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煌,程园园,林建辉
(中共文成县委党校,浙江 文成 325300)
国际慢城作为一种慢节奏宜居、宜游城市模式,以回归高品质生活的“慢”理念开拓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范式。截至2018年6月,我国已有9个城镇先后荣获“国际慢城”称号[1]。浙南山区气候温暖湿润,生态资源优良,自然风光秀丽,不少地方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乡风情,为建设国际慢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处浙南深山的文成县玉壶镇凭借富集资源和侨乡优势率先挂牌国际慢城,成为中国第5个、浙江省第1个国际慢城。然而,浙南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崎岖的地形造成了内部区域间的阻断性,导致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环境美化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等各方面仍面临着艰巨任务,建设国际慢城缺乏较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2]。如何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足的制约,是浙南山区建设国际慢城的一个难题。
慢城建设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王雅君把可持续性的经济看作是国际慢城的发展内涵之一,认为经济发展是国际慢城的一项重要命题[3];顾萌等指出,慢城是建设美丽城乡的一种新路径,旅游业是慢城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认为慢城发展旅游、带动经济的目标更迫切[4];钟建林则从浙江的实际出发,建议借鉴慢城理念建设特色小镇[5]。不过,关于“慢”理念在相对落后山区的应用研究则相对欠缺,尤其是对山区慢城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现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高品质的慢生活不能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基础之上,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更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山区的发展步伐。因此,浙南山区慢城建设不能忽略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如何在“慢”理念与快发展之间达成平衡,将“慢”经济产业融入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是文成县玉壶镇“侨韵”国际慢城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际慢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慢食运动发展的产物,其社会基础是经济发达、高收入高消费、高度城市化、生活快节奏及“大城市病”[6]14。1986年意大利小城布拉(Bra)发起了抵制快餐食品、倡导传统美食的慢食运动。随着慢食运动的发展和“大城市病”的日益严重、城市个性的消失,“慢”理念逐渐从饮食延伸到整个城市生活领域。1999年10月,提倡放慢生活脚步、保护地域特色、提高生活质量的慢城运动在意大利小城奥维托(Orvieto)首先兴起,国际慢城应运而生,随即在欧洲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并迅速向日、韩、美等各国扩展[7]105。慢城的发展,唤醒了人们对旅游和生活本质的再思考与新认识,并以倡导纯粹的生活和保护自然生态、文化特色,成为医治“大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从而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推动了以低碳方式、舒缓速度、深度体验为特征的高质量度假旅游—慢旅游的发展。同时,慢旅游又成为慢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8]。可见,慢食是慢生活的起源,是“慢”理念形成的基因;慢生活是慢城的基本要素,是当地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回归;慢旅游是外来民众对慢生活的向往与体验,也是慢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从慢食起源,扩展为慢生活,从而形成慢城,并推动慢旅游发展,构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国际慢城发展逻辑(见图1)。
图1 西方发达国家国际慢城发展逻辑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承受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大城市病”与不发达、相对落后并存,构成了慢城建设的双重背景。我国慢城建设既要有利于消除“大城市病”,又要顾及总体不发达、局部特别是山区落后的现实,必须在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特别是山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在浙南山区,慢城建设并非是高品质生活的回归,而是要在发展中追求高品质生活,只有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优雅、从容、闲适、淡定的高品质慢生活,从而形成慢城的基本要素,并进一步形成慢城的旅游吸引力。如此,国际慢城发展逻辑在浙南山区发生了演化,形成独特的路径:以较高程度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促进慢生活要素的累积,从而形成慢城,并进一步推动慢旅游发展(见图2)。因此,在浙南山区慢城建设中,应从实际出发,寻求“慢”理念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快发展。
