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玲
(武昌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2)
唐代学者韩愈《师说》,精辟阐述教师的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形象说明在教师诸多职责中,居首为传道,授业、解惑排后。古今纵观,历来中国行业师傅招徒传业前,会测试和考核拜为师人的人品。由此可知,对德行或人品的重视,古今历来如一。国务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表明,高校课程学科具有育人功能,则教师要肩负的重要职责为育人,在学生学习的环节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到服务社会与科研领域。高职教育培养未来从事职业一线人才,服务群众,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较多的窗口行业,这其中德育教育同样尤为重要。英语代表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的除了知识或技能之外,还应该包含道德。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语言的这一特殊育人能力,在英语语言课堂教学中,义不容辞地利用承载着文化的语言进行育人工作,寓德育于英语课堂中,德育为本,育人教书相结合。并针对英语德育教育中的问题,探讨英语教育与德育相融途径,更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居于高职专科分数段位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自我实现意识薄弱。因发达的互联网,不容忽视社会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如缺乏合作意识、模糊信念理想、扭曲价值取向、淡薄法律意识、缺乏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等。
高职基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的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倾向于关注社会相关行业领域内对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要求,对于学生在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却严重忽视。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主要致力于对职场有帮助的技术学习而轻视了道德修养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虽都有"两课”教学,但是课时普遍较少,而且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以大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有些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德育目标空洞、政治性和理论性过强、涉及面太狭窄、缺乏创新思想和批判性思维等问题造成了高职德育实效低迷的现状。
英语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更是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要达到英语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统一,教学中英语课堂师生需交流互动。英语课程是促进弘扬道德和宣传文化的桥梁。经过英语语言的练习,学生能够了解他国文化和思想,并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价值体系;道德和文化理念的碰撞对话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英语课是在校生的必修基础课,影响力广泛。英语教学可发挥课程德育的渗透的特点、覆盖面广作用,寓德育于教学形成合力,是英语教学思想性的体现,也是国家教育方针要求。英语是信息载体,含有与时俱进、正向价值观念。英语相较于传统道德观,注重以人为本,表达人与人的情感。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然要依托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围绕教材开展活动或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达熏陶与教育的效果。“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包括英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含许多重要的价值体系或道德因素,例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背景知识,世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名人传记和历史地理等。高职英语基于学科特点,教材蕴含的社会思想宝库。教材中发掘德育素材,德育联系语言知识点,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可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地进行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思考、探讨中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不同,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正规高职英语教科书中单元文本选取的都是具有道德榜样性或教育借鉴意义的内容。研究语言知识,形成价值观和文化的碰撞与接触, 进而引发思想上的震撼,带来意识形态的冲击,最终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区分善恶。德育内涵融入英语课堂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上资源,如对知识和语言点诠释和解读后,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并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领会课程教学大纲内涵,明确语言教学和德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探索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挖掘教材德育元素中的隐性或显性的蕴含,领会德育内涵,将刻板的教材变为有生命力的德育阵地,并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高职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交际英语和素质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特征,又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多面性,不单是让学生习得知识和获得情感的满足,还要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创新思维的深化﹑情感的饱满丰富﹑意志的多重锻炼等多重方面。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英语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渗透切入点,在进行知识点解释和文本语篇分析时,应该倾向于包含道德教育的素材;英语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深远地影响学生未来生活与职业,把德育渗透到实践中。例如,在解释单词、短语或者是句型时,可以尝试选择对学生有触动且有教育意义的谚语及格言, 一方面夯实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拨动,毕竟那些格言和警句语言生动、精炼,是总结智慧经验,富有魅力非凡启发思想,同时在学生学习语言时,理解生活的内涵和哲理,领悟人生的真谛。我国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贴近生活,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道德思想观。教材中单元设计主题明确,如亲情教育、生活规划,网络职场等积极主题,教育意义鲜明,是学生认识、思考和了解社会与自我问题途径。当我们教授文本时,必须掌握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相关主题,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理性分析,产生共鸣。
课堂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环节,语言最终是为了交流的,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的交际语境,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感受语言并巩固语言。在课堂活动交互中,选择培养品质道德的思想主题学习交流对语言情境模拟,学生语言习得、语言操练用法时,学习合作和交流他人。认识合作、竞争与团结的必要性,培养集体荣誉感与合作团队精神;是学生个性培养、人格发展的目标。下面简要列举几个有效的课堂活动来促进德育渗透:
1.主题演讲。每节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让学生进行自由演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主题,例如,介绍家乡,名人故事,习俗与文化,哲理故事等,不论是学生自己准备演讲还是倾听他人故事,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扩大学生视野,同时有利于培养勇气和增强自信心。
2.小组讨论和辩论。在已经学习与课文相关单词、短语、句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主题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其生活和认知密切相关的主题,展开小组讨论;就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分组辩论,例如就手机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展开讨论、针对就业和择业观和金钱观展开辩论。此辩论与讨论让学生在表达英语能力锻炼和思维创造性激发时,对社会问题更深层次思考。
最终德育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开阔、升华思想境界,用惯例与常规任务布置的定式思维等模式,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建立师友、平等轻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给予关心,接纳差异个体,创造良好氛围,挖掘鼓励品质闪光点,增加自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通过引导行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观。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针对学生群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来举例或讨论和分析个案,并允许学生进行思辨,并换位思考以学生的立场来客观看待他们的观点,经过学生主动的思考、客观分析达成的思想上共识, 最终使教师的德育“渗透”变为学生自己的“渗透”。
不要过度强化道德教育方面,生硬渗透比重偏重德育,会削弱知识语言习得和讲授。 因此要在课堂实践中,老师必须认真揣摩德育渗透的尺度,切不可顾此失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思想的体现。 因此,语言教学拥有巨大潜力的“教育力量”。学习英语是表达观念、思想情感的过程。教育中德育素质内容,大纲中要求明确,侧重中西方文化研究范围,树立学生良好品德观,融合道德和学习语言到课堂。教师课堂中要对教学语言规律遵循,培养锻炼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融入德育。 在语言学习和积累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明确道德规范,强化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达成智育、德育二重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