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容器社交”行为研究

2019-01-21 01:28戴美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容器社交

戴美红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沟通和交流,看似缩短了人与人的地理距离,却加大了心理距离。大学生中,“容器社交”越来越普遍,这是大学生依靠网络这个大容器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他们过着一种看起来热闹的虚拟社交,却也折射出其现实生活的孤独与迷茫。高校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引领大学生告别“容器社交”。

一、大学生“容器社交”行为概况

(一)“容器社交”定义

关于“容器人”的概念,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用“容器人”的形象来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征,这是“电视人”的一种说法,类似的说法还有“单面人”“感觉人”“片段人”等。

“容器社交”是指在新兴媒体的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孤独、冷漠的网络社交模式。“容器社交”下,大学生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长期处于孤独与封闭的大学生也渴望打破这一状态,于是他们开始一种新的社交模式,即“容器社交”。这是一种只碰到容器外壁的社交方式,往往表现为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的人际交往行为。

(二)大学生“容器社交”行为特征

1.无温度的冷漠社交

大学生“冷漠社交”指的是大学生对遇到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对人际交往回避、退缩的消极情绪体验和反应。“冷漠社交”是大学生经历过情感挫折与困境后,对自己自我保护的一种应激反应;也可以说是大学生自我逃避和退缩的社交方式。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由此可见,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其他人而独立生存。而大学生在“容器社交”下,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舍友不闻不问,甚至变成点头之交的冷漠交往状态,如此大学舍友间失去温情的嘘寒问暖,只不过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双方关系冷漠。

2.不交心的“无感情社交”

“容器社交”的容器外壁碰撞,没有内心世界交流,形成大学生不交心的无情感社交。往往表现为大学生与他人交往时,通常习惯性保持距离,是一种不带感情的礼貌性社交状态。这会导致大学生在交往中形成隔阂,也会导致“脆弱社交”的出现,即一碰即碎、经不起考验、经不住检验的社交关系。大学生中的“无感情社交”让他们不仅在网络交往中不会敞开心扉,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加封闭自我,疏离人际关系。缺乏情感的互动与共鸣让大学生情感交流缺失,从而加剧彼此的不信任,诱发“情感冷漠症”。这种社交方式的简化,损伤的不仅是情感,还包括正义感、良知感和社会公德心等。

3.自我封闭的“孤独社交”

大学生的“容器社交”是一场孤独的狂欢。“容器社交”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比起说话,更愿意发短信”。因此,逐渐习惯于逃避真实的沟通,自欺欺人地选择更浅层面的沟通。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起床刷微博、躺下发微信”的习惯,使得学生一天的开始和结束都与手机相伴,愈发封闭自我拒绝社交。“容器社交”带给大学生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错觉,带来的却是“永远都在独处”的现实,使得大学生愈发孤独却又不可自拔。且更加频繁的表面化和片面化的“容器交往”,会带来大学生更深更无力的孤独感,这是一群人的孤独。对“容器社交”的过度依赖,挤占了大学生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和需求,使得大学生更加封闭自己的内心,沉迷于自我孤独无法自拔的情况。

二、大学生形成“容器社交”的原因

首先,时间和精力的错误投放,颠倒生活重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网络可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多样,他们会不自觉地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虚拟的“容器社交”增加,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交流就会减少。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容器社交”,会弱化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而随着与现实生活中朋友、亲人、同学之间的联系变少,生活重心就慢慢地偏向网络。大学生大大减少了面对面互动的频率与时间,使大学生失去了真实社交互动的技能,在真实的社交互动中有一种无力感和疲惫感,从而更多大学生选择依赖“容器社交”带来的舒适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将导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沟通更加不顺畅,处处碰壁,不知人情世故,也不懂为人处世之道。长期陷于虚拟网络逃避真实社交的大学生内心变得更加封闭、孤独、空虚,也会使大学生更加沉迷于“容器社交”。

其次,网络的自由度和包容度,导致大学生在网上寻求情绪宣泄口。“容器社交”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分享自己的乐趣;但它未能使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近。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大学生表现得尤为活跃,畅所欲言地发表言论,毫无顾忌地交友。但是走下网络进入现实生活时,他们又再次回归到封闭、孤独状态。这表明网络的包容度和自由度让大学生更喜欢网上的“容器社交”,保持“罐状”心态不愿展开现实的真实交流与互动。其表现出来积极状态和活跃度,只停留在网络环境中,而没有带到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彼此诚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成为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容器。特别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已得到极大满足,长期陷于网络生活的大学生易出现精神生活空虚。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高校重视,高校也应警惕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把控上网时间,防止沉迷,健康文明上网。

再次,网络平台的发展,为“容器社交”提供可能性。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物理距离,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平台和工具。尤其是各大平台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QQ、陌陌等为大学生的“容器社交”提供技术支持,使其更加便捷、快速地联系与沟通。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突破传统的图文沟通模式,大学生可以通过拍摄视频展示自己的生活与才能,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喜爱;也可在评论区进行新形式社交。因此,大学生运用这些平台开展社交变得越来越便捷,“容器社交”行为也随之上升。大学生借助这些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社交,渴望得到认可,摆脱内心的孤独。他们通过讨论热点事件、解锁网络热词、点评热门话题等开始自己热闹非凡的“社交”,满足自我炫耀、表演、社交的需求。他们通过虚拟网络发泄不良情绪,抱怨学习难题,吐槽生活小事,乐此不疲。其实这种没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流于表面的交流是无用社交,只会让他们内心更加地孤独。

最后,网络社交的隐蔽性,夸大了“容器社交”的实用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其社交行为虚拟性。在网络上,可以用虚拟的身份、学历、头像、性格包装自己,往往展现的都是一个个精修的形象,这为其社交带来极大的优越感和愉悦感。现实交往中的不信任,也会降低大学生的真实社交行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成了所有年龄段人士都知道的