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19-01-29 21:45马天瑜贾如晔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素质素质理念

彭 青,马天瑜,李 阳,贾如晔

(1.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科研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3.河北经贸大学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4.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要求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输出的人才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不断升级,各行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虽然经过多年的培养,我国技能人才增加不少,但是高素质技能人才还是严重短缺,尤其是善于创新的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对此,作为重要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要加大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这也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

一、文献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实用型的技能人才,并且在培养进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系统理论和实践指南。国内外对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长,其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已比较成熟。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高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才培养理念

从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社会需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的映射,表明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并希望高等职业教育能进行培养。这种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其实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从历史进程看,人才培养理念必然受到传统和现实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各具特点,如德国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关键能力”培养;美国秉承“学校到生涯”(School to Career,STC)理念;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推行以能力为基础的TAFE模式。

(二)课程与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根据“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德国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有岗位针对性,课程注重应用性,采用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形式,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我国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也做了最新规定,如三年制高职院校总学时不低于2500,实践教学要占总学时的50%以上,选修课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10%。[1]姜大源(2009)在借鉴德国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从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课程载体设计的系统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的核心是“培训包”,从本质上来说,“培训包”是一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或模拟工作环境),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3]张超(2018)建议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准确定位专业设置。[4]

(三)人才培养策略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的研究是最为丰富的,因为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所有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都是为了培养掌握应用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人才。盛艳秋(2014)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其基本框架。[5]张文财(2018)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提出文化建设、“学校+企业+岗位”的人才培养建设、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建设、技能大赛建设“四维一体”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6]章武媚(2016)提倡以多专业融合模式培养复合型高技术人才,实现专业知识的整合与渗透。[7]

此外,一些学者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关联内容进行了研究。扬帆(2017)分析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区环境与影响因素。[8]肖海慧(2019)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德艺双馨”人才。[9]尽管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已大量存在,但是论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机制或路径上,对于技能人才的素质结构和特征探讨较少,这是本文的研究核心。

二、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特征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我国迈向制造大国的新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诸多关于技术人才的称谓,如专业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等。这种名称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对人才赋予的时代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型创新人才。[10]这种高素质不是片面的,而是综合的。从现阶段情况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来看,高素质技能人才应当具备三大特征: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善于创新。三个特征共同支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长,缺一不可,其中,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是基础,善于创新是在两者基础上的拔高。

(一)综合素质

高素质技能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说,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前提。综合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有生理意义上的,也有教育意义上的,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科学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等。这是高素质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人才的重要区别。

(二)实践技能

应用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技能人才指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等一线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技能人才是要在生产建设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他们必须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要强,这也是他们的职业特征。

(三)创新

简单地说,创新就是人们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阶段性是指在人的不同阶段创新各有特点,多样性则体现在创新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如果说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是基础和前提的话,那么创新则是高素质技能人才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创新能力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区别与一般技能人才的关键。

三、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对外衔接、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企合作、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

(一)发展教育理念,做好外部衔接

由于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因此,随着社会的进化和教育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加强与外部的衔接,通过外部促进自身的发展。

1.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国家的方针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建设性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国家提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并出台《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同时,社会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2.0时代;对于各类技能人才则提倡发扬“工匠精神”,这些转型都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产生相应的影响。为顺应这些转型,国务院或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也出台了诸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健康长远发展必须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衔接。

2.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大体相似,基本上都是融入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定位凸显了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与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建设有着直接联系,而且这两者是一种互利关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越高、技术越强,就越受用人单位欢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就越大;反过来,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也上升,学校的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3.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政府、教育学者、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重视。以往的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是学校将学生送往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行,这种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也是浅层次的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则将产教融合上升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政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也由浅层合作转为深度融合。这个转化过程是以“产”为基础的,即通过真实的产品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由“产”促“教”,改变过去校企合作模式下单纯的企业生产。

(二)改革培养方式,筑牢内部基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可以从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制度、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其中,理念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方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评价是人才培养的晴雨表。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就应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涉及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效果等方面。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不能简单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应该包含素质教育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实践课。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改变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践课经常割裂的情形,将二者融合互通,实现“学习内容”与“操作内容”有机统一。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在课程的开发设置环节让教育专家、教师、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其中,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能手在课程开发中的实践指导作用,防止课程脱离生产实践,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2.实行“寓教于产”的教学制度。课程的实施和学生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紧扣生产实践,将教学融于生产,通过生产促进教学,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接触和感受新的技术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这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过程,教师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

猜你喜欢
高素质素质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