图2 浙南山区国际慢城发展路径
玉壶镇位于文成县东北角,区域面积182.1km2,户籍人口47 191人,常住人口23 974人,城区总人口12 011人[9]48-49,56。玉壶是百年老镇,境内“慢”元素丰富:古迹众多,非遗丰富,乡土文化底蕴深厚;青山连绵,万木葱茏,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是风景秀丽的生态之城;拥有长达113年的侨史,旅外侨胞累计有5万多人,其中600多人担任过华侨社团领导职务,是侨领辈出的著名侨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城区风貌带有“半西半中”的风格,在宁静安逸中增添了几分异国色彩和浪漫情调,居民生活悠然闲适。2015年初,玉壶镇正式启动慢城创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6年5月被国际慢城联盟总部正式授予“侨韵”国际慢城称号,此后进入慢城全面建设阶段。[10]
(1)设立领导机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建国际慢城不仅是玉壶民众的大事,也是文成全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文成县委县政府对慢城创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全县“全域旅游化”战略布局之中,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日程,成立由县长为组长的文成县国际慢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其为专门领导机构,决策部署,协调部门统筹安排。专门领导机构的设置,为创建国际慢城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进了创建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编制规划文本,注重蓝图引领功能。委托北京水农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文成县玉壶“国际慢城”创建规划》,绘就国际慢城发展蓝图。在发展定位上,以山水田园生态景观和侨领之乡人文环境为基础,打造欧陆风情与乡村田园风情交融的“慢活慢游”小镇;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形特点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一核一轴三带多点”的国际慢城总体格局;在产品开发上,依托资源禀赋,建设六个板块,开发慢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产品,形成生态慢城基本格调;在产业发展上,围绕空间布局,打造以养生养老为特色,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餐饮商贸、文化体验等互动发展的特色旅游业态体系。
(3)开展社会动员,凝聚民心借助侨力。以提升民众认知度和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为宗旨,先后举办了春节万人舞狮大会、乡贤恳谈会、国际慢城发展论坛和环瓯自行车骑游赛等体育节庆活动和文化沙龙,展现“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城更美、民更富”的美好生活愿景,广泛宣传享受原生态自然风情、品味侨乡文化的健康悠然慢生活理念,激励居民和华侨积极参与国际慢城建设,使创建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特别是华侨的爱乡情怀被极大激发,踊跃支持家乡建设。据玉壶镇政府统计,已有10多位侨胞出资1 750多万元捐建了8个公益项目;另有四五位实力较强的侨胞对国际慢城项目有强烈兴趣,正在积极与政府部门洽谈中。华侨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广泛的商业人脉,他们的积极参与为国际慢城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撑和智力、人脉支持。
(4)推进项目建设,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项目推进是国际慢城建设的核心工作,依照玉壶镇政府工作部署,重点依据总体规划布局抓好“一门一海两宿三化”项目建设。“一门”,即玉壶镇城区东大门开发项目,面积约0.13km2,计划总投资10亿元,建设融合养生、休闲、购物、餐饮、商务及酒店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公共服务中心。该项目政策处理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正在与投资商洽谈中。“一海”,即打造一片花海,按照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的原则,加大五一、五四、垟头、碧溪等村彩色花卉种植,打造四季花海,形成集婚纱摄影、田园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浙南婚庆基地。该项目正与浙江森禾花丽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婚庆协会等单位洽谈中。其中投资500多万元、面积超过0.1km2的五一村风车宿营基地已基本完工,垟头村28幢民房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一家农家乐已先行开业。“两宿”,即建设凉际、李山两村民宿群,投资1.2亿元建设欧式风情民宿建筑群,打造“侨乡风韵、中西结合”的世外桃源。“三化”,即建成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实行房前屋后花卉种植扶持推广政策,加快主要街道、玉泉溪两岸的咖啡吧、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的欧陆风情外立面改造。约2.5km长的城区沿溪自行车游步道已建成使用,城西入口处约150m长的欧式街区改造工程已完工,20多家装修别致的咖啡馆、美食店散布城区,3条侨情商贸步行街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不久将要进场作业。
