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大学学报

2019-01-28 11:04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13期
关键词:过渡态手性丁基

中国PM2.5 来源解析方法综述

郑玫

摘要:目的:科学合理的源解析方法是准确识别与量化PM2.5来源与贡献、有效改善和控制目前严峻的大气污染现状、减少灰霾频发的重要前提与关键。在系统总结目前国内PM2.5源解析方法学和技术思路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我国目前的颗粒物源解析方案,提出方法改进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各地区开展源解析工作和相关法规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研2011年之前(含2011年)发表的51 篇中国PM2.5源解析代表性研究,分解源解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从两个层面对颗粒物源解析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1)受体环境数据的获取,包括外场采样方法与样品分析方法;2)源解析模型计算,包括源解析模型的原理、应用与发展等。结果:从方法学上,PM2.5源解析方法主要包括从污染源出发的空气质量扩散模型和以受体采样点为研究对象的受体模型。我国以受体模型解析手段为主,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为:1)环境样品的采集,环境数据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离线滤膜采样方式,以中/小流量采样器和石英/特氟龙滤膜为主;2)污染源的指征,源的指示物种以无机示踪物为主,建立在对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元素、元素碳、有机碳、单体有机物等分析基础之上,其中,离子和有机物检测方法较为统一,元素测量方法差异最大;3)污染源贡献的量化,源贡献的量化计算多依赖受体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法(chemical mass balance,CMB)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是最为常用的两种受体模型。基于源解析模型的原理差异(是否需要源成分谱),我国目前较多采用的源解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需要源谱输入、不限制样品数量的CMB 方法,一类为不需要源谱输入、但要求高样品量的因子分析法(PPUF),两种方法分别与有机或无机示踪物种结合使用。该研究明确了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与适用范围,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例如,PPUF 类方法常见的问题包括几种源类难以清晰地分离,以及如何判定源解析结果的有效性问题(如源数量和源类别);同时,提出单一源解析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明显,多种来源解析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印证,能降低源解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源解析结果的时空分辨率。结论:基于国内PM2.5源解析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指出PM2.5源解析研究中,亟需针对以下方面加以优化与改进:1)针对准确判识源类,将源的无机示踪物种与有机示踪物种结合应用,可获得更全面、更可靠的源贡献结论;2)针对源贡献的量化解析,将受体模型和扩散模型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有助于获得同一地区PM2.5的来源类别、定量贡献和时空分布的更全面信息;3)针对源解析的时间尺度,有效结合多种在线监测仪器,可获取高时间精度的源贡献与变化特征。此外,指出完善PM2.5在线源解析方法学,可为我国治理灰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这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来源出版物: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6): 1141-1154

入选年份:2017

基于SWMM 模拟的快速城市化地区洪峰径流 和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

王蓉,秦华鹏,赵智杰

摘要:目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初期径流产生的污染负荷远高于城市生活污水。低影响开发(LID)是暴雨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雨水花园等。最佳管理措施(BMPs)也是用于控制城市径流水质和水量变化的生态、工程控制措施。本文选择典型城市化地区深圳西乡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实地监测数据,通过SWMM 模型模拟,定量地分析在城市化地区应用LID 和BMPs 对洪峰流量和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应用实地监测数据建立SWMM 模型,设置情景,模拟洪峰径流和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首先,将18.75 km2的研究区概化为子汇水区、渠道、河道、汇水节点和1个排水口;接着,分别在西乡河上、中、下游选择一个监测断面,实地监测暴雨过程,测得断面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监测结束后,将暴雨过程中取得的水样送实验室检测水质指标;第三步,根据监测数据,率定SWMM模型参数,并利用另外的监测数据验证模型;最后,设置加入LID 和BMPs 的情景、不同雨频两小时降雨量和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情景,分别模拟排水口洪峰径流和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改变。结果:从不同情景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对水文过程影响显著,快速城市化地区非点源污染严重,低影响开发模式可以有效控制雨洪过程及非点源污染。1)研究区没有低影响开发模式时,河流流量随降雨过程急剧上升,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初期冲刷效应明显。2)研究区加入BMPs 的情景下,流域入海口洪峰流量减少8.72%,CODcr、氨氮和TP 分别减少20.35%,26.35%和23.74%。研究区部分子汇水区加入LID 的情景下,流域入海口洪峰流量减少17.04%,CODcr、氨氮和TP 分别减少11.20%,9.47%和11.64%。研究区同时加入BMPs 和LID 情景下,流域入海口洪峰流量减少23.93%,CODcr、氨氮和TP 分别减少30.68%,34.05%和34.35%。3)不同雨频两小时降雨量的情景下,研究区同时加入BMPs 和LID,流域入海口洪峰流量平均减少28.20%,CODcr、氨氮和TP 分别平均减少35.11%,39.80%和36.16%。4)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情景下,研究区同时加入BMPs 和LID,流域入海口洪峰流量平均降低29.24%,CODcr、氨氮和TP 分别平均减少20.64%,21.7%和22.67%。结果表明,LID 或BMPs 对暴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控制效果显著。结论:利用实地监测数据建立的SWMM 模型,可以定量地模拟城市雨洪过程、LID 和BMPs 对快速城市化地区暴雨径流和非点源污染控制作用。采用LID 和BMPs,均可缓解雨水管道排洪压力,减小洪峰流量和非点源污染负荷;雨频越大,LID 对洪峰流量的控制效果越好,雨频越小,BMPs 对洪峰流量的控制效果越好,LID 和BMPs 对不同雨频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效果接近;洪峰流量的多年平均控制效果BMPs 好于LID,非点源污染的多年平均控制效果则是LID 好于BMPs。在快速城市化地区,为了有效防洪排涝、降低非点源污染,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应积极采用LID 和BMPs 方法,通过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和调蓄池等多种措施联合,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定LID 和BMPs 面积及空间分布,协调雨洪、非点源污染控制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暴雨和非点源控制控制作用最优。

