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恒
[摘 要] 歌舞表演专业属于我国的艺术类课程范畴,主要为群众文化艺术领域输送专业人才。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部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将工学结合融于其中,以此作为切入点。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异彩纷呈的艺术表演成为人们精神目标的追求之一。以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工学结合”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进行探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艺术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歌舞表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314-03
为能够有效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讲工学结合与专业进行结合,可以以此為切入点,展开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中,工学交替、任务驱动以及顶岗实习等都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的有效途径。随着高校与企业意识的觉醒,深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一大特点,更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工学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其能够及早形成专业职业能力。从人文素养方面来说,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有助于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专业为例,对“工学结合”与本专业的融合进行探究,以期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指各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工厂等联合起来,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培养高职学生(即未来的企业员工)的教育合作模式。主要的方式就是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工厂学以致用,进行实践演练,学习操作技能。两者依次进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育合作模式充分体现市场和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工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全面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的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高职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很快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盛行于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和澳大利亚的“继续教育”模式。
二、歌舞表演专业教育改革注意事项
(一)教学改革的统一性
开展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改革之前,管理者应该对改革全局有统一的把握,而非“顾点失线,顾线失面”。无论哪种专业进行教育改革,都应该预先制定出最为科学的方案。以歌舞表演专业为例,首先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整体方案,成立歌舞表演专业的领导小组,分析当前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通常,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学,会具备同时期的特点,领导者在全局理念的坚持下,制定整体的改革方案。例如,歌舞表演专业教学设计的改革、歌舞表演专业教学机制的改革、歌舞表演专业监督以及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改革等。
(二)教学改革主体改变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通常是在教务处统一制定下编纂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会出现行业一些与具体教学情况相悖的情况,学院方面会带有一定的学术滞后,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的衔接并不顺畅。基于此,也就意味着采取适宜歌舞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改革主体。笔者认为,应该充分调动企事业专家和本校教师的积极性,及时使培养目标与企事业实际需要的一致性。
(三)教学改革理念的转变
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的改革是针对专业本身和整体的,并不只是指单一的教材、教学内容等。想要促使专业改革成功,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首先转变。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在原有的专业教学基础上未能及时创新,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没有融进教学当中。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改革中,改革理念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使其能够与社会的先进理念接轨,进而让歌舞表演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至新的台阶。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培养出能够胜任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语言艺术表演等文艺活动与组织策划、艺术辅导和社会培训等岗位工作,具有一定歌舞表演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手段,如信息技术、讲授教学或是示范教学等,发挥专业优势,以作品化教学改革作为推动力,在不同任务的带动下,培养专业人才。改革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有专门的小组进行监督,指出改革中的不当之处,及时改正,保障专业改革的效果尽可能达到预期。
三、高职歌舞表演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1.围绕职业技能,完善课程机制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改革的行为准则,鉴于职业教育的属性,所以课程标准要求职业教育应该凸显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机制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所选理论知识要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课程实训的力度。以歌舞表演中的舞蹈为例,其主要课程包括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中国民间舞、现代舞或流行舞等,实训计划的制定应该根据不同舞种定位。例如,可以在每学期开展一周的剧目技能实训;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适当加大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落实课程教学中实训的重要性地位。
2.优化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合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深远影响,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因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中应该做到“教、学、做”的统一。简单来说,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2)详解动作和技能;(3)教师进行演示,给学生形成示范;(4)学生模仿教师动作操作;(5)根据实训效果落实整体目标;(6)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在每堂课讲授之前,教师要提前制定教学计划,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斟酌,选择适宜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会加深对代表性动作语汇的记忆,对专业探究会更加深刻。
3.制定考核制度,规范行业标准
过去的职业教育评价中,对教学考核所采取的方式较为单一,考核结果有诸多商榷之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歌舞表演专业应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者认为,为加强企业、社会的参与度,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式考核:(1)舞台汇报表演形式。对歌舞表演专业中的主要学科,每学期可以组织进行公开汇报考试,邀请行业专家、教师以及学生家属参与进来,将良好的教学成果展示给社会和家长,扩大专业影响力;(2)专业资格证考核。针对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各校会在方案中有所提及,并且加大专业资格证考核的重视度。高校可以与我国的各专业、行业协会进行合作,设立相关的资格证考试基地,让教师与行业中专家给学生进行培训。学生可以在不同阶段考取不同级别的证书,这也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范畴中;(3)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考取专业资格证,达到以赛促学、成绩抵学分,学生可以在考核过程中明白自身专业的不足。按照以往艺术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比赛成果也是衡量其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构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1.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
“工学结合”指的是学校与企业或工厂等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此模式的实施还是以校企合作为主,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要保证高职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够确保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实际中加以贯彻。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收到实践的指导,对未来的职业属性、内容等有基本了解,是了解工作的好机会,更是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树立开拓进取的思想,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发散思维,整理出新的发展思路。对与本专业相契合的领域,可以积极主动寻求合作途径,为学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实施项目导向教学
