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伟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6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不断推进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意识发生伟大觉醒并养成伟大自觉的过程。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觉醒是一种认识上的自觉状态,是与自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及其发展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高度,或者说达到了一种认识上的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在推进客观世界改造过程中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客观世界改造和主观世界改造的关系时指出:“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个方面,是人改造人。”[3]540人“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3]525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推进经济社会物质基础的巨大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改造自身的认识系统,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转向自觉,进而达到认识上的伟大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历史进步和认识自觉相统一的壮丽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认识能力提升和观念进步所形成的伟大自觉是改革开放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成就,这一历史成就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伟大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飞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伟大自觉,对于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深刻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极其重要的。
马克思在阐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时说,历史发展的最后形式往往把以前的发展形式看作为向自己复归的过程。这也就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表明,人们在前进过程中总是在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寻求一种符合规律性的观念支撑,同时又把对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嵌入对历史的认识之中,从而构建起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认识体系,形成鲜明的历史自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辉煌的规律性经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成功探索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发展必由之路,从而科学解决了中华民族如何实现发展以及在发展起来后如何对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课题。
历史自觉是历史觉醒的必然表现形式。回过头去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伟大历史转折到现在,应该说,当代中国一直行进在同一的历史逻辑进程之中,即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这一点来开展对中国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一历史逻辑的认识程度却在不同阶段上是不同的,呈现出在认识逻辑上的不断清晰和在认识深度上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初,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看作是被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被“文化大革命”的发展死路“逼出来”的产物,是“杀出一条血路来”[4]510的带有被动性的探索和尝试。在改革开放开始比较充分展开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迅速地从被动性的认识状态转向了主动性的认识状态。以邓小平提出著名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重大论断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发展政策。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5]313很显然,邓小平在这里是从政策的角度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并进而从发展政策的角度来理解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说:“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变,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6]113在这个过程中,从改革方法论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了”。[6]78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性认识的基础上,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以及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经济巨大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伟大事业并把这一事业提升到发展道路①邓小平也曾经使用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概念,指出:“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66页。)但这时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的理解主要还是政策性的内容。的高度来加以认识。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时指出:“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7]3党的十六大则面向新世纪的新任务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8]529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系统的科学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6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的不断明确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抽象的认识高度,是从主动性的认识状态向建构性的认识状态转型的一次伟大认识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条件下,一方面继承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特别是把这一道路上升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发展和人类发展史的高度来不断深化对其内涵和意义的新认识,另一方面则高度重视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并从道路自信的高度不断升华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由之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0]21“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1]349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充分的道路自信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提出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实践的第二次伟大认识飞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立足于中国自身来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着眼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发展的宏大视野来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对自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所开辟、所代表的历史发展道路呈现出深刻的历史自觉。
从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认识主体在认识上的自觉性程度越高,对实践中重大问题的把握也就越清晰,认识越抽象,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具体地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中蕴含着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这一自觉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摆脱以苏联模式为主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和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强烈历史激情和历史创造性;二是这一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升华对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表明只有在不断改革开放中牢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国之大计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这一历史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人类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强烈意义判断和鲜明价值指向,是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和时代担当。
理论自觉是理论觉醒的表现,同时又是历史自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抽象和提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日益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新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新阶段新水平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入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实现了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二次历史飞跃的时代进程。
从理论上看,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时代和中国发展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智慧在理论上不断自觉化和树立理论自信的过程。从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创新之中。这一过程包含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史上的两个重要转变:
一是从党的十二大重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党的十五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飞跃的重大论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主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事业的不断自觉。党的十二大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3这一科学论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事业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题确立了下来,也确立起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核心命题。在不断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理论化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自觉不断发展。由此,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观点,第一次历史飞跃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飞跃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7]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概念的形成以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相适应的新的理论自觉,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是从立足中国马克思主义来看待自身的理论经验和理论创新,到立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来看待自身的理论经验和理论创新,从而在更大的世界空间和历史空间内展现出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觉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的理论成果,通过这些理论成果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完成了对自身理论成果的认识视角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逻辑的重大转换。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界定自身理论创新的定位时,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视域来看待这种理论创新的意义,着力强调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但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经验、中国制度、中国理论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具有更为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作为指导思想的确立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开始发展到了全新阶段,这是基于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完成了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认识视角的一次重大转换和提升。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彰显理论自觉,关键是坚持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执政党自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贡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水平提升到新层次,同时也开创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形态,标志着苏东剧变后在两个制度和两条道路的较量中第一次开始发生了比较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把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力和科学智慧发展到新水平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并不是自动自发地完成的。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基于实践的运用理论的能力和智慧是从对世界的解释走向对世界的改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形成,既包含着在思想观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能力和科学智慧。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繁重治国理政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时的坚忍不拔和刚强沉毅以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大同的大爱大德大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形态发展史上的新高度。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2]由于鲜明的理论自觉以及由此所彰显出来的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把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历史实践,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环境中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性。
