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到:阐释还原古人生活,让文言词语活起来,进而激发兴趣;沟通古今,搭建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桥梁,化难为易;字词教学中文化渗透,提高学习的愉悦感;培养习惯,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还原情境;沟通古今;文化烛照;培养习惯
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仍面临不少问题,教学效率低下困扰了许多一线教师。观看名家课堂实录、阅读名师教学设计,总会发现,或侧重于对思想内容的探究挖掘;或躲避字词教学,把字词教学划归于预习之中,蜻蜓点水,欲说还羞。在实际教学中,或因其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文言词语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囿于“为教而教”的桎梏,效率低下;或跳不出“字字落实”的“窠臼”,偏重文言词语的解释、翻译和练习,甚至死记硬背缺少生机活力的字词注释,索然无味,让人难以忍受。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与课改要求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文言字词的效率呢?
一、 还原情境,愉悦学习
阐释还原古人生活,让文言词语活起来,进而激发兴趣。当前,文言字词教学淡化甚至无视字词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字词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还原情境,寻根究底。如教学“刑”字,把刑的左边比喻成井,把刑的右边比喻成刀。水少人多,纠纷不断,所以持刀维护秩序。此字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了解决抢水的纷争。还原了情境,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词义。我们把多义词的多个义项按意义关联串起来,搞清楚义项之间的各种关联,就可以让学生在对古代特殊文化现象的了解中,有机地掌握各个义项,而不用死记硬背。
文言字词教学要着眼于品味文字、品味生命。教学中立足语言,细读文本,破解文化密码,还原文化情境,追寻其社会意识与社会现象,做出准确的、超越平面机械的阐释,让文言词语立体丰满起来,充盈生活的趣味,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防止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习得性无助感。如“足下”一词,源于春秋时晋文公和介之推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由秦送回。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当年跟随他逃亡在外且在无粮时割股肉让重耳食用的介之推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锦山中。晋文公去锦山找他,他避而不见,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之推却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因一开始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敬重的人的称呼。了解了故事,挖掘了内涵,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便水到渠成。
二、 沟通古今,化难为易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人的母语,与现代汉语有天然的联系。教学中在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关系上做文章,让文言文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进而化难为易。
课堂上搭建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桥梁。现代汉语来源于古代汉语,很多文言现象仍存活于现代汉语中,如“不会水”中的词类活用,“美容美发”中的使动用法,还有成语中大量的文言现象都给文言文字词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学中用它们帮助理解文言词语,必能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利用现代汉语语法常识、利用语言形式、利用相邻实词、利用语言环境如短语环境、句子环境、语段环境推断等也能帮助理解词语。如利用相邻实词推断,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是“重用,任用”之义,但“以”为何义?我们可以由“用”来推测“以”的词义为重用,任用。“田猎秋冬之隙”中“田”和“猎”都是“打猎”的意思,“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中“猝”和“遽”“谴”和“让”都是同义词。
恰当地引领学生走进古人,与古人对话交流,“参与”古人的生活。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东西作铺垫,激发学習兴趣与情感。如成语“贪得无厌”“喜新厌旧”与“暴秦之欲无厌”中“厌”的联系。如为什么把工资叫做“薪水”,又如成语故事,把古今联系了起来。张志公先生说:“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这些话切中肯綮,教师用新鲜的语言解释文言文字词来激趣,会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能学、好学,并且有兴趣学。
三、 文化烛照,熏陶感染
字词教学中文化渗透,提高学习的愉悦感。摒除盲目教学,引导学生由直觉解读走向逻辑解读,发掘字词的文化意义、文化意蕴,获得“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防止因缺乏对字词深刻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徘徊于语言之外。要引导学生挖掘词语蕴含的文化意义,如“白丁”“白衣卿相”中“白”字,解释为没有官职的人,这也没错,但在古代,凡在科场未考中的人,一般都穿着白粗麻布衣,人称“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希望他们前途无量。一旦考中,顿时身价百倍,立即脱去白衫,换上紫袍,名曰“解褐”或“释褐”。又如“箕踞”一词,它不是一般的“席地而坐”,而是臀部着地,腿部向前伸开,呈簸箕状,这在古代是很无礼、很不雅的坐姿,荆轲“依柱而笑,箕踞以骂”,表蔑视;阮籍“箕踞”则表无视礼法。
四、 培养习惯,关注发展
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要求出发,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应更多地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应要求学生自备《古代汉语辞典》或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立即查阅工具书。要指导学生整理某个文言字词的所有义项,连同例句一并摘录整理。长时间坚持,文言文字词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后,就能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再比如成串积累的习惯,对于单个字而言,其字义是不断发展的,沿着字义发展的脉络,指导学生进行一词多义的成串积累。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分门别类地进行成串积累,如与政事有关的系列词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相关内容归类积累。在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言“语言”仓库,久而久之,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文言经典作品是历代优秀文人思想和艺术才华的结晶,我们当以科学的字词教学为基础,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文采、文气、章法、情感、文化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作者简介:
陈浈,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古浪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