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会教授从湿论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总结

2019-01-29 04:35:50刘文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症见气短泽泻

刘文娟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北京 100078)

胡元会教授认为现代人生活条件日益提高,饮食不节,聚湿生痰,痰湿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湿邪既是心力衰竭发病的始动因素之一,又是心力衰竭迁延不愈之根。湿性黏滞,容易阻碍气血运行,影响阳气布化,无论外感湿邪,还是内生湿邪皆可使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水液聚于心包,阳气不展,心阳受损,而致心力衰竭[2]。因此化水利湿法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则,临证根据不同病理特点通过宣肺、健脾、温肾、活血、养阴、祛痰等方法使水道循于正常,湿邪化于无形。化水利湿法在心力衰竭中应用原则为:治湿邪,理气为先;除湿药,轻轻灵动;除湿气,缓缓图之;治湿病,护正为要;治湿证,寒温相宜。胡元会教授认为加强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的规范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治疗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后还需加强中医对心衰治疗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1 胡元会教授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化湿法及病案

胡元会教授认为由于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多样,疾病错综复杂,因此,湿病的治疗,要做到临床辨证准确,药证相合,恰当使用化湿法。湿邪所致心力衰竭的治法当以除湿为要,但要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根据湿邪在体内的部位或状态不同,以及结合心血管疾病不同病理阶段时期,采用针对每个不同病证适宜方法治疗。常用化湿法如下:

1.1 宣肺化湿法 适用于湿遏肺气之证,临床症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气喘、少尿、周身肿胀,或肢肿、喘而无汗、畏寒、舌淡白、苔薄白、脉滑濡。常用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辨》)。常用药物:杏仁、茯苓、白豆蔻、薏苡仁、通草、竹叶、藿香、佩兰、苏叶等。泻肺祛湿强心方:葶苈子 15 g,桑白皮 12 g,全瓜蒌 12 g,桔梗12 g,猪苓 15 g,泽泻 12 g,莱菔子 12 g,杏仁 9 g,冬瓜皮 15 g,防己 6 g,茯苓 30 g,芦根 15g。

心衰水湿蕴肺案 李某,女,57岁。主诉:2010年4月15日因“胸闷气短2年,加重 7天”首诊。2年前,患者劳累后胸痛,行冠脉造影术示“前降支狭窄50%~60%”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经药物保守治疗而好转。于7天前咳嗽后出现喘息、憋闷、心悸、口干、乏力、畏寒,伴双下肢浮肿、少尿。舌淡白、苔白,脉濡滑。查体:BP:120/82 mmHg,HR:72次/min,S1低,律齐,杂音 (-),肝脾未及。双下肢水肿(++)。心脏彩超:左房增大,EF:46%。心电图:窦性心率,V4~V6,ST 段下移> 0.05 mV,T 波:V4~V6倒置。胸片:肺纹理紊乱,心脏增大。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功能Ⅱ级。中医诊断:心衰 (水湿蕴肺)。中药治则:宣肺化湿。方剂:三仁汤加减。炒杏仁 6 g,茯苓 30 g,白豆蔻 15 g,薏苡仁 30 g,通草 15 g,竹叶 15 g,藿香15 g,佩兰 10 g,桑白皮 30 g,葶苈子 15 g。7剂,日 2次,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诸症好转,守方调理 2周,咳喘止,心悸平,水肿消失。炒杏仁,苦、辛,上以通利上焦肺气、使肺气宣通;白蔻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桑白皮宣降肺气、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

1.2 健脾化湿法 适用于脾虚湿困证,临床症见胸闷、胸痛、心悸、胸胁胀满、目眩短气、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滑细。常用方剂: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实脾饮(《济生方》)。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扁豆、防己、茯苓等。健脾祛湿强心方:黄芪 30 g,党参 12 g,炒白术 12 g,苍术 12 g,干姜 6 g,陈皮 10 g,法半夏 12 g,草果 10 g,茯苓 30 g,泽泻12 g,大腹皮 12 g,广木香 10 g。