政党自觉是在治国理政层面上对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越来越复杂的执政和发展环境中对自身执政能力和执政使命的自觉。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觉是以其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为基础的,同时又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具有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高度统一的政治实践功能。
20世纪50年代,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为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的行程走得越远,越能感受到这一制度基石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的历史越是巨大,也越能体现出这一制度基础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和核心,是当代中国政治系统和体系的“元元素”,[12]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首要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的机制体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的风险考验提供了主心骨和坚强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领导能力和治国理政的能力的认识也不断发展,逐渐完成了对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同一性的认识建构,形成了强大的政党自觉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13]20集中起来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觉,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自觉地把党的领导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政治原则。在改革开放初期,党提出要把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继而不断强化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和保障的认识。党的十八大后,在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则开始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史上,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大的“幸事”,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和事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内在性,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对党的领导作用和自身执政能力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自信以及对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互关系的认识自觉。
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1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伟大斗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辉煌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政党自觉的鲜明彰显。党要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必须要不断加强革命性锻造,以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来维系自己的初心,洗刷一切与人民群众要求不相容的缺点和不足,以强大的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力量推进深刻的社会革命,从而实现对中国这个必然王国的改造。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反过来说,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好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观点,其实质正是在于在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巨大历史成就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党自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自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种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以来在世界政党政治和执政能力竞争中的自信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另一方面,这种自觉也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所引领的历史事业的正义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
文化自觉是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政党自觉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和表征,又给予伟大影响于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政党自觉,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觉。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和提升对中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战略地位的认识,愈益深刻和自觉地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8]558在全面提升对文化在国家发展和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中战略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中华文化不仅被用来致力于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话语形式并为人所喜闻乐见的问题,而且本身被看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思想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进行改革开放事业再出发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战略作用,多次强调指出:“中华文华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15]7在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把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在推动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在升华中华文化认识过程中又不断增加民族凝聚力。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大论断。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结果和产物,标志着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一次极其深刻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
从哲学上说,立场是指认识事物时根本性的依据和出发点,是渗透和贯穿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观点之中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倾向。中华文化立场把科学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而指明了认识和对待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依据和原则性态度。中华文化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标识性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及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
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哲学思想、文化遗产、制度文教和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称。这些因素在经过近代革命洗礼和改造后呈现出强烈的人民性、革命性和时代性,并蕴含着深厚的人类价值,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也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作为对待中华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中华文化立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离开了中华文化的复兴是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复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立场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即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在推动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时代功用。此外,中华文化立场又是指把中华文化问题作为观察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方法。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积极地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中华文化立场的提出表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15]4这表明文化在当代中国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具体意义,成为整个国家战略布局和战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把物质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和涵养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并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为人类发展提供具有强烈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这也是文化问题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具体问题上升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中具有立场意义的重大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客观上包含着中华文化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相互统一和相互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离开了中华文化去发展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根本上是无法在中国人民精神血脉中扎下根来的。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高度凸显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战略性。马克思主义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观察、引领时代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能够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思想力量,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能够与中华文化的立场相互统一起来,通过与中华文化的高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地扎下了文化的根基。反过来,通过改造和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中华文化的支持力量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形式,彰显出强大的思想活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中华文化立场的统一,既使中华文化获得了科学世界观的有力支撑,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磅礴的文化力量,成为了融入中华文化血液中最为重要的流脉。因此,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客观上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则必然要求坚持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中华文化立场的统一,才能不断“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理论、政党和文化四个方面的伟大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存在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在更大的整体上来看,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自觉是同一的过程,统一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具体地说,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的“四大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深深地扎根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的“四大自觉”之中。其中,历史自觉是道路自信的认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所具有的意义的认识不断升华,先后完成了从发展政策到发展道路、从发展道路到道路自信的认识转变和认识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奠定了认识论基础。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的认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理论创新的认识越来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形成了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双重逻辑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宏大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奠定了认识论基础。政党自觉是制度自信的认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执政使命认识越来越自觉,对自身所代表的制度的生命力和先进性的认识也越来越自觉,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奠定了认识论基础。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认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把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血脉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维系,形成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科学认识,反映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自觉,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伟大自觉”的情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和创造伟大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稳定心理和情感认同。但这种稳定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这个物质基础与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伟大自觉的认识基础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就其内容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对“伟大自觉”的直接的情感彰显和感性化的情感表征,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中国共产党伟大自觉的认识支撑下成为了日益走向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洋溢出来的一种特定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