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创新途径
——评《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思索》

2019-01-25 06:21王清飞
传媒 2019年1期
关键词:图书理论人才

文/王清飞

新时代,国际化视域下的图书出版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机遇与挑战无处不在,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如何寻求中国图书出版国际化发展的创新路径,已经成为业内外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对此,由张东平和张洪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思索》一书,紧紧围绕图书出版“走出去”这一课题,运用多种科研方法,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图书“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的基础上,从文化、翻译、语言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创新路径。该书逻辑严谨,内容详实,方法多元,视野开阔,针对中国图书国际化传播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逻辑严谨,内容详实。该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分析了出版业复杂的存在逻辑,包括创作复杂、版权经营复杂、角色和流程的复杂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出版资源建设与竞争体系评估,包括渠道与销售、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资源积累等内容;第三章分析了国际书展的功能启示,包括书展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伦敦、香港、法兰克福等多地书展的分析;第四章是文明的传承与互动,包括本土和异域思想的共同演进、中华文化标志的输出与接受、艺术“走出去”、文化复兴的使命和责任等内容;第五章分析了翻译津梁中的文本转换,包括翻译的跨文化功能、文学翻译的牵引作用、翻译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等;第六章探讨了语言的民族化与世界性,包括汉语现代历程与境外华文图书推广、语言的融合与更新、从英语传播看汉语未来等。

整体来讲,作者在系统分析图书出版复杂存在逻辑的基础上,从翻译、语言、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的传播策略。作者明确指出国际书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应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策划,并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角色创新。同时,作者明确了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其是图书出版“走出去”的保障因素,在成败对比间寻求汉语和英语的契合点,实现民族化与全球化的深度整合。在作者看来,这是实现图书海外推广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中国图书“走出去”,就必须要加强内容建设,使其成为核心拉动力。对此,作者指出,中国图书出版应重点关注文学阅读中的“诺奖情节”,以及传统的儒学、书法等代表性文化符号,借此寻求中外读者共通的话题,以文本为媒介实现从容对话,最终为实现中国图书的境外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价值突出,创新鲜明。该书站在跨文化传播的高度,对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界定了对相关范畴概念,而且从实践层面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方面,该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作者从图书出版“走出去”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综合利用文化传播学、翻译学、语言学等理论方法,对中国图书出版国际化传播的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学术视野广阔,理论框架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其次,该书有效拓展了相关研究视角。学界有关图书出版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多倾向于营销策略、市场环境、贸易数据等实务领域,以交叉理论为依据,对中国图书“走出去”进行系统研究的却相对较少,而该书在对图书出版实务案例作分析的同时,也融入了相应的文本内容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的理论方法,不仅弥补了以往学界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的视角思维。

另一方面,该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图书成功地“走出去”,能改善中国图书在国际图书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中国精神文化的传播范围,有效消除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在实现版权贸易良好效益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国图书出版国际传播的“多赢”,这也是该书出版的根本目标。

除了上述的两大意义外,该书还有两大创新点。一是微观切入,宏观建构。就相关研究现状来讲,当前有关图书出版“走出去”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某一个领域,且基本都是宏观层面的剖析。该书则是站在跨文化传播的高度,结合行业现状和具体个案,明确细微切入口,通过经验的总结与升华,系统性地提出了可供整个出版业参考的可行性策略。二是核心突出,整体关联。正如上文所述,当前学界有关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政策解读、贸易壁垒、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且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关联性不强。但该书试图从市场竞争、翻译机制、内容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因素之间搭建内在联系,并借此提炼核心,实施关联性研究,寻求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创新路径。

现实启示,人才为本。该书从对中国图书出版复杂存在逻辑的分析,到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再到创新路径的总结归纳,有力地证明了尽管目前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道路存在诸多坎坷,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出版终将在世界出版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图书出版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需要不断用新的商业价值体系和逻辑创新转型,从最开始的纸质图书到数字化出版,再到以结构化架构为依托的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这对我国出版人才的培养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要想实现中国图书出版真正的“走出去”,无论内容开发,还是翻译出版,都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培养了足够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图书出版才有可能赢得国际的认可。培养大批优秀的出版人才,是实现图书出版“走出去”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该书给我们最大的现实启示。那么如何界定中国图书出版的复合型人才?简单来讲,就是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对出版有着正确的价值认知的人才。步入新时代以后,网络媒体凭借其互动性、即时性、参与性等优势,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的传播格局和信息生态,尤其是“互联网+出版”的发展趋势日益鲜明,更加要求我们培养更多优秀的出版人才。此外,要想图书出版“走出去”,也离不开研究型人才。

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讲,做研究也许不必皓首穷经,但一定要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这也是衡量一部书稿是否具备价值最基本的标准。纵观《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思索》一书,从基本的理论阐述,到主体部分对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关联性研究,再到最后的结论升华,都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学术能力。该书作为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研究领域的一本力作,非常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

猜你喜欢
图书理论人才
人才云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