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彬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国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系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分别确定为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3]扩大高职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化办学新内涵,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的面貌,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必由之路。
国家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并要求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合作,用心为国内企业海外公司培养本土化的人才。[4]《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同职业教育先进国际和地区的合作力度,研究引入高水平、高质量的各类资源,积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活动,合作编制职业教育国际规范;研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业务规范和教学体系,为中国职业教育打造优质的国际化品牌。高等职业校应当深入参加“一带一路”开发建设以及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用心用力用情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积极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途径及方式,进行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服务,培训国内跨国公司海外职员,推进职业技术人才本地化发展。[5]
2003年,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迄今历经3个阶段:与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合作办学阶段,引进国际专业与课程标准;招收国际留学生,派遣和引入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共存阶段;大规模招收海外学生,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阶段。从开展国际化合作的角度来说,近年来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全方位向职业教育开展比较优质的地区学习交流,以这样方式的职业教育初级阶段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已经进入了向中高水平国际化的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国内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资源不断输出,形成继续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对外输出国内高质量资源并存的局面。[6]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包括办学方式国际化、教育团队国际化、业务技能国际化、培育人才国际化、交流合作国际化、校园文化国际化等内容。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职业品牌。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能力,不断扩大学院职业教育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创“国家优质校”,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做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经过积极探索与努力实践,我校经过总结经验,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三进三出”发展模式。
1.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三进三出”发展模式构建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响应国家政策,并结合高职教育的模式和特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三进三出”发展模式,如下图所示。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三进三出”发展模式构建图
2.“三进三出”发展模式的“三进”构成
(1)“引进来”办学项目建设。一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课程和标准及教学资源等,建设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比如我国和澳大利亚合作的专业建设,以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服务于合资、外资和对外业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二是在国外合作院校拓展成立“引智中心”,聘请国外高层次师资到中国来工作,聘为学校客座教授,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和技术研发。
(2)“招进来”留学项目建设。一是利用学校优势专业,国际人才市场热门专业,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招徕“一带一路”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二是中外合作开展学分互换互认协定,做好交换生来华学习工作。
(3)“请进来”学习项目建设。一是把国外学生请进来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和认证培训,考取技术证书和认证证书。二是邀请相关院校学生来华访学、游学,考察职业教育工作,扩大国际合作宣传,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3.“三进三出”发展模式的“三出”构成
(1)“送出去”学习项目建设。一是开展好职业外语教学和雅思教学工作,培养和创造学生出国留学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国际化水平。采用自费出国留学和公派出国留学两种方式,做好出国留学工作。二是开展交换生项目建设,培养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工作。三是开展高职学生出国实习实践工作。
(2)“走出去”办学项目建设。利用学校优势专业和师资力量,走出去办学,展现现代工匠精神。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中外校校企共建“鲁班学院”,成立职业技术认证中心、汉语考试认证中心,为沿线国家带去专业技术和人文交流,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培养和培训本土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走出去”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7]
(3)“派出去”教学项目建设。一是遴选优秀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或机构授课,担任专业教师、技术培训师、实践指导师和汉语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工作、技术技能培训、国际认证培训、实训指导和汉语考试认证培训工作。二是选拔骨干教师出去国外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较于欧美已建成较有影响的成熟职教模式,包括澳大利亚TAFE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BTEC模式、北美CBE模式、法国“双轨制”等,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起步晚,自身建设基础还相对薄弱,尚未建立起很成熟的中国特色职教模式。而且在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显得不足,高职院校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师队伍,包括从事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双语水平仍有待提升。
《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中西部地区仅有11所院校入选国际影响力50强,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从“国际影响力50强”衡量指标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国际化有多样化的实现途径。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路径以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建设、教师短期出国进修培训、学生短期游学实习交流为主,缺乏长期、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国际化发展水平不高、途径单一,影响力较小,尚未形成全面的国际化教育。[8]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因语言和经济等原因,出国进行学历提升的人数较少,国际化项目部分实效未显现。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从追求规模扩张阶段转向注重内涵建设阶段,提质增效。加强人才储备、培育懂得国际规则,熟悉海外教育,具备国际视角,技能教育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专业,援助发展中国家和服务“走出去”企业,培养国际化和本土化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建成海外鲁班学院,贡献职业教育,传播工匠精神和深化人文交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环境,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自主性,不断规范院校国际化办学工作。做好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除了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沟通联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外,贡献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文化传播,同时也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国际交流平台的支撑。加强与外侨办的联系与沟通,与国际交流协会以及其他国际合作组织的联系,融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才能更有力和有效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已势不可挡。高职院校坚定国际化路径,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融入世界职教话语体系,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职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