来源出版物: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1): 141-150

入选年份:2017

羟丁基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水凝胶的 制备及其性能

樊李红,曹敏驰,童骏,等

摘要:目的:近年来,羟丁基壳聚糖已进入许多研究者的视野,但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机械性能和稳定性较差,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将纳米粒子与水凝胶复合制备复合水凝胶是一种增强水凝胶机械性能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生物相容,在其表面含有大量羧基、羟基等含氧基团,能稳定分散在水中,可用来提升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以1,2-环氧丁烷为醚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相转移催化剂制备羟丁基壳聚糖(HBC),加入氧化石墨烯(GO)制备复合水凝胶,探讨了不同氧化石墨烯加入量对水凝胶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流变仪对复合水凝胶进行分析,通过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复合水凝胶对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从氧化石墨烯的TEM 照片可知,氧化石墨烯含有若干个石墨片层并且出现褶皱现象,这些褶皱能够阻止在干燥过程中由范德华力引起的团聚。Raman 光谱可以用来检测石墨在氧化过程中的碳结构的变化,而ID/IG 的值显示石墨结构的规整程度,比值越小表示规整程度越大。ID/IG=1.02,说明氧化过程对石墨结构产生了破坏。羟丁基壳聚糖的红外图谱可以发现,复合水凝胶在2877~2965 cm-1和1464 cm-1处出现了明显的新吸收峰,壳聚糖原C6—OH的C—O 吸收峰位移,并有明显加强,同时1155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表明羟丁基化反应发生在C6 位上。红外光谱可看出,加入氧化石墨烯后的复合水凝胶红外光谱无明显变化说明氧化石墨烯与羟丁基壳聚糖之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氧化石墨烯通过氢键与羟丁基壳聚糖分子链结合。SEM 图可以看出,羟丁基壳聚糖/氧化石墨烯水凝胶的三维结构呈层状,连续而稳定,含有许多微孔结构且较均匀地分布在水凝胶内部,对比不同水凝胶样品可以发现,仅有HBOG-0 水凝胶的孔壁在冻干过程中发生了坍塌。4 种水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分别为16.7,17.2,18.0,17.7℃,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对水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影响较小,水凝胶的凝胶化过程主要由羟丁基壳聚糖决定。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并不影响羟丁基壳聚糖本身优秀的温敏性。 氧化石墨烯的加入使得水凝胶的储能模量上升,在40℃时最为明显,HBOG-0 水凝胶的储能模量仅有626 Pa,加入氧化石墨烯后,复合水凝胶的储能模量最高可达到1165 Pa,其中HBOG-3 和HBOG-5水凝胶的储能模量略高于HBOG-1 水凝胶,故氧化石墨烯的加入不会影响羟丁基壳聚糖的优良温敏性能,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使水凝胶有更稳定的结构。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水凝胶的细胞存活率,且随着氧化石墨烯加入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类似,可能是由于氧化石墨烯含有的大量含氧基团对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所致,但在氧化石墨烯浓度高时显示出一定细胞毒性。A、B、C、D 组的正常细胞分别为(80.30±0.20)%、(83.58±0.17)%、(89.16±0.38)%,(88.20±0.30)%,说明加入氧化石墨烯到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中有促进细胞增殖,减慢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复合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结论: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对羟丁基壳聚糖分子结构和温敏性没有明显影响。两者通过分子间的氢键结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且随着氧化石墨烯加入量的增大,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显示出上升的趋势。体外细胞增殖和凋亡实验表明所有复合水凝胶对PDLCs 细胞均无细胞毒性,随着氧化石墨烯加入量的增大,复合水凝胶对PDLCs 的细胞增殖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减缓了细胞的凋亡,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加入提升了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该研究表明, 羟丁基壳聚糖/氧化石墨烯水凝胶在口腔牙周修复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来源出版物: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 63: 234-240

