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要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就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探讨,提出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中学生;叶圣陶;培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习惯之说,古已有之。《尚书·太甲上》云“兹乃本义,习与性成。”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成自于习惯。”17世纪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最成系统提出的当属叶圣陶先生的习惯本旨论。由此可见,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认识到了习惯的养成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应该重视习惯。
一、习惯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性。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习惯的特征,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或养成的;并且它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养成,而是要依靠长期培养。而且习惯又对人的行为起着作用,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各个方面的成功;坏的习惯只能形成坏的品质,将严重阻碍人的前进。“养成良好习惯,从实质来说,是素质教育。从过程来说,是终身教育。”
二、学习习惯的内涵
对于学习来说,习惯既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又是新的学习或新的习惯形成的基础。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学习,就要养成学习习惯。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给学习习惯下了定义,认为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还能使人受益匪浅。正如叶圣陶在《中学生》杂志《复刊词》中写的那样:“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语文学习习惯的内涵
“语文学习习惯就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语文学习上的自动倾向。”在一些教育词典中,并没有发现有明确对语文学习习惯进行名词解释的。但在一篇论文中发现了这样的一种论述,结合了学习习惯概念对语文学习习惯进行了定义,在我看来是比较准确的,能说明一定的问题。语文学习不光是为了应付各种语文考试,也为了将来能做好各种工作做准备。尤其是语文这个学科,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在学习领域处于基础性地位,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掌握了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要以培养语文学习习惯为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也尤为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无论是修订版的语文《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对学生都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叶老也几十次提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并且作为学生“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而且,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只适用于小学阶段,而是要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乃至人的一生。进入小学之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的整个教育全程中要不断养成各种各样的良好习惯;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要从种种方面接受教育,养成习惯,提升能力。
杨贤江曾在《新教育大纲》中把青年期描述成人生的“第二诞生期”和“人生改造期”。而中学生这一群体则是刚刚步入青年期,所以对他们良好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其中针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写字习惯的养成和使用工具书习惯养成两个方面。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后辈的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独特的方块字的魅力,还能体会到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但是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字书写越发不重视。汉字书写的歪歪扭扭,潦草不堪,错字别字泛滥,提笔忘字的现象在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中比比皆是。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与写字提出相关的要求。俗话说:“字如其人。”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认真书写习惯的培养。练习写字时,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书圣王羲之那样“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但是在写字时,必须要养成有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其次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要靠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才能进行学习,而是要有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词,不能理解的观点想法。因此,应该强化使用工具书的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工具书是最忠实最可靠的老师。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习起来就不会望文生义,不会再过于依赖别人,终身受益。首先,中学生应该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其次要在学习时有意识的使用工具书,加以练习,达到熟练的地步;最后在反复练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查询方法,自主的去研读各种书籍资料,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二)课上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课上,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认真倾听、乐于交流的习惯。叶圣陶主张应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两种语文的良好习惯,即凭语言文字“吸收”的好习惯和凭语言文字“发表”的好习惯,简而言之就是养成听和说的习惯。听说是读写的基础,直接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有人统计,人们日常的信息交流,大部分靠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要通过听来接收。”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倾听不仅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渠道,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文明礼貌的问题。倾听习惯应该包括良好的倾听态度、集中的注意力、准确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快速记忆并作出反应的能力。其次,是交流的习惯,也就是说的习惯的养成。在《语文课标》中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概念,并规定学生要“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交流的习惯主要是指在倾听的基础上要敢说、愿意说、有的说。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得到同学的认可或者是争辩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舞台而不是少数孩子的天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所有孩子交流习惯的培养。对于说得不好的同学应予以鼓励,从一句话到一段话,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课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语文学习习惯。首先是读,读分为朗读和阅读两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朗读。至今仍用“书声琅琅”来形容良好的学习状况。我们在语文课后,可以通过对所学课文的朗读,把汉语的这种节律性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不辜负编者选择课文的寓意。中学生需要培养朗读习惯,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放声朗读两遍所学的课文、散文或诗词。在朗读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要领,克服害羞心理,敢于表现自己。其次在阅读习惯养成方面,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代教育名言,可以作为当前养成阅读习惯的注脚。语文老师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学生,不可能把一篇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所以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要让中学生认识到“开卷有益”,培养学生天天读书的习惯,真正做到读书习惯化,读书生活化。
除了培养读的习惯,还要鼓励学生养成写作习惯。可以从写日记入手,写日记不仅是中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积累资料、储存知识的有效途径。日记不但形式灵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因此不存在会不会写的问题。最初可能写的简单,语言甚至不流畅,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逐渐提高。而且这些都是为写作积累资料的过程,真正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而且每天记日记的习惯也会练就一种写作的手感,对于写作信手拈来也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作文是自我内心的真实表达,作文完成后自行修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中学生除了要养成写作的习惯,更要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叶圣陶说过“作文修改的权利在作者本人。”所以,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王尔德曾经说过“起初是我们造成了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有助于成就学生的未来。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非一夕成功的,所以在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时,我们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一招一式抓起,意志坚定坚持不懈,直到使学生这种行为方式固定化,形成一种倾向方可收手。习惯陪伴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养成语文学习习惯这条漫漫教学之路上我们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探索和钻研!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
[3]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4]张渊乐.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新探[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叶圣陶.叶圣陶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6]佟士凡.语文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王莹,女,1992年生,辽宁省本溪市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