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 041000)
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隶属于忻州市。宁武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本文记录的是宁武城关话,发音合作人是李有栓,男,59岁,高中文化,宁武县城人。与普通话相同,宁武方言也有前缀、后缀,下面我们探究一些宁武方言词中有特色的词缀。
“子”字在宁武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缀。宁武方言词中有后缀“子”的词都是名词,一些原本是动词或除名词以外的其他词性的词,加后缀“子”之后都变成名词。
在宁武方言中,名词加后缀“子”之后,词的词性、理性义不变,而色彩义改变。也就是说,名词词根加后缀“子”之后,组成的新词依然是名词,新词所指代的事物依然是原来的东西,但更具口语色彩。
①草帽子:指草帽。②苍蝇拍子:指苍蝇拍。③表链子:指钢质手表带。
④脸蛋子:指脸颊。⑤圪搭子:指面条。 ⑥冷蛋子:指冰雹。
其中,①、②、③、④的词根都是名词,加了后缀“子”之后词性、意义没有改变,只是词的色彩义改变了,变得更纯朴,富有乡土气息,更具口语色彩。而⑤、⑥中的词根也都是名词,但些词根是普通话没有,宁武方言中特有的。
在宁武方言中,像动词、量词、形容词加后缀“子”后,词的词性、理性义都改变了。也就是说,这些词的词根加后缀“子”之后,组成的新词不再是动词、量词、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①二子:指家中排行老二的孩子。
②臊子:指吃面时浇在面上的肉末或肉丁,如臊子面。
③□ʨiaʔ3ʔ□khaʔ3ʔ子:指说话结巴的人。
④讨吃子:指乞丐。⑤耗子:指老鼠。⑥舀水子:指水瓢。⑦担子:指扁担。
⑧拐子:指瘸子。
⑨□kəʔ3ʔ□niou424子:指胳膊肘。
其中,①的词根“二”在宁武方言中是数词,加上后缀“子”就变成名词,词性、意义都发生变化。②的词根“臊”是形容词,形容害羞。③的词根“□ʨiaʔ3ʔ□khaʔ3ʔ”相当于普通话的结巴,也是形容词。这两个词根在宁武方言中加上后缀“子”也变成了名词,词性和词义都发生变化。④⑤⑥⑦⑧⑨中的词根都是动词,但是加上后缀“子”之后,全部都变成了名词,与普通话相比,词性、意义都发生变化。这类词加“子”后,词性和词的理性意义都发生了改变。
“圪”在宁武方言中通常做前缀,其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宁武方言词中,词缀“圪”和其他语素组合,既可以构成动词,也可以构成名词,还可以构成形容词。所以“圪”作为词缀在宁武方言中有很高的能产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动词
①□kəʔ3ʔ挤,指闭眼,如:她~住眼睡着了。
②□kəʔ3ʔ遛:指遛弯、散步。:
③□kəʔ3ʔ揪:指蹲下、蹲着,如:~的时间长啦,脚也麻啦。
(2)名词
①□kəʔ3ʔ渣:指垃圾,如:拿布子把桌子上的~擦了。
②□kəʔ3ʔ台:指台阶。
③□kəʔ3ʔ枝:指树枝,如:砍上些~回□kəʔ3ʔ烧火。
④□kəʔ3ʔ□thuo44:一种面食,猫耳朵。
⑤圪缪:宁武地名。
⑥□kəʔ3ʔ膊:指胳膊,如:我的□kəʔ3ʔ疼的,不能动啦。
(3)形容词
①□kəʔ3ʔ文文:指文绉绉。
②□kəʔ3ʔ□ʦhuəʔ3ʔ:指皱巴巴的,如:衣裳压在柜底下压~啦。
③□kəʔ3ʔ□ʨi4341:挤,指拥挤,如:路上人多的~的不行。
宁武方言中的“圪”用在动词后,词义相当于普通话的趋向动词“去,过去”。宁武方言中“圪”的义项只有后者,它不做谓语动词,而是做趋向补语,通常用在动词或动宾短语后,表示动作的趋向,如:
①出圪:指出去,如:她不在家,应该是~啦。
②回圪:指回去,如:姐姐~啦么?
③吃圪:指去吃饭,如:妈,你赶紧~哇。
④进圪:意思是“进去”,如:外头人这么多,用不着你,你~哇。
⑤死圪: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死吧”,如:他快赶紧死圪哇,不了哪天非把我气死。
⑥回家圪啦: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回家去了”,如:妈,姐姐夜来黑夜(昨天晚上)~。
其中,①②③④⑤⑥中的词根“出、回、吃、进、死”是动词,⑥中的“回家”是动宾短语,后缀圪□kəʔ3ʔ常出现在这类词后充当趋向补语。
“头”字在宁武方言中的使用频率相对没有“子”和“圪□kəʔ3ʔ”高,但是依然可以做前缀、后缀,构成不同意义的词。
①头一个:即第一个,如:他是我们村头一个上大学的。
②头一名:即第一名,如:她一直是我们班的头一名。
①上头:即上面,如:你看上头有个甚。
②下头:即下面,如:你的袜子在褥子下头了。
③里头:即里面,如:你看看柜子~有了么。
④外头:即外面,如:~好像有人来啦,谁?
①②③④中“头”的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方位词+“面”,在普通话中可以说“上面、下面、里面、外面”,但在宁武方言中只有“上头、下头、里头、外头”的说法,而“东西”方向一般说“东面”、“西面”。
宁武方言内部语法差异很小,这些特有的语法情况是普通话没有的,也是宁武方言语法的特色所在,对我们了解宁武方言,以及其他地区的方言研究都有很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