心衰脾虚湿停案 马某,男,66岁。主诉:阵发胸闷胸痛5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周,患者于5年前因阵发性胸闷胸痛,气短,动则加重,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衰。近1周来,胸闷胸痛加重咳喘不能平卧夜间尤甚。心悸气短、动则加甚、食少、腹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曾在当地医院予强心、利尿、抗炎、平喘等药治疗,疗效不显,且日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阵发胸闷气短、腹胀、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按之没指,尿少,舌淡暗、苔黄厚腻,脉沉迟。查体:BP:112/68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少量细湿啰音,心率 62次/min,心音低钝,杂音(-)。ECG:窦性心律,T波低平。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增重,肺淤血。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脾气亏虚,湿浊中阻)。中医治则:健脾益气利湿。方剂:实脾饮加减。黄芪 30 g,茯苓 30 g,党参 12 g,炒白术 15 g,苍术 12 g,干姜 6 g,大腹皮10 g,桑白皮15 g,陈皮10 g,法半夏9 g,草果10 g,泽泻12 g,广木香10 g。7剂,日2次,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诸症好转,饮食渐增,守方调理 2周,咳喘止、心悸平、水肿消失。半年后随访,依然健在。方中干姜温脾;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木瓜化湿;广木香行气利水消肿;黄芪补气;桑白皮宣降肺气、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

1.3 温肾化湿法 用于肾阳虚衰,水湿泛滥之证,临床症见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气短气喘、面色 白、畏寒肢冷、腰背酸重、喘促、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滑。常用方剂:济生肾气丸(《寄生方》)。常用药物:肉桂、附片、细辛、补骨脂、泽泻、茯苓、干姜、白术、白芍等。温肾祛湿强心方:炮附片 6 g,淫羊藿 15 g,牛膝 15 g,当归 12 g,炒白术 12 g,鹿角胶 9 g,桂枝 10 g,茯苓 30 g,泽泻12 g,桑寄生 12 g,车前子 15 g,泽兰12 g。

肾阳亏虚,水泛心衰案 张某,男,68岁。主诉:阵发心悸气短6年,加重 5天。患者 6年前因阵发心悸、胸闷气短,家中自服硝酸甘油症状缓解,随即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具体用药不详。5天前,患者自觉心悸胸闷加重,气短甚则气促,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患者阵发心悸、胸憋闷、时有心痛、气促、面色苍白、畏寒、双下肢浮肿、纳差、小便清长、大便质稀。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淡苔白,脉沉细。查体:BP:130/86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啰音,心率 86次/min,心音低钝,杂音(-),双下肢水肿(++)。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Ⅱ级。中医诊断:心悸、心衰(肾阳不足)。治则:温阳利水。方剂:真武汤加减。干姜6 g,茯苓 30 g,白芍10 g,川牛膝10 g,生姜3 g,炮附片10 g,淫羊藿15 g,炒白术12 g,鹿角胶9 g,桂枝10 g,桑寄生12 g,车前子15 g,泽兰12 g。7剂,水煎服,日2次。

患者年老,平素身体欠佳,阳气虚,阳虚无力振奋心阳,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心悸、胸闷等症,阳气不足不能卫外,故见畏寒,肾中阳气不足,肾主水功能失调,故见下肢浮肿、小便清长、大便质稀。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淡苔白,脉沉细为阳虚之证。以温阳利水为治则,处以真武汤加减。患者服药后,自觉胸闷气短明显好转,偶有心悸,水肿消失,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查体:BP:128/84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啰音,无干鸣音,心率82次/min,心音低钝,杂音(-)。以炮附片、桂枝为君,温振心肾之阳以治其本,其中炮附片味辛、甘、大热,回阳救逆、补火散寒、上温心阳、下补命门肾阳,元阳复则下焦气化启动,能蒸腾水液,是治疗心肾阳虚证之要药;桂枝味辛、甘、性温,温振心阳、调畅血脉、宣展气机,蒸化三焦以通阳化气散水,通过发散起到宣肺作用,进而达到对肺之气机的调节,实现对全身气机和津液代谢的调节,开鬼门之要义;白术、茯苓、泽泻、生姜为臣,利水以治标,淡渗利水,以利水津四布。

1.4 活血化湿法 适用于湿瘀互结之证,临床症见胸闷憋气、胸闷痛或刺痛、心悸怔忡、头昏头重、面色紫暗、口唇发绀、腹胀水肿。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濡滑或弦滑。常用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辨》)和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常用药物:茯苓、白术、清半夏、生姜、防己、麻黄、猪苓、大戟、冬葵子、鳖甲等。活血祛湿强心方:桃仁 12 g,红花 12 g,川芎 12 g,丹参 30 g,生地黄 12 g,赤芍12 g,当归12 g,益母草 30 g,泽兰 12 g,川牛膝 15 g,茯苓 30 g,泽泻 12 g,车前子 15 g。

