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燕
2018年11月12日至18日,中国记协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全国新闻界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江苏行活动,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莱、江苏省记协主席周跃敏、无锡市委副书记徐劼等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来自中央和地方36家传统媒体和16家网络媒体的55名编辑记者参加活动。
张百新指出,中国记协举办本次活动,是引领新闻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黄坤明同志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他希望,编辑记者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时代特点,切实增强“四力”,讲好江苏故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格局、有份量的精品力作,努力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硬仗的新闻工作者。
活动中,新闻工作者们紧紧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进企业、下车间、走社区、访村民,探寻江阴华西村、江阴徐霞客镇、张家港永联村等基层组织在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的拓荒精神,领略红豆集团、海澜集团、同程旅游等民营企业永远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感受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电商产业园领跑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势头,体验苏南地区宜居城市百姓浓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苏南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上聆听新时代的脉搏。
活动邀请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作苏南发展模式和成就的专题辅导;邀请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讲解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思考;邀请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台长陆玉方与大家分享从事新闻工作的亲身经历和精彩故事,生动诠释优秀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一线,秉承社会责任,才能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
“苏南模式”“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是江苏40年改革开放的缩影,是全国竞相学习和借鉴的“样本”,也是中国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迁的生动体现。一踏上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记者们就被这里的人和事深深吸引了——美丽整洁的乡村风貌、雄厚强劲的经济实力、先进超前的理念思维,都让大家由衷感叹: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红豆集团“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社会责任”的发展模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参观集团发展史展览时,人民日报社记者马涛、科技日报社记者马树怀感慨,红豆集团能从一个手工小作坊发展成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最大的秘诀就是善于把“党的建设”嵌入现代企业制度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之路。中国日报社记者刘巍枫说:“此行增强了我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步步走、一站站看、一点点听、一笔笔记、一次次想,把心沉下来,把多年来从书上读到的、坐在办公室里看到听到的一一复活,为口中、笔下的‘改革开放’赋予鲜活生命力和亮丽色彩。”工人日报社记者罗娟说:“脱离‘真实的世界’,远离‘泥土的味道’,坐在办公室搜肠刮肚,对着电脑复制粘贴,只会陷入模式化、套路化,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好故事。新闻前辈范敬宜说过‘根植春泥气自华’,基层和生活回报给我们的,是充满光彩的新闻灵感、感人至深的新闻形象。”“脚下有根,守得住阵,”大河网记者赵红玲说,“新闻工作者要不停步,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要往基层去,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要在现场,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活动中,记者们看到了中国城镇乡村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取得的丰硕成果,看到了经济实力增长为当地百姓带来的信心和力量,看到了人口素质的提升为我国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改变,看到了敢闯敢创的中国企业家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弄潮儿精神。大家欣喜地表示,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可感的精彩故事,是一座座掘之不尽的新闻富矿,这些都让新闻敏感性强的记者们感到“兴奋极了!”
华西村“小贵州”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工人日报》记者罗娟。“小贵州”何苇是村接待办的一名普通职工,20年前,她从贵州来华西村锻炼学习,感受到这里发展的机遇和魅力,决定留在这里成为一名“村民”。在接受采访中,她反复讲的一个词就是“幸福”。“‘小贵州’是江苏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升人民幸福感的见证人之一。这些来自百姓的故事,见证了江苏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丰收,使他们拥有真切的幸福感,这是最生动的采访素材!”罗娟说。
在昆山,解放军报社记者张旗看到曾经的老旧厂房“转型”为电商创业高地,同程旅游在草创初期不过只有9平方米办公室、4个桌子、5把椅子,几个年轻人从零开始,把公司发展成为行业翘楚。聆听他们讲述故事,感受他们的创业情怀,他深深感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的人生更绚烂!
