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 左志新)2018年12月28日,由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为改革立传——《报章里的改革史》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外文局、中国记协、韬奋基金会,以及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中国作协作家文摘报社、传媒杂志社,北京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机构、媒体、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文摘报》总编辑刘昆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章里的改革史》一书进行了学术研讨与座谈。
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裁姜革文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蒋朗朗,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赵铁代表主办方致辞,向出席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艺兵在出版座谈会上发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作会议总结。
与会专家学者从新闻出版、写作编排、格局视野、意义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高度认可、评价了该书的策划与出版,并以出版座谈会为契机,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
据悉,《报章里的改革史》一书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影响深远新闻报道再读与新读,为读者梳理和回顾了40年变革中重要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事件对当今的意义,自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媒体、社会、读者和海外文化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新书正式发布一个月内即与印度GBD公司签订版权输出协议,授权出版英语、印地语,以及尼泊尔、斯里兰卡版本。
报纸是保存历史、探究历史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报章里的改革史》所精心撷取的“旧报”篇章,都是反映了一个个风云际会、影响深远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力作,虽然篇目不多,却能极具典型性地连缀起四十年重大变化的脉络。同时与之相应的“新读”,连结起今天与昨天,又很好地对这些曾经影响时代走向的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变化,通过对现实的观照,做了更为充分的解读。每一起事件的“旧报”,都让人感受到变迁的不易、发生相应变化的历史逻辑。这对于今天个别地方的改革停滞、个别人的思想回潮,都是很好的“清醒药”与“解毒剂”。
“旧报新读”,这一“旧”一“新”的文章本身变化就很大。同样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多数是标题风格就迥然不同,表述方式更有差异。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与报道对象的时空间隔、报道目的的有所区别,更多地是反映了四十年间新闻观念与新闻实践的深刻变化,在不同的新闻作品上,打下了时代的变化印记。
新闻是社会的催化剂和显影液,中国改革开放史也是新闻史,新闻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文章出现,我不知道中国改革进程会推迟多少年,但它的力度一定会减弱。
我觉得出版是社会的凝固剂和雕刻刀,它不是去追很多热点,而是在人类历史长河当中留下一些精品、留下可供后人瞻仰的雕像。出版一定要抓住人类社会当中有长远价值的东西。
新闻记者是党的政策传播者,也是党的政策实践者;既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也是时代风云的书写者,自己也是改革开放的一分子;既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也是公平正义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通过文章笔墨动员社会、感动社会、推动改革;既是社会进步的讴歌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些,才是新闻人本身、本事、本真、本意。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锦绣文章,这个时代的色彩会差一点,报纸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因为它是当时记录历史的载体。新闻人总是记录别人,很少聚焦自己,所以“喇叭向外”,唯独忘掉记录自己。这本书除了记录改革开放,同时记录了新闻人、新闻史,是小人物的改革开放史,也是新闻人的心灵史。
该书描述的改革历程十分值得铭记。
首先,本书有高度,首篇从回顾记者采写屠呦呦的过程写起,揭示了春天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时代主题;第二,编排有匠心;第三,这本书里组织的新读文章都很到位,而且很多是当事人、亲历者或亲见者写的文章,使我们感到很真实:不是把文章原样照搬出来,他有解读、进一步的情况阐述,甚至在场者的叙述,让我们感到非常真实,而且收获除了看旧报以外更多的信息。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和当下会产生什么作用?这个作用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改革永远在路上。
我曾在广西师范大学任教五年,对学校的出版社充满感情,我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倡议对改革开放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刘昆主编的这本书,通过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反映改革开放留下的历史印记,选材很巧妙,通过一个个案例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小人物的背后,有时代的大问题,每一次破题,都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这本书是今年众多纪念改革开放相关图书当中,有特点的一本书,既有过去报道的摘录,更多是事件背后的介绍和梳理,为改革开放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史料。
从该书的策划、内容、编排、意义的角度,我说一下《报章里的改革史》一书的特色和自己阅读该书时的体会。
厚度、力度、深度、温度是全书的维度。全书回荡着改革开放40年神州大地的滚滚春雷,展示着九州拼搏奋进的豪迈激情。
这本377页的编著,实在是一本时代的记忆、历史的刻录与生命历程的记述,是一本可以把玩、思索、反复温习的好书。从出版的角度说,这本书承担起了出版的基本文化使命:传承文化、记录生活。
文以载道、遵循新闻规律,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住历史检验。新闻载道载什么道?无非天道、人道。天道讲的是物质世界自然规律,人道讲的是世界的潮流。我觉得一篇新闻的生命力长短强弱取决于载道的强弱、多少。
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过程中,以杨西光为代表的报人,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真理,勇于牺牲,这种担当,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弥足珍贵。
纸媒的变革,“旧报新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发报道是原创,二次报道作深度开发,引起学者研究,成为传媒亮点,实现了跨界的开发。纸媒只要问题找准了,有的放矢,还是有它特殊生命力的。
该书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力量和温暖,对北大学子而言是提供品味历史、参与历史的重要机会。
《报章里的改革史》从历史细节的呈现,以及旧报新读切入,记录还原历史,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充分展现了记者的责任和历史担当,这对于我们回顾总结历史经验,确定未来前行的方向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正是新闻工作者带着温度、情感的记录描写,历史复杂性和当事人精神境界才完整地展现出来,富有情怀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我们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加坚定努力前行的信心,是为了激发不断创新的热情。
通过旧报新读专栏,一篇篇旧报章,让改革开放进程中令人难忘的人和事,穿越时空重新鲜活起来,让后人能随亲历者一起,回到那些风云际会的时刻。这本书的衬页,我写了一句话“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这是我做这个专栏最深切的感悟。
当然,回顾历史我们要向改革开放先行者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但是回顾历史最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还要再出发。“再出发”的过程还是风雨兼程——我们媒体自身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我们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思考与行动,只有与时代、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找到自己的历史方位,才能有价值、有尊严、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