心衰血瘀湿停案 患者王某,男,64岁。主诉:阵发胸闷气短5年,加重1周。患者于5年前因阵发胸闷气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长期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1周前,患者自觉阵发胸闷加重,气短甚则气喘,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患者阵发胸憋闷、气促、动则气喘。双下肢浮肿、两胁胀满、纳差。小便清长、大便干。舌体暗胖大、舌面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查体:BP:136/82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啰音,心率 86次/分,心音低钝,杂音(-),双下肢水肿(++)。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Ⅱ级。中医诊断:胸痹、心衰(血瘀湿停)。治则:活血化湿。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 g,红花12 g,川芎 12 g,生地黄 12 g,赤芍 12 g,当归 12 g,益母草30 g,泽兰 12 g,川牛膝 15 g,茯苓 30 g,泽泻 12 g,车前子15 g。7剂,水煎服,日2次。

心衰以心气虚损为主要病机,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血瘀,气虚不行则气滞,气滞又进一步导致血瘀,而以上病机又皆可导致水湿停滞。患者阵发胸憋闷,气促,动则气喘,为气虚血瘀,两胁胀满为肝气郁滞,舌体暗胖大、舌面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为血瘀证。故治疗以活血化湿为主,兼以淡渗利湿。患者服药后,自觉胸闷气短明显好转,水肿消失,舌暗胖苔白、脉沉细,查体:BP:128/84 mmHg,双肺呼吸音清,两肺底可闻及散在细湿啰音,心率82次/min,心音低钝,杂音(-)。

1.5 益气化湿法 适用于气虚湿停之证,临床症见胸闷憋气、胸痛、心悸、气短、咳嗽喘促。神疲、四肢困倦、脘腹痞胀、眩晕、舌淡苔白、脉缓滑。常用方剂:春泽汤(《医方集解》)、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药物: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桔梗、薏苡仁等。

气虚湿停案 张某,女,80岁。该患者以“胸闷、喘憋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 1周”为主诉就诊。就诊时症见:胸闷憋气、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口唇青紫、尿量少。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查体:血压:140/70 mmHg。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双肺中下部可闻及散在细小湿性啰音。心浊音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70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浮肿(++)。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Ⅲ级。中医诊断为:胸痹 (气虚血瘀水蓄)。中医治则:益气活血利水。方剂:生黄芪30 g,炒白术12 g,当归12 g,桂枝 10 g,川芎 12 g,桃仁 12 g,红花 12 g,桑白皮12 g,丹参12 g,茯苓30 g,泽泻12 g,冬瓜皮15 g。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小便量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原方中去红花、川芎、泽泻,加麦冬 15 g、生地黄 12 g、玉竹 12 g,以滋阴养血继续治疗。

三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胸闷喘憋消失,无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明显减轻,口唇无发绀。不更方,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病情稳定,疗效满意。

心衰发生之本在心气、心阳不足,水湿、痰饮、瘀血为标,气虚血瘀水蓄是其病机要点,故治疗重在益气、活血、利水。药用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大补心脾之气;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气虚则水液运化失司,治疗虽重在调气,尚需加助阳化气、通利小便之品,故用桂枝、桑白皮、茯苓、泽泻。经治疗,血瘀水湿渐去,元气得复,则气虚血瘀水蓄之象减轻,而表现出阴血不足之象,故应减轻活血化瘀利水之力,以益气滋阴养血为主法调理善后,疗效满意。

心衰,临床多属虚实夹杂之证,既有水湿、痰饮、瘀血的孰多孰少,又有气虚、阴虚或阳虚的不同。故临证治疗应明辨虚实,标本兼顾,以五脏阴阳气血之平为要,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1.6 养阴化湿法 适用于阴虚湿盛之证,临床症见胸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饥不欲食,舌质红绛、苔腻、脉细滑。常用方剂:猪苓汤(《伤寒论》)、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等。常用药物: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竹叶、石膏、麦冬等。育阴祛湿强心方:猪苓 15 g,茯苓 30 g,泽泻 12 g,麦冬 30 g,太子参 15 g,山药 30 g,玉竹 12 g,沙参 12 g,五味子10 g,灵芝 15 g,生地黄 12 g,黄精 12 g。

由于阴虚与湿浊内停是相反的两种病理变化,滋阴有碍湿邪,化湿易耗阴液,治疗颇感棘手。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细心体察、权衡轻重,或滋阴与化湿并举,或滋阴为主兼以化湿,或化湿为主佐以滋阴。总之,要以补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滋阴而不助湿浊,祛湿而兼护阴液,邪正兼顾,方能达到预期的疗效。诚如周学海所言:“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向上;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扰。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 (《读医随笔·燥湿同形同病》)[3]。”