目前,玉壶“侨韵”国际慢城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文成县政府重视国际慢城的申报创建,挂牌后也开展了一系列有效工作,但进度比较缓慢,总体上仍处于“慢建”的状态,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少,影响了国际慢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1)“慢”理念不够强,慢城建设氛围不浓。虽然已开展广泛宣传,但慢城在当地是个新事物,人们对慢城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全面。在实际创建中,各项工作基本上停留于平常城镇建设及环境改善层面,未能很好地融入“慢”理念。如风车宿营地主体部分的河洲公园虽然已建成,却象一个普通的城市小公园,体现不出慢城特色;传统民俗文化、地方特色产业的挖掘整理工作滞后,彰显慢城个性和地方感的“灵魂”未塑就。民众对慢城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往往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没有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投入到慢城建设中,有的甚至以损害私人利益为由,以蛮横的态度阻碍慢城建设工作的推进。
(2)快节奏生活现象较普遍,与慢城要求不符。城区里虽有慢生活的氛围,但仍有相当部分居民在为生计奔波,快节奏是常有的事。文青公路、通乡公路皆穿城而过,汽车马达声、喇叭声和乘客的嘈杂声打破了慢城的宁静与安祥。玉壶全镇农业从业人员达7 256人,约占常住人口的30.3%[9]49。山区农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农耕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乐趣与安逸,只有劳累与无奈,更别说高品质生活享受。快节奏生活现象的延存与慢城极不和谐,反映出慢城建设的经济社会基础还不够扎实。
(3)市场化运作不足,“慢”经济发展滞后。慢城规划虽然已完成,但从文本到落地、再到投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慢城建设有公益性质,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大量项目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根据规划要求,整个慢城建设投入20多亿元,除少部分由政府以城镇改造、美丽城乡建设等项目出资或由华侨捐资外,大部分依靠市场力量解决。当前的境况是慢城还未成型,旅游吸引力不够强,市场前景不明朗,未能形成社会资本的集聚效应。据了解,目前,社会资本投入还不到2亿元,资金缺口巨大,从而造成许多规划项目无法落地,导致慢城建设进展迟缓。除咖啡馆较多外,其他相关业态也由于市场原因得不到延伸发展,慢城建设与“慢”经济发展未进入良性互动轨道。
(4)城乡建设缺乏特色,慢城特征不明显。特色鲜明的城乡建设风貌,是国际慢城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目前,玉壶镇仅在城西入口处改造了一条欧式小街,多数建筑仍是布局比较零乱、立面简单粗俗的落地房;除沿溪修建的步行绿道外,街道基本上是狭小的水泥马路。整个城区欧陆特色不明显,离欧陆风情小镇的要求相去甚远;周边乡村建筑改造虽已启动,但受资金限制只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缺乏大手笔的整体设计,看不出有什么特色风貌吸引人们前往观赏、体验。可见,从城区到乡村,慢城特征还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让人有“挂慢城之名,无慢城之实”之感,零星的游客也往往是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缺乏人气凝聚力。
(5)对城镇化关注不够,融合发展欠缺。没有城镇化的发展,就谈不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慢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慢城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城镇化率的提高,把周边村民吸引到城镇中。在实践中,文成县政府及工作人员都表现出急于建成慢城的焦急心态,注重的是按慢城标准和要求的形式上的建设,慢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不足,除原有的下山移民政策外,几乎没有出台其他新的政策措施。客观上,目前,城区产业发展滞后,不足以吸纳周边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根据国际慢城发展逻辑在浙南山区的演进和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玉壶“侨韵”国际慢城建设应从实际出发,贯彻“慢”理念,注重“慢”经济产业发展,强化市场运作,突出“美丽”建设,提升慢城品质和吸引力,走出一条浙南山区特色慢城发展之路。
国际慢城在保护自然生态、美化环境、传承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及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与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城乡、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内涵的一致性,但又不完全等同。国际慢城有特定的内涵与要求,“慢”是其核心理念、主基调,必须贯穿于建设过程始终。在工作、生产模式上求“慢”,拒绝与快节奏生活相应的快餐、便利店和大棚蔬菜种植、饲料养殖等一切工作、生产方式,着力于传统地方特色、原生态产品开发和经营;在生活方式上求“慢”,提倡推行慢食、慢行、慢宿、慢养、慢享,当务之急是要改建过境公路,增强“慢”的直观感受;在城乡建设上求“慢”,城区突出欧陆特色、异国风情,乡村体现浙南山乡风貌;在环境美化上求“慢”,依据自然环境布局设计,突显地域特色,展现异域风采。同时,乡土情结和民众意识是慢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是维系地域社会生产、生活结构的关键因素[6]20。“慢”理念的贯彻、慢城的发展离不开民众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因而应着力做好乡土情结的培育、民众意识的提升工作,确保“慢”理念的贯彻落实、开花结果。