(1)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说,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宜的调整。在歌舞表演剧目进行排练时,任课教师可以对实训内容进行调整。学生上岗前,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考核,确保实习质量。从教学管理方面来说,学校可以安排专任教师,跟随学生实训,给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并及时更新最新专业知识课程内容。企业则主要负责安排行业一线专家进行教学,对急需专业岗位技能进行适时培养。为进一步保障大家安全,企业应该为师生提前购买意外保险,确保师生的劳动与权利。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确保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为企业定向培养岗位预备人员,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的双重目标。
(2)探索校企共建课程,进行项目课程建设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协商,采取校企共建课程的形式,本学期校内开设的语言艺术、戏剧表演、剧目排练课程由企业选聘专业教师,利用当地的實训条件及实习以外的时间,按照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编订课程表,安排学生有序上课,解决课程学习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上,以演出项目设置教学课程,语言艺术训练课程进行正音基本功训练,戏剧表演学习各种角色特性扮演技能,剧目排练课程学习本专业的经典舞台剧目;在课程考核上,由当地的授课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的上课学习及实习演出情况分别给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日常考勤成绩,由校内教师完成学生最终成绩的统计和登记,当地聘任教师的课时费用由学校按照外聘教师课程标准支付。通过这种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管理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在实习工作之余可以继续个人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课程教学培训学生掌握符合舞台演员的专项技能,为顺利实习演出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利用课程考核加强日常管理。
3.采取顶岗实习专项管理
(1)制定顶岗实习的专业方案,加强专项管理
为能够确保校企合作机制的顺利实施,让日常教学管理趋于稳定,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从基本原则、组织结构、实习要求以及考核评价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在行为准则的束缚下,学生会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以歌舞表演专业为例,可以选取优秀教师,组成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统筹。学校可以对艺术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最终选择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要求相近的企业,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并与企业签订协议,对双方责任和义务进行划分。学生可以填写《顶岗实习申请表》与相关的协议书,办理必要的手续之后,就可以真正开始顶岗实习。结合歌舞表演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具体实习的项目,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可以给学校选择责任心较强,并且管理能力强、专业经验丰富的岗位一线人员,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岗位,对学生的排练进行预先制定,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根据企业的相关制度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强化,做好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一切工作,并作出实习鉴定。
其次,高校歌舞表演专业所在系部可以按照实际管理的情况,为学生安排校内实习的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中的一系列活动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不同阶段,教师要加以留意,对其进展进行检查,并且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专业问题。除工作之外,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工作状态,对他们的生活加以关心,在撰写实习报告时进行引导。
最后,系部所派出的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学生、教师或企业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从中进行沟通与联络,将学生的思想表现及时有效地传回学校。按照实习的规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纪律性等做调整。如果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意外,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负面影响,确保整体的顶岗实习顺利完成。
(2)适当调整顶岗实习考核
通常说来,顶岗实习是有时间限制的。按照歌舞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学生应该在预定的周期内返回学校,成绩合格后予以毕业资格,否则不予毕业。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一般会采用百分制,其中包括优秀、良好、合格以及不合格四项。具体所占比例作如下安排:校内教师成绩评定占40%,评价依据为学生与教师是否存在定期沟通,有无旷工、迟到等不良记录,企业报告是否按照要求撰写,有没有达到要求;企业指导教师成绩评定占40%,评价依据为学生是否按照企业的相关要求加入实习活动的队伍中来,敬业精神与团队意识是否具备,工作中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工作能力是否突出等;校内辅导员成绩评定占20%,评价依据为学生是否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实习,服从管理,实习态度是否端正,纪律性如何,是否存在违纪行为等。
4.按照企业行业人才评价标准,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我们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使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从入校学习即开始按照企业需要的标准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又有企业积极加入其中,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对毕业学生的实习考核,实现了专业人才毕业时与企业的“零对接”,实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先后有许多毕业生在实习单位实现就业,同时学校也逐渐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积极邀请企业代表加入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积极的建议,协助学院培养优秀舞蹈人才。
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其通过适宜的工作环境,营造适宜学习和实践的气氛。“工学结合”与歌舞表演专业的结合,需要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纳入其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完善教学体系,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加强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工学结合”模式和人才培养的结合,要求学校和企业从不同方面入手,改善教学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參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改善有助于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特色的专业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产学研一体研究中心,同时可以更好地更新专业教学设备、增加剧目表演模拟实训室、建立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的录音室、摄影棚、职业仿真实训室等,对歌舞表演专业的培养成果提升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芹.基于案例分析的高职艺术与传媒专业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9).
[2]朱新莲,黄艳全.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老区建设,2014(4).
[3]李敏,孙百鸣,陈强.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开发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4]余荣宝,王欣,刘红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策略探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成果介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5]林敏.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机械类专业选修课程改革的实施: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史”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6]潘世华,徐济惠,毛琳波.高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创新与实施: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