在药物的选择上,祛湿药物宜选轻清宣透和甘淡之品,以防耗液伤阴之弊。如藿香、佩兰、杏仁、白豆蔻、赤小豆等,养阴药的选择当避湿滞之弊端,可选沙参、麦冬、玉竹、鲜石斛、鲜芦根等滋而不腻之品。

心衰阴虚湿停案 患者罗某,男性,70岁。因反复心悸 20余年,伴全身水肿 5天来诊,家人代述患者既往患风湿性心脏病 20余年,常因外感或劳累后反复出现心悸气短、咳嗽胸闷,未系统治疗,5天前劳累后出现心悸气短并逐渐加重,动则明显,双下肢水肿,故来我院诊治,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喘息气促、休息后缓解。颜面及全身浮肿、胸腹痞满。舌质暗红、苔薄白水滑,脉结代。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T波异常。西医诊断:①风心病;②房颤;③室早;④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心气虚衰,水湿内停)。治则:补益心气、健脾化湿。方剂:黄芪建中汤合五苓散加减。人参15 g,党参 10 g,黄芪 30 g,桂枝 10 g,茯苓 30 g,猪苓 20 g,泽泻20 g,车前子 15 g,丹参 30 g,檀香 15 g,木香 10 g,甘草 6 g。5剂,日 2次,水煎服。

患者患风湿性心脏病20余年,久病心气亏虚,胸阳不振,即出现心悸气短,动则明显,气虚无力运行水液,即出现颜面及全身浮肿,心为脾之母,心气不足,日久累及于脾,导致脾气虚,无力运化水谷,症见胸腹痞满,气虚血瘀,即舌质暗红,水液停聚,即苔薄白水滑、脉结代,为心气不足之症。诊为心衰,以补益心气、健脾化湿为治则,处以黄芪建中汤加减。5月26日复诊,病情明显缓解,水肿消退,一般活动心悸气短不明显,原方去猪苓、泽泻,续进3剂巩固治疗,随后半年时感心悸气短予中药调理,均以补中益气汤活血通络强心为治。方中黄芪、人参升清降浊;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利水消肿;桂枝既助温经振奋胸阳,又助蒸腾气化加强利水消肿;丹参、檀香活血通络;遵“治湿而不治气非其治也”,佐木香行气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标本兼顾,清阳升故心悸气短缓解,湿浊降则水肿迅速消退,故收良效。

2化湿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的禁忌 (1)禁过用寒凉,滋腻。(2)忌苦寒攻下。(3)用药禁过于香燥。(4)不可过于化湿。

3 小结

心力衰竭是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不同疾病引起的心衰,其病机各有偏重,在治法上亦有所不同。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瘀血、痰饮、水湿为标,每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志过极等诱发,气虚、血瘀、水蓄是病机的关键,治疗上应虚实兼顾,攻补兼施。但临床实际还需根据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分清缓急,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兼以补虚,慢性迁延期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病因为冠心病者,多痰瘀互结为患,注意加用活血化痰之品,如丹参、浙贝母、瓜蒌、桃仁、红花等;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大多兼肝阳偏亢,需配合平肝潜阳、熄风化痰之品,如钩藤、白蒺藜、夏枯草、葛根等;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每有痰湿伏留,外感风寒而诱发,在治疗基础上加祛风除湿散寒之品,如鸡血藤、防己、穿山龙、豨莶草等;病因为肺源性心脏病者,多兼肺肾不足,需加用补肺益肾、纳气平喘之品,如莱菔子、白芥子、苏子等;病因属甲亢性心脏病者,证候多气阴两虚,治疗注重益气养阴,佐以软坚散结之品,如玄参、浙贝母、海藻、生牡蛎等;扩张型心肌病引起心衰者,以气血两虚多见,治宜气血双补,常用生黄芪、西洋参、当归、麦冬、灵芝等药。因此诊治本病,在辨证的同时,亦应结合病因,辨证施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猜你喜欢
症见气短泽泻
泽泻到底“毒”不“毒”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2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00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家庭医学(2022年2期)2022-03-24 19:27:56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人人健康(2021年13期)2021-07-23 08:51:10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家庭医药(2020年21期)2020-01-03 04:46:36
胸闷气短的自我推拿疗法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人人健康(2017年17期)2017-10-20 11:25:36
泄热渗湿的建泽泻
中医临床文章中症状部分的翻译规范和技巧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