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正是探究处,咂摸细节兴味长
——《雷雨》赏读践行记

2019-01-27 12:11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
名作欣赏 2019年33期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尹丽[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雷雨》是曹禺先生二十三岁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名作。《雷雨》的经典之处在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周鲁相认这一幕一直以来被选入高中、高职语文教材中。笔者教授的高职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舞台大社会”就选取了《雷雨》的节选部分。

笔者对《雷雨》这部经典话剧的热爱是源于学生时代,高二年级学习《雷雨》时开始的。让笔者记忆尤深的是在学习完课文之后,班级开展的舞台剧表演活动。笔者有幸参演了其中“鲁侍萍”一角,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当走上教师岗位,成为一名职业院校语文教师,我便一直希望在《雷雨》教学时也能开展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不同潜质。因为一部名剧《雷雨》,爱上一门艺术话剧。于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话剧赏析与表演》。我很高兴看到有近百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而其中以三年制高职生(高中毕业后)居多。他们在高中时就有学习过《雷雨》节选部分,对剧情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未完整地阅读过原著,或观看过影视话剧。因此我在开课初就安排了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阅读完原著,可在阅览室借阅,也可通过手机电脑阅读电子书等。唯有对原著有过完整的阅读,这样对于节选部分的分析才透彻全面。为加深学生对剧本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笔者利用前几次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北京人艺排练的明星版《雷雨》视频。通过精彩的剧场画面,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进一步理清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兴趣。当学生对剧本有了初步认知后,笔者对课堂教学作了大胆的改革,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让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参与进来,将阅读与思考质疑、探究讨论互相交融。我设计了质疑讨论会、激情辩论赛、真情大舞台三项活动。

一、质疑讨论会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唯有在独立思考后质疑探究,方能从中获取真正属于他们的知识养分。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只会让学生感受味同嚼蜡,毫无营养。话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就如一座宝藏,需要学生亲自去挖掘寻宝。在质疑讨论会活动开展前,笔者事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准备好各自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发言。在教材《雷雨》节选部分主要矛盾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时的情感冲突。无疑,周朴园和鲁侍萍成为讨论的焦点人物。其中,学生们对周朴园的质疑集中体现在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相认前后的态度,对待死去的侍萍深情怀念而对待活着的侍萍冷酷无情,这令学生们费解。而对于鲁侍萍的质疑却出乎笔者意料。有学生指出为什么三十年前鲁侍萍会被赶走?而且已经为周朴园生了两个儿子。看来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的潜力一定是无穷的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并不急着做出解答,而是让学生自行展开讨论。有学生心直口快地就说:“那是作家安排,剧情需要呗。”但立马又有学生站出来反驳:“因为周家要赶紧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所以鲁侍萍被赶走的。”刚提出问题的同学又继续发问:“那为什么生下第一个儿子后没有被赶走,而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就要被赶走?都已经给周家生了两个孩子了,难道鲁侍萍就不能留在周家,哪怕当个小妾,周家就这样赶尽杀绝也太残忍了吧。”笔者没有想到这位学生会如此执着地打破砂锅问到底。正巧笔者当时阅读了几篇关于鲁侍萍为什么被赶走,是否是因为不愿意作周朴园的小妾这类的文章。因此,笔者借着学生的问题,继续引导他们展开讨论。笔者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在《细读〈雷雨〉》一文中提出的鲁侍萍是为了平等人格尊严,忠贞不屈的爱情而追求周朴园正房妻子位置,不愿将爱情与他人分享,不甘居于小妾位置而选择离开周家的。顿时有学生表示赞同,并以剧中鲁侍萍撕掉五千元的支票为例证明鲁侍萍确实具有高贵不屈的品质。但也有心细的学生提出在光绪年间丫头做小妾不是应该很合乎常理吗?按门当户对的说法,鲁侍萍是下人梅妈的女儿,本就不合适做正房啊。笔者很欣慰地看到,从讨论中可见学生们是认真阅读了原著,并且还能借情节展开讨论。既然出现了分歧,笔者首先表扬了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的积极表现。并且告诉学生,对于话题不单学生有争议,在评论界也存在。笔者列举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美皆就对陈教授的观点有质疑,以及古大勇先生在2011年也发表过《鲁侍萍的悲剧根源是不愿当周朴园的小妾吗?》一文中就提出并不是鲁侍萍不愿当小妾而是周家没有给予鲁侍萍当周朴园小妾的机会。当然,之后也有张冬梅老师对其观点展开反驳,而支持陈教授的观点的。当各家说法不一时,笔者主张不妨听一听作家的创作谈。在《语文战线》编辑部邀请曹禺先生为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介绍他的名剧《雷雨》时,万老曾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在1981年《创作的回顾——曹禺谈自己的剧作》中也有提出:“鲁侍萍被周朴园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未让他与侍萍见上一面。”在做完全面的说明之后,笔者主张尊重评论学者及学生自己的观点。因为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人物的理解在不同时段也有可能是不一的。作为教授者无权大加干预。这也许正是经典之为经典的原因,允许有着不同人的不同理解,它是开放的宝藏,你我之所共适。