入选年份:2017

磁性Ag3PO4/壳聚糖/Fe3O4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曹启花,沈相宜,肖玲

摘要:目的:以Fe3O4/壳聚糖为软模板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光催化性能和磁响应性能的Ag3PO4/壳聚糖/Fe3O4复合可见光催化剂。方法:首先采用原位生成法制备磁性复合材料Fe3O4/CS,再利用壳聚糖中 空余的活性位点与结合Ag3PO4,制备兼具CS 的吸附性能、Ag3PO4的光催化性能和 Fe3O4的磁响应性能的Ag3PO4/壳聚糖/Fe3O4复合可见光催化剂。采用SEM、TEM、EDAX、XRD、FT-IR、VSM 等技术对其微观形貌、结构和磁性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为模式污染物考察了各组分配比、交联剂用量以及染料初始浓度、pH值、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其可见光催化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SEM 及TEM 图显示原位生成的Ag3PO4/CS/ Fe3O4复合光催化剂微观形貌为粒径几个纳米的准球形或椭球形Fe3O4颗粒分散在壳聚糖膜中覆盖在纳米尺寸(10~100 nm)Ag3PO4晶体颗粒上;EDAX 谱图显示复合催化剂中含有C,N,O,Fe,P,Ag 元素,证实Ag3PO4已经在Fe3O4/壳聚糖体系中原位生成;XRD 谱图显示复合物中的 Ag3PO4晶体为体心立方晶型(JCPDS No.06-0505);FT-IR 谱图表明Ag3PO4是通过与Fe3O4/CS体系中壳聚糖分子上的氨基和羟基作用形成Ag3PO4/ CS/Fe3O4复合物;VSM 结果显示Ag3PO4/CS/Fe3O4复合材料具有超顺磁性,能够实现有效的固液分离。以甲基橙为模式污染物考察了复合光催化剂各组分配比、交联剂用量,以及染料初始浓度、pH 值、催化剂用量对光催化脱色效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复合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1)该复合催化剂各组分配比(mFe3O4∶mCS∶mAg3PO4)为0.33∶1∶2.5、交联剂戊二醛用量每0.1g 壳聚糖0.66g 时,在甲基橙初始浓度20 mg × L-1,pH 5.0,催化剂用量0.4 g × L-1,对甲基橙的脱色表现出优于同样质量Ag3PO4的光催化活性,表观速率常数是Ag3PO4的1.5 倍;2)复合光催化剂Ag3PO4/壳聚糖/Fe3O4(mFe3O4∶mCS∶mAg3PO4=0.33∶1∶2.5)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3.88 emu g-1,具有良好的磁响应能力;3)Ag3PO4/壳聚糖/Fe3O4复合催化剂表现出优秀的光催化稳定性,循环使用5 次后,35 min甲基橙脱色率仍达到90%以上。结论:通过原位合成-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可磁分离、可见光驱动的Ag3PO4/壳聚糖/Fe3O4复合催化剂。壳聚糖的吸附能力和纳米尺寸Ag3PO4晶体的光催化活性以及纳米Fe3O4良好的磁响应能力的协同共同促进了有机染料的有效去除。