慢城虽为破解“大城市病”而产生,却不失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慢”经济发展有别于传统模式,应结合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发展有利于破解“大城市病”的“慢”经济,以慢旅游为核心,形成“慢”经济产业体系。即在追求“慢”的同时不放弃经济效率,在培育“慢”经济产业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106。针对目前资金不足、人气不旺的状况,玉壶镇急需寻找慢城“引爆点”,集中力量建设2~3个“吸睛”项目,打破慢游冷清的尴尬局面。玉壶镇的突出特色是侨乡,慢城也是以“侨韵”冠名,应依托华侨分布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结合城区欧陆风情街区改造,出台税收减免、政府补贴、全程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华侨回乡创业发展,以推进侨乡文化游为先导,突显“侨韵”,聚集人气。可借鉴上海世博会、儿童职业体验城—梦多多小镇的创意和成功经验,在欧陆风情街区打造微型仿真体验平台,将各国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可视化、体验化;协同打造异国风味餐饮街、特色商品街等特色载体,形成强大的“娱、游、品、购”吸引力。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带动养生养老、生态农庄、特色民宿、特色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较完善的“慢”经济产业链,为慢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也为城镇化发展打好经济基础。
“美丽”是慢城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城乡建设的应有内涵。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功能,慢城的美不能局限于几个建设项目,而是要城乡一体全域美化。慢城建设应采取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策略,结合欧陆风情街区改造搞好城区美化建设,选取条件较好的乡村打造美丽样本,形成示范效应,逐步建成美丽慢城。在立足侨乡、发挥侨资优势的基础上,还要抓住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运用好政策优势,将小城镇综合整治和美丽城乡建设工作与慢城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以解决好建设资金问题。慢城的美也要有特色,要体现自然的生态、特色的文化、独有的风情,要富有吸引力。因此,慢城建设应放弃城市公园式的美化手段,突出自然美、乡土美、风情美,这是慢城的品质所在,也是其吸引力的源泉。
城镇化是提高山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须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目前,浙南山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慢城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其初衷就是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回归轻松、快乐生活的本质。地处浙南山区的玉壶“侨韵”国际慢城建设不能丢弃城镇化发展目标,必须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有效发挥人口集聚功能。慢城建设过程中,“慢”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文成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支持山区农民到城区安居就业,成为慢城发展的有生力量。一方面加大下山移民政策力度,并向从事“慢”经济产业者倾斜,提供落户便利,保障其在子女入学及就医、就业、社保等方面与原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加大安居房、廉租房开发力度,并有机融入欧陆风情街区建设。另一方面处于规划区域内的城区周边乡村,是慢城建设的重要载体,应以“慢”理念为主导,引入城市文明,加快旧村改造,加强与城区的联通性,建设慢城中的“慢村”,使之成为慢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有效实现村民原地城镇化[11]。
浙南山区拥有“慢”元素丰富的优势,发展国际慢城不失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但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先天不足。根据慢城模式以人为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宗旨,结合文成县玉壶“侨韵”国际慢城建设实践分析,浙南山区国际慢城建设路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应以当地经济社会较高程度的发展为前提,把以慢旅游为核心的“慢”经济产业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将慢城建设与经济发展、美丽城乡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慢”中求快,协同推进,走出一条快速、持续、绿色、健康、美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在创新城镇建设模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