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华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大思政”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在2019 年3 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阐述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意义,并重点剖析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推动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大思政”格局的建立指明重要方向。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为依托而发展建立起来的符合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方向和“大思政”格局的专业资料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与高校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从服务对象上来看,高校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和全校所有专业院系,图书收录较为全面和广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则面对的是高校政治理论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收录图书资料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能够弥补图书馆的大众化和普遍化在收录图书资料方面的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发挥着高校图书馆所不能代替的关键作用。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为政治理论专业学生和全校思政公共课的学生提供专业化和系统性的学习资料。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如果理解不深入,课后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的学习进行弥补,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学科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的不同而产生困惑,可以通过政治理论相关内容的学习拓展自身知识储备,拓宽思维宽度。
在教学方面,专业的书籍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教学的基础。这需要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并在自身备课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思政课教师授课面向全校所有院系,授课对象为全校所有大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会与不同专业和院系的学生接触,这需要思政课老师能够准确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进行灵活教学,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一般设在思政课程老师所在学院,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对于思政课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查找和利用资料提供很大的便利,思政课老师可以在思政课准备、课程讲授和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自己所需资料,能够节省大量时间,便于提高教学和科研效率。
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从内在环境和专业书籍的收藏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指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往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题,教师的授课方式往往比较多样,可供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跨越专业和学院的合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往往为大学生完成思想政治课程作业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良好环境。在这里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就思政相关公共课程的作业进行准备讨论,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分工完成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拓宽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视野,也增进了不同院系同学间的交流,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 年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 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较2017 年上升了3.2 个百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阅读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21 世纪的重要特征,资源和信息的承载主体发生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潜移默化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人群不断扩大,阅读种类更加多样,阅读更加便捷化,对于需要查找和阅读的内容可以更加高效地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搜索引擎,各个网站根据用户的阅读需要,以大数据为依托,推出具有时效性的阅读栏目,特别是针对时政新闻等一些对时效性要求高的内容,互联网能够更加快捷、及时地传播各种新闻资讯,具有传统纸质阅读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和科研以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和影响是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受到互联网阅读方式碎片化的侵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的全面化、全民化、简易化,面对网络世界里大量的信息纷沓而至,大学生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世界新鲜资讯,在阅读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最感兴趣的阅读,阅读也仅仅体现在文字表面,几乎很少去思考信息背后所要传达的真实内容。纸质书籍则与电子书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纸质书籍有自身的逻辑体系,论证相对周密严谨,读者可以通过实际地触摸阅读,能够对于作者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核心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了解。纸质书籍的阅读需要心无旁骛,适合静心学习,能够做到读书的同时加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读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碎片化阅读简易化获取信息,导致思政课程教师和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加深,更多的信息都是凭借网络方式获取,网络方式由于大数据搜索引擎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思政课程教师和学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借阅纸质书籍,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频率逐渐降低。
在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建设滞后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师所需要的专业资料存在着更新滞后或者缓慢的情况。教师不能在思政课程准备和讲授的过程中接触到最前沿和先进的教学辅助资料,教师在资料室现有的资料不充分情况下备课质量和教案准备会与资料充足条件下有较大出入,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则会不够鲜活、灵动。大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质量与教师前期课程准备息息相关,准备较为充分、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够鲜活丰富的授课内容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会对思政课的学习由主动转为被动,思政课程学习也成为枯燥、无趣的刻板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影响思政课程质量,导致思政课程难以真正达到加强“大思政”格局构建的目的。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献资源的重要储藏阵地,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应该是收藏广泛而多样化资源收录室。为了提高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需要不断提高资料室内文献收录质量和管理水平。