采访期间,很多细节都证明着改革开放带给江苏人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现代化村落房前屋后挂满果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鸟语花香,创业工厂环境宜人,大家所见所闻所感,无一不是人民品尝改革开放成果,拥有幸福生活的明证。中国文化报社记者王连文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苏南能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精神文明硕果。
苏南各地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要思想指引下,用改革办法解决实践问题、用创新思路推动发展质量的积极探索和鲜活经验,记者们进一步深入领会了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部署,深切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斗志干劲,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深刻内涵。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活动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拜人民为师,进基层课堂,在调研中思考问题、在采访中增长本领,经受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头脑风暴”。
山西日报社记者闫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什么是“苏南模式”?华西村40年长盛不衰靠什么?昆山、江阴何以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占据顶尖位置……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图片展览、一场场新闻发布会式的问答碰撞、一次次农户家中的实地走访,从村到镇、由县到市,苏南地区在产业格局、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行政效能、智慧党建等方面的发展皆令他赞叹。苏南人民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的干劲也让作为传统纸媒记者的闫杰深受启发。他说:“脑力与时俱进、知识不断更新,纸媒记者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挖掘到更多有深度的新闻话题、新闻素材,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经济日报社记者周剑说,“先进村尚且积极探索发展新境界,媒体人在融合发展大潮面前,也要振奋精神,加快闯关夺隘。”“这次采访调研,颠覆了我头脑中很多固有印象,”《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卢刚说,“我们新闻人要向苏南企业家学习,善于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善于思考社会难题的解决之道,以便看准时代脉搏的走向,作出精准明晰的判断。”
活动中,大家发扬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用好手中的笔触、话筒和镜头,通过百姓视角呈现改革图景,用百姓声音唱响时代主旋律,积极宣传江苏改革开放的新发展、新变化、新举措、新实践,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报道,让新时代江苏改革开放的精彩故事更加鲜活可感、入脑入心。
来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记者们各展所长、精心策划,全程实时报道,大家同台竞技、互相切磋,写稿件、拍照片、录视频、当主持、做导演、剪片子,拿出“十八般武艺”,共同谱奏了一部亮点纷呈的主题宣传交响乐。截止至12月18日,记者们已累计发稿近200篇,推出了《苏南,改革热土迸发新气象》《华西村,在新的高点再出发》《中国经济发达镇“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改革》《自我否定 以梦为马——触摸海澜集团发展的“非常规思维”》《永联“金手指”指引致富路》《感受苏南 寻访改革开放40年样本》等一大批优秀稿件和深度报道,以消息、通讯、侧记、评论、人物专访、图片报道、短视频等多种体裁和形式丰富报道内容,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秒拍、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平台进行分发,大大增强了整组报道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影响力。不少报道在网上网下引发热烈反响、获得大量转发,短视频作品《一上任就关工厂?华西村掌门人谈改革再出发》在各平台点击量共计近80万次,《那些没去北上广的年轻人,最后都去哪儿了?》等新媒体作品在微信阅读量达“10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采访中,记者们全程认真记录、踊跃提问、积极写稿,涌现出不少写稿到凌晨的“勤耕牛”和秒发微博稿的“快枪手”。55岁的中国财经报社记者李存才每至一处都一马当先,拿着采访本,问之切记之勤,每个采访点上的笔记都满满当当。农民日报社记者程云说,《农民日报》过去关于华西村、永联村的报道太多了,一路上都在冥思苦想怎么才能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写出新意。中国日报社记者刘巍枫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深入农家采访。广西日报社记者覃文武常常写稿到深夜,还和后方报社编委办、新媒体部建立专门微信群,确保稿件能够及时在各平台上刊发。央广网记者王启慧在采写《中国经济发达镇“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改革》一稿时,用三个晚上了解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一些90后新媒体记者自发形成采访小组,即采即发,文字图片视频齐飞,务求把采访对象“吃干榨净”。大家纷纷表示,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增强“四力”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更是必修课。新闻工作者只有提升脚力去探索,增强眼力去发现,把来自实践的积累化为思考的脑力、表达的笔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人民的记者,才能采写出精品佳作,新闻舆论工作才会呈现新作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