来源出版物: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 63: 297-304

入选年份:2017

Android 恶意软件检测研究与进展

彭国军,李晶雯,孙润康,等

摘要:目的:Android 作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放的应用市场和相对宽松的应用审查机制导致Android 恶意软件泛滥、安全威胁与日俱增。现有Android 恶意软件检测方面研究普遍侧重恶意软件 分析和判定技术的实现原理描述和效果评估,缺乏系统化的总结和对比,本文填补了Android 恶意软件检测方面综述的空缺。方法:分别从攻防角度论述Android 恶意软件及其检测进展,首先,分析现有Android 恶意软件在安装、功能触发和恶意负载方面的特征和恶意软件发展情况;然后,结合Android 平台特性从权限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现有Android 恶意软件分析技术及其优缺点;再次,讨论恶意软件判定方法,即基于特征值和启发式的方法。综上总结现有Android 恶意软件检测研究现状与进展,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结果:首先,现有恶意软件特征体现在其安装、功能触发和恶意负载3 个方面,恶意软件技术发展迅速、自我进化。然后,分析恶意软件和攻击者的特征、模式和行为,以识别恶意软件动机和意图,其中权限分析通过分析敏感行为对应权限,类比正常和恶意软件使用权限特征,利用异常检测,可过滤筛选出具有恶意行为的潜在危险应用程序或伪装应用,由于Android 权限设置粒度过粗,权限分析本身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需要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技术才能做出进一步的判定;动态分析通过触发技术在模拟器或物理设备上运行捕获软件系统调用、API 调用、资源访问、网络特征等行为,进行特征提取和行为分析、语义分析和污点跟踪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采用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和语义分析等各类技术手段对APK 文件及其解析生成的文件进行分析,快速高效但难以应对代码混淆和多态变形。再次,在静态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特征和基于启发式实现Android 恶意软件检测,前者为反病毒产品普遍采用的精确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并清除已知恶意软件,但是相对滞后且无法检测未知恶意软件;后者通过分析指令出现的顺序或特定组合情况等常见恶意软件标准特征来判断,动态启发基于恶意软件分析设置行为检测识别恶意行为,由于程序行为跟踪深度、行为跟踪粒度等问题,可能导致检测速度缓慢、效率低下,静态分析通过反编译生成代码模拟跟踪代码执行判定,相比动态启发式效率更高,但是检出率相对较低。机器学习方法也被用于恶意软件检测,样本数量是机器学习准确率提升的保障,但鉴于目前Android 恶意样本的获取难度和分类准确性的问题,适合少量样本、准确率高、开销小的SVM 算法被广泛采用。结论:Android平台的流行,造成了恶意软件的泛滥,也吸引了安全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Android 恶意软件特征和发展情况,然后从分析和判定的角度对已有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分析现有工作中在样本集、自动化分析、关联分析、大数据检测与态势感知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对Android 恶意软件检测研究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来源出版物: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61(1): 21-33

入选年份:2017

气相赖氨酸分子手性转变机制的理论研究

刘凤阁,辛春雨,闫红彦,等

摘要:目的:赖氨酸(Lys)分子有左旋和右旋一对手性对映体。在生命体内左旋体具有活性,右旋体基本无活性,在生命体内有微量的右旋体存在,过多的右旋体会影响健康。左旋体在生命体内消旋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 方法,对气相赖氨酸分子手性转变反应通道及势能面进行研究,探索赖氨酸分子旋光异构裸反应的优势通道及决速步骤,为深入研究复杂环境下赖氨酸分子的旋光异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 方法,选择6-311++g(d,p)基组,首先优化S 型和R 型赖氨酸分子的稳定构型,得到赖氨酸分子的手性对映体结构,而后将S 型赖氨酸分子作为反应物,寻找其向产物R 型赖氨酸分子异构的可能的反应通道,对过渡态及稳定点进行单重态势能面上的极小值、红外振动频率及前线分子轨道进行理论计算,将过渡态、中间体等各极值点连接起来确定反应过程的势能面,最后对过渡态进行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以验证过渡的可靠性。文中所有计算及图形处理均由 Gaussian09/GaussView5.0软件完成。结果:从Lys 分子的手性转变反应过程及稳定点和过渡态的构象可知,S 型Lys 分子向R 型Lys 分子的异构历经5 个基元反应:羟基的11H 经羧基内质子迁移的过渡态TS1 转移至羰基氧9O 上,S 型Lys 分子异构到中间体INT1;12H 经过渡态TS2 从手性碳转移至新羰基氧10O 上,INT1 异构到羧基质子化的中间体INT2;经羧基质子化异构的过渡态TS3,INT2 的12H 翻转至纸面里,INT2 异构到中间体INT3,使12H 在纸面里向手性碳迁移成为可能;经过渡态TS4,12H 在纸面里迁移至手性碳,INT3 异构成R 型中间体INT4,实现手性转变;11H 经质子迁移的过渡态TS5,实现在羧基内的回迁,异构成稳定的产物R 型Lys。整个过程中伴随着骨架5N-1C-3C-8C 和氨基等基团的异构,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是第2 基元反应,决速步能垒是318.9 kJ·mol-1,远远高于质子迁移的极限能垒167.0 kJ·mol-1,说明气相赖氨酸分子在通常情况下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结论:赖氨酸分子可以通过羧基内的质子迁移、质子化羧基异构和质子在手性碳和羰基氧之间的迁移等过程实现手性转变,决速步能垒来源于质子从手性碳向新羰基氧迁移的过渡态。气相赖氨酸分子具有极好的稳定性,要实现赖氨酸分子的旋光异构,需要寻找理想的反应环境和催化剂。