其一,采购文献资料与实际需要不匹配。文献的收录质量往往与资料室管理员的专业化水平呈正相关,一个专业的文献资料管理员一定是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学科特色及本校“大思政”格局的现状有深入了解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储备和对于读者的了解挑选质量上乘的文献,而往往在资料的挑选过程中,由于资料管理员的自身水平等原因,挑选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文献资料不能满足思政课程的实际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和学生所需要的书本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所实际选购的书本不匹配,所选购书籍文献成为“僵尸书”。
其二,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管理能力不同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逐步走向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资料会进入到资料室之中,面对种类繁多、分类复杂的诸多书目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如果依然保留原有数量和质量的资料管理员进行管理,那么很有可能因为人手不足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管理图书,特别是在很多资料室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图书的借阅和归还都是需要人工登记,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延缓资料室的管理效率。在图书借阅及归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借阅者超期归还的状况,相对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难以解决归还不及时的问题,这一系列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都会减缓资料室图书借阅流转效率,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思政”格局构建提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战略高度,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使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科研提供专业理论支撑和保障,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我国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的发展现状,要想更好地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在“大思政”格局构建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措施着手。
高校作为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场所,具有一般资料室所不具备的功能。
其一,要充分发挥资料室的隐性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隐性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载体之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受教育者去自我体会、自我领悟、自我提升,在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和高校图书馆一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同样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在“大思政”格局构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高校相关的各种人员应该打破固有的对资料室的“刻板印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的管理过程中资料管理员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服务性、引导性和教育性功能,不仅要做好借书还书的工作,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资源,通过良好环境的塑造,以无形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二,将资料室活动开展与学校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在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资料室场地、书籍优势的同时要主动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并积极开展“大思政”构建相关活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满足学校思政课程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基础之上也要让经常去资料室的学生充分参与,使其为资料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是以知识服务为核心开展工作,这一工作任务与高校大学生求学求知这一目的相互吻合,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源泉。一本优秀的书籍不仅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通过阅读优秀的政治理论书籍解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而且还能够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思想的教育,并在书籍的熏陶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其一,充分了解资源需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需要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思政课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文献需求并及时丰富所需图书资料,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变化性和实效性进行资料更新换代。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不断变化,形势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图书资料的收藏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减少图书更新换代缓慢、僵尸书的出现。
其二,善于运用互联网媒介。在政治理论资料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要实现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需要立足于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坚持正确的导向引领,遵循新生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超越历史发展的局限性,着眼于未来,发挥思想政治专业文献资料的作用,特别是现在高校大学生招录已经进入“千禧宝宝”的时代,读者对于图书资料的阅读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新生代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阅读等电子阅读方式。针对新时代大学生不断丰富变化发展的阅读方式,资料室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需要针对不同阅读人群所喜爱的阅读方式不断更换更新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不断更新电子阅读资料和设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吸引力。
其三,关注思政前沿学术动态。思政教师的课程和科研压力的缓解也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专业资料的不断更新,通过资料的更新带动思政教师授课内容的同步更新,并进一步向学生传达新时代最前沿的声音,这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提出更多的要求,为保证高校思政课顺利进行,需要广泛充足的专业资料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掌握思想政治课程各项前沿动态以达到更好地将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资料服务与科研结合起来,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需要调整图书资源并尽可能开展高校“大思政”宣传活动。
其一,提高管理员管理水平和资料室信息化水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需要不断提高图书管理员自身能力,强化图书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的实际特点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督促资料室图书管理员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时事政治的敏感性。资料室管理人员要及时、有效、方便、快捷地了解思政课程老师的需求,第一时间了解思政课程老师所关注的前言学术动态并根据本学院需要及时添加思政课程教师所需要的报纸、期刊、杂志等专业资料,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料的收录上要尽量做到收集专业化程度高、覆盖面较广,特别是一些不容易收集的珍贵资料上,要充分发挥图书管理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二,进行图书统一分类管理。在加强图书管理员自身能力基础上,要对图书进行统一分类管理,提高检索效率,有效节省书本检索时间。要做到在图书入库之前做好分类登记,分类之后按照统一顺序进行分编,在分编的过程中将书籍、报纸、杂志、会议集等相关资料分区域摆放,保证条理清晰、方便找寻。对于借出的图书,要及时做好登记并网上记录,对于逾期不还的图书要及时与借书人联系,以保证图书借阅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