的71学分应该是偏少的。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特色类课程,本研究为了研究方便其实是将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所有课程都先归为学科专业课程,这样上表统计的是各院校开设的“纯粹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由上可以看到开设此类课程最少的是北方学院,仅开设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2门4学分的课程,最多的是张家口学院开设了21学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师范类课程的开设学分有明确规定,其中对于中学教师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要求不少于10学分,小学类教师不少于32学分。由于张家口学院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小学体育教师所以其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也应相应较多,对照各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基本都符合国家要求。
实践类课程各院校的开设都较为完备,部分院校如:承德民族、河北体育对实践学分的取得制定十分细化的规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明的方向也实现了实践教学的量化管理,提高了实践教学管控的可操作性,值得其他院校借鉴。
课程内容是根据特定的教育阶段的要求,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为特定的培养目标而设定的具体的课程安排。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方面各院校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4专业必修课程统计表
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的数量,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均反应了专业培养的基本情况,从表4可以看到唐山学院专业课程开设学分最多,邢台学院开设门数最多,张家口学院开设学分和开设门数均最少。单门课程开设的学分数各学校间差别也较大,其中保定学院单门课程开设的平均学分最高为4学分,邢台学院最低为2学分。专业理论课程邢台学院开设最多为13门,全省平均开设门数为9.3门,专业技术课程邢台学院开设最多为15门,全省平均开设门数为8.7门。
专业提高课程为专业限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将来将要从事运动技能的方向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选择一个或两个运动项目作为专项进行专业提高。可选择运动项目的数量体现了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目标一专多能还是两专多能。专业提高课程的学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期望培养学生在该运动专项上要达到的水平,具体情况见表5:
表5专业提高课程统计表
由上表可见,河北体育学院开设专业提高课程20学分,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并且仅限选一个运动项目可见学校对学生专项运动水平的要求很高,也体现了体育院校的培养特点。半数院校限选2个运动项目,张家口学院、承德学院为一专一特色的专业提高课程,其他院校为一个专项课程。
(一)统一课程划分体系,切实优化课程设置。要统一课程的定性标准,规范课程的结构体系,明确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技能教学等有关课程建设关键概念的界定。规范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整合课程结构开设课程不要求全求多,合理控制总学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实践课程的开设质量,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二)整合通识课程内容,建立师范类通识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要从教学需要出发,我们的学科要培养怎样的人,面向的工作岗位需要怎样的技能,我们的学生今后主要要从事怎样的工作,我们就要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与之联系紧密的要多安排,不紧密的少安排,没有直接联系的不安排,不可以面面俱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专业素质的教育而不是综合素质培养,首先要培养成专才,再是全才。师范类学生都应掌握的课程就是通识课程,而不是所有专业大学生都应掌握的课程,应进一步细化通识课程体系,建立师范类通识课程体系。
(三)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师素质,开设适合体育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让学生们学到今后直接可以用到的东西。根据就业需求加强小学层次体育教师的培养探索,建立适合小学体育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精简现有教师教育类课程,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体育学科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生需要的不仅是讲更重要的是练。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区别与其他教师的明显特征,运动技能的习得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技能教学不能求多,一定要求精。教授运动技能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运动经历,还要求教师能够将自己的运动感受、肌肉感觉用正确的原理、合理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而这一切都是要求用扎实的体育理论做基础的。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一定要突出学科特点,一定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建设,开够专业课,开好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