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

2019-01-21 01:28牟艳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安 静,牟艳娟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的有效路径。

一、“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当前互联网时代,移动客户端已成为了当今社会人手必备的必需品。而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的,对网络的依赖性非常巨大。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仅仅依靠课堂灌输的单一方式教学,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入,可以从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将网络育人贯穿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保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入可以更好地保证这个目标的顺利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符合立德树人的理论宗旨。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机制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个方面,“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既遵循了其成长的规律,又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课内、轻课外

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要上的公共基础课,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教材和标准,通过思政教师向大学生传达当前社会问题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由于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在课堂上,教师通常是通过PPT的展示,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每节课只要讲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算完成任务,在课下与学生基本零交流,只注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付诸于行的考察。这种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仅仅只是为了期末考试合格而在考前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交上卷子后又会全部抛之脑后,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最初的育人目标,没有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重前端、轻结尾

在大学生刚入学的阶段,为了使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大学生活,高校领导及辅导员非常重视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各种讲座、各种经验交流会等等安排得满满当当。而在大学毕业的前夕,对大学生的实习安排以及就业指导却非常忽略,往往都是轻描淡写般地走个形式,缺乏对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种重前端、轻结尾的现象在大学生各个阶段的过渡上没有很好地衔接。

(三)重显性、轻隐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思政教师大多都是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方法向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答题、考试这样更加显性的考察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显性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结果往往总是不理想的。而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开发隐性资源,轻视了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隐性教学方法。而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和融入适当的理论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隐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到需要学习的知识,并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之中,会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育人队伍:构建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团队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必须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模式,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强化学校管理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发挥育人作用的不单单只有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强化学校管理,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在高校中,除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之外,学校党政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都可以成为育人队伍中的一部分。学校党政干部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查找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加以解决。专业课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兼顾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后勤服务部门可以创建更好的育人环境,开展最美宿舍评比、餐厅光盘行动等等,潜移默化地促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2.注重家庭熏陶

家庭是每个人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每位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系统地对孩子传授知识,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其氛围的潜在熏陶。在当前的社会中,有些家长常年在外工作,与孩子的接触少之又少,所能做到的只是为孩子提供每个月的生活费,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不利于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孩子正确三观的形成。家庭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家庭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可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利用微信、QQ等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及时与家长保持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充分发挥家校的协同育人作用。

3.拓展社会资源

高校所在地的社会风气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优质资源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从多方面促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红色文化基地可以成为高校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优秀选择,同时高校也可与所在地著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设立实习职位,给大学生创建实践锻炼的宝贵机会。最优秀的资源莫过于已经毕业的本校优秀校友,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师弟师妹们传授亲身经验,激励师弟师妹积极努力,发挥出优秀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也可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名人雅士,经常邀请他们来校给大学生做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报告,这对大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二)育人时间:建立全程引导的衔接育人体系

1.横向贯通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课下后续的跟进。同时在高校中,思政课教师很少会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作业或者放假的实践任务,导致很多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课而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只能保证在上课期间人坐在教室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既没入脑也没入心,课后也从不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间断性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必须要建立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之中。思政教师可以借助微信、QQ等网络载体在课下实时与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既促进师生感情,又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效衔接。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贯通起来,在不同教师的全程引导下实现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升华。在寒暑假期间,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布置相关课程实践作业,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实现校内和校外的无缝衔接。

2.纵向衔接

从纵向时间维度上来说,在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的阶段,对未来四年大学生活充满激情的时刻,应该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一些专题教育报告、交流会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完成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在大二、大三的中间阶段,要以成长道德为主题,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多种道德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大四的最后阶段,要做好“最后一公里教育”,在大学生即将走入职场之时,把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点位置,可以通过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组织模拟招聘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实战能力,促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衔接。在整个大学阶段,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自身需求,开展分阶段的连续性思想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育人空间:创建形式多样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1.巩固以教学为主渠道的第一课堂

在高校教学中,课堂的主渠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精心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因时施教,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打造更加精品的课程,在课堂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教学全过程之中,明确所有的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同向共进,发挥教育合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技能与德育的双赢。

1.开设课上课下相结合的第二课堂

如果第一课堂的教学属于以课堂育人为主的显性教育,那么以活动为主的校园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就属于隐性教育。在育人方面,隐性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是理论层面上的知识,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更需要实践活动的锻炼。高校需要加强并规范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将思想政治教学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同时在校园中,积极以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认知,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上课下综合育人的效果。

2.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第三课堂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热行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互联网+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同时,网络育人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高校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第三课堂,不断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推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校园网创建主题教育网站和专业学术网站,并开设网络思政课堂,提高网络资源共享率,从网络视角扩展学生的视野,多方面系统地学习知识。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两微一端”建设,通过创建专属的移动客户端、开设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的方式,使学生们更加方便地了解到实时动态,并在微信、微博实时更新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刷手机的过程中,在不知道已受到教育的情况下,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