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梅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2019年1月,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针对“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以及“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校中厂”办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而在此模式下,教学团队的建设又是关乎“校中厂”办学模式成败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建成良好的教学团队将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不协调的问题,同时也将有助于促进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合理配置。本文首先阐述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校中厂”模式下的“混编”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再从“共建、共商、共享”的视角探究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设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普遍以结合地方经济、联合相关企业以及通过校企双方互相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技术支持、实训教学设备等形式,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友好发展。“校中厂”模式是诸多产学合作模式的其中一种。“校中厂”的“厂”,不仅仅指制造类的生产性工厂,还可以类指具有流通、经营行为的公司、企业等。
所谓“校中厂”,是指企业结合学校的专业、学生的能力特点、教学情况等,将一部分生产任务或产品销售放在学校完成,按照协议规定,学校提供场地和开展生产、销售、经营等相关保障条件,为企业完成生产、推广、销售、人力资源储备等提供支持、协助等服务。企业协助学校的相关专业开展教学,主要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实操教学。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企业设在校内的生产性或销售、经营场所,既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或经营门店,也是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场所;企业的技术工人具有“企业员工”和“授课教师”的双重身份,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兼任企业的技术指导、经营顾问等角色;学生则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的学徒或实习员工。
“校中厂”模式是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中比较有价值和潜力的模式。这种模式让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教学安排、尤其是实训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学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成本和降低师生外出进行实训教学的风险和压力。
所谓“混编”教学团队,简单地说,就是为完成依托企业生产、销售或经营任务的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派出相应专业的专任教师、企业派出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作为兼课教师混合组成的“双师”教学团队。此处的“双师”,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具有“双职称”“双素质”的“双师”。在这个团队中,学校的专任教师主要承担理论教学任务,也与企业教师一起参与实训教学,并可为企业提供技术、经营指导,从中获得更多更直接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企业的兼课教师在完成其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之外,在人才培养中主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同时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安排等,从中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为企业储备有利的人力资源。团队的双方就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等经常进行交流和研讨,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探索学生学习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这类由校企双方组成的教学团队,能有效实现专兼优势互补、校企资源合理配置,对学校培养更多符合市场要求、企业需要的人才,对企业节约人力成本、储备具有潜力的人力资源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决定了师资队伍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具有企业背景、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而“校中厂”模式下,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兼顾校企双方利益,构建包含着校企双方人员的“双师”“混编”教学团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师资队伍结构中具有一定企业背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必须占到一定的比例。通过建立“混编”教学团队,不仅充实了“校外兼职教师”的数量,也因为企业生产场所的近距离存在而使师资更有了质的保障。同时,学校对这部分校外兼职教师也能实现更有效、规范的管理,而校内专任教师也因为能经常直接参与实训教学、与企业人员的交流研讨而获取到最真实的企业生产经验,提高了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其次,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教师”的身份,增强了自身的归属感,企业人员也从专任教师那里学习到教育教学的理论经验及教学技能。最后,从学生方面看,在校内就能参与真实、直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和降低了外出的风险,而且在学校对教学安排有更大自主权的情况下,将使得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程度更加深入、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校中厂”模式下,应从“共建、共商、共享”理念下探索构建“混编”教学团队,才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同时兼顾校企双方的利益提供保障,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企业发展服务。
1.校企共建:互聘互用,合理架构,共建可持续发展教学团队
(1)校企双方应从多方面考察甄选教学团队成员。比如,可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职称结构、职业资格证等方面进行考虑。具备怎样资质和条件的企业员工可以成为兼职指导老师,学校又应安排什么条件的专任教师进入教学团队。这是校企双方都应慎重考虑的问题。学校应选拔、委派具有一定领导组织能力、教学水平、善于团队协作的中青年教师,参与理论教学和接受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培训;企业应选择相应专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且具备一定授课能力的员工加入教学团队,参与实训教学以及相关教研活动等。双方人员按照职务、特长等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如,学校院系负责人兼任企业技术总监,专业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企业总经理兼任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实训授课教师进行实训教学活动。学校为企业人员颁发“兼职教师”聘书,纳入学校校外兼职教师库统一管理,并给兼职教师发放一定的课时津贴;企业与学校教师签订服务合作协议,发放一定的劳务酬金。校企双方的团队人员可固定,也可周期调整。“校中厂”的存在,由于场所之便利,使得团队的交流活动和成员的相互学习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2)优势互补,提高水平,促进团队稳定、可持续发展。“混编”教学团队实现了校企双方人员的优势互补。通过各类培训、研讨、项目开发等活动,可以达到稳定教学团队、增强成员归属性、促进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学校的教师在理论、科研方面较有优势,但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弱,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和撰写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企业人员实践应用、项目开发能力强,行业经验丰富,但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不足,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尤其把企业真实的任务项目、案例带进课堂。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满足教学要求,团队成员之间可结对组成帮扶小组,由校内专任教师对企业人员进行教育理念、教学基本功、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企业人员则可帮助校内教师进行技术解答、行业经验传授、项目案例解析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校企双方人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达到可持续发展。
2.校企共商:职责明确,科学管理,共商人才培养大计
(1)明确管理制度,保障“混编”教学团队规范、有效运行。为更好地管理“混编”教学团队,保障教学运行,双方应找准彼此的利益需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校企“混编”教学团队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混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首先,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如企业应按照学校需求和专业特点,推荐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开设讲座,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等工作,学校要求教师遵守企业的相关管理规定,并接受企业的相关考核。其次,制定校企合作双方的管理和运行合作制度。最后,还要建立工作预防、实时监控和质量评价等一系列的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和职责的明确,应以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作为落实的保障。
(2)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混编”教学团队的构建,应主要基于团队所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这也是团队存在的主要意义所在。教学团队的主要职责应是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组织和落实教学计划。其中,共同研制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标准,是保证教学质量、达成办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方法、专业设备装备使用规范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将教育教学新理念、专业领域新技术、行业素质、企业文化等有效融合于其中。
3.校企共享:成效共享,兼顾利益,充分发挥合作平台服务作用
(1)通过构建具有“双师”存在的教学团队,首先产生的直接成效就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得到高质量开展,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就是课程安排更加合理,专业知识更凸显实时性、实用性,学生所储备的知识将更加适应毕业的岗位要求和市场需求。最后,校企双方的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专业视野、职业素质方面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这些成效,将对学校和企业都产生深远而有益的影响。作为办学的直接产品——学生,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则既完成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也使得企业储备的人力资源有了质量保障。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优先指导学生选择合作企业。通过“混编”教学团队在“校中厂”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的作用,使得校企共同获益、共同发展。
(2)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双向服务。为发挥教学团队成员的最大优势,校企双方可推荐优秀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研发团队,编制项目教材、生产案例等服务教学的各类资源,同时也可以进行技术研发、实体项目开发等服务企业发展。为让教学团队更好地运作和彼此服务,可设立专门的运作资金,设立运作机构“混编”教师团队工作室,设置1~2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和落实团队事务和安排日常工作
“校中厂”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中比较普遍而比较有价值的模式,教学团队作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该模式办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从“混编”教学团队的意义和良好效果看,该教学团队的构建是一种适合、适度的运行机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能实现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当然,在探索“混编”教学团队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难以找到校企共同利益纽带、评价机制有待创新、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这需要在后续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挖掘团队建设发展效益,保障团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