来源出版物: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61(1): 93-98

入选年份:2017

水环境下赖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机理

刘凤阁,王佐成,梅泽民,等

摘要:目的:根据旋光性的不同,赖氨酸分为左旋赖氨酸和右旋赖氨酸,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效,在生命体内左旋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 方法和微扰理论的MP2 方法,对水环境下赖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进行研究,揭示赖氨酸在生命体内旋光异构的原因,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氢氧根离子以及羟自由基对赖氨酸的旋光异构及损伤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 方法,选用6-31+g(d,p)基组,对水环境下赖氨酸分子手性转变过程中的稳定点和过渡态进行了全优化。为获得相对高水平的驻点能量,在MP2/6-31++g(d,p)理论水平计算了各个稳定点和过渡态的单点能。对各个体系的能量进行零点能校正,利用Etotal= EMP2+ EZPV 计算总能量,将过渡态、中间体等各极值点连接起来确定反应过程的势能面。最后对过渡态进行虚频振动模式的分析及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验证过渡态的可靠性。文中所有计算及图形均由Gaussian 09/Gauss View 5.0 软件完成。结果:研究表明,水环境下赖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有两个反应通道:第一反应通道:H(12)先以1 个水分子或2 个水分子簇为媒介直接迁移至羰基O(9)上,经过氨基团和羧基团的异构后,羰基O(9)上的H 再以水分子为媒介在纸的里面迁移至手性碳C(1)的另一 侧,完成手性转变;第二反应通道:H(11)先以1 个水分子或2 个水分子簇为媒介迁移到O(9)上,实现在羧基内的转移;然后O(9)上的H 以1H2O 或2H2O作为媒介迁移至O(10)上,再经氨基团和羧基团的异构后,羰基的H 再以水分子为媒介迁移至手性碳C(1)的另一侧,完成手性转变。赖氨酸分子在第一通道实现手性转变过程的决速步能垒,来自手性碳的氢以水分子为桥向羰基氧转移的过渡态,以1H2O 和2H2O 为桥时决速步的能垒分别是208.1 和177.0(kJ·mol-1)。第二反应通道含有决速步骤的前半程,先是羧基内氢迁移,而后质子从手性碳向新羰基氧迁移。第二反应通道上,以1 个水分子或2 个水分子簇分别作为氢转移媒介,赖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反应前半程(含有决速步骤)的反应历程。2 个水分子簇为氢迁移媒介时的决速步能垒是176.2 kJ·mol-1,水分子作氢迁移媒介比裸反应的决速步能垒大幅降低,说明水分子起了极好的催化作用。结论:水环境下赖氨酸分子的手性转变有两个反应通道,一是手性碳的氢以水分子为媒介直接迁移至羰基氧,二是羧基内的氢先以水分子为媒介在羧基内转移,而后手性碳的氢再以水分子为媒介迁移至羰基氧。这两个通道的决速步能垒分别为177.0 和176.2 kJ·mol-1,这两个能垒均接近质子迁移的极限能垒167.0 kJ·mol-1。若考虑到分子的碰撞、温度的涨落以及某种旋光异构酶的作用,这两个能垒是可以越过的,说明水环境下的赖氨酸分子可以缓慢地旋光异构。

来源出版物: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 61(5): 491-496

入选年份:2017

猜你喜欢
过渡态手性丁基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首个聚集可调双发射性质的手性双环分子研发成功
基于LMI的过渡态主控回路闭环控制律优化设计
手性碳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2-丁基-1,2-辛二醇的合成研究
氮掺杂碳纳米管活化过硫酸盐降解丁基黄药
第一性原理研究铁铜合金催化氨硼烷水解脱氢
全氟异丁腈分解反应机理
HOOOH的反式和顺式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对PEG20M固相微萃取涂层萃取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