刚讨论完这个话题后,又有学生对鲁侍萍这个人物提出了又一个问题,“不管鲁侍萍是什么原因被赶出周家,但我们知道这三十年她过得很不如意,吃了很多苦,而这个都是周朴园害的,那她为什么在周公馆还要主动与周朴园相认呢?”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着实令笔者大吃一惊。可见,学生不单阅读了原著,并且能走进人物角色,对戏剧冲突展开分析。这一问激起千层浪,立马就有学生表示赞同,既然周朴园抛弃了她,伤害了她,那鲁侍萍为什么还要面对这个罪魁祸首呢?这时笔者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展开讨论,自己找寻答案。有学生指出,从剧情安排来看,只有周鲁相认才能牵出复杂的家庭人物关系及情感纠葛。也有同学情感细腻,认为鲁侍萍的内心其实也是非常矛盾纠结的,她既不想回忆痛苦的往事,让周朴园认出自己,但又希望看看周朴园认出自己会是怎样的反应。也有同学认为鲁侍萍对周朴园还是有感情的,毕竟那是初恋,最美好的回忆,并且还有两个孩子呢。能听到学生们的讨论,不同的声音让笔者很欣慰,这是学生们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学生们在自主讨论中把握了戏剧的矛盾冲突,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是最大的学习收获。

二、激情辩论赛

在第一项活动质疑讨论会中关于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相认前后的态度,对待死去的侍萍深情怀念而对待活着的侍萍冷酷无情,这令学生们很是费解。当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过多展开讨论,而是将这个问题放在激情辩论赛活动中展开。对于学生提出的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怀念还是虚情假意的分歧展开了两组辩论赛。正方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心的怀念,并找出了相关佐证依据,例如周公馆的旧家具、鲁侍萍的“遗照”、周朴园的旧衬衣、鲁侍萍因生孩子受了凉关窗户的习惯、鲁侍萍的生日等。但反方学生立马反驳,在周朴园得知面前的老妇人就是鲁侍萍时,他的反应是惊愕、恐慌,却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不正说明周朴园并不希望鲁侍萍来找他,如果对鲁侍萍是真情实感,那看到鲁侍萍复活,不应该是久别重逢的惊喜嘛,怎么还会怀疑她是受人指使来敲诈他的呢。正方学生不甘示弱,解释道:“周朴园是资本家,他很有钱,所以就害怕别人来谋他的财。周朴园当知道鲁侍萍不是受人指使而来时,他还拿出五千元的支票给她做补偿。”没想到这更让反方学生气愤,学生指出如果是真心爱着鲁侍萍,不是拿钱去打发她,并且只让鲁侍萍看一眼周萍,就命令以后鲁家的人再也不许到周家来,就连鲁贵和四凤也一连辞退。这不正有当年将鲁侍萍赶尽杀绝的场面吗?正方一时无语,但立马又有学生提出,“那周朴园那么有钱干吗还要留着旧家具、旧衬衣,还是破了窟窿补过的,还不是对鲁侍萍念念不忘,那毕竟是他的初恋,鲁侍萍还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孩子,大儿子周萍就在身边,周朴园面对周萍不就会想念鲁侍萍吗?”对于那用丝线绣了“萍”字的旧衬衣等证据反方在反驳时力度略显不足些。经过学生的一番辩论后,笔者赞扬了学生各抒己见、有理有据的优点,并提出曹禺先生的创作谈进行补充。曹禺先生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经过笔者的补充,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周朴园的复杂性格,看到戏剧人物的丰富性,真正的人是鲜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通过“激情辩论赛”活动的开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戏剧冲突的了解及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分析,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应变能力。

三、真情大舞台

要求学生在表演前以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熟悉台词,探究潜台词的用意,并从中感受人物形象、心理特征等。在完成准备工作后,让学生尝试进行课本剧舞台表演,要求学生加以动作、神情等投入。刚开始学生表演效果一般,后出现一位男生主动要求表演,表现得很放得开,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其他学生也跟着跃跃欲试。这让笔者如同看到了曾经年轻时的自己,很是欣慰。回想,也正是从质疑探究会到激情辩论会再到现在的表演,一环环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乐在其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回顾《雷雨》的教学过程,笔者深感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唯有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是抓住教育的良好契机,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对细节的咂摸思考、对疑惑的探究讨论,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取得收获,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之谈,只有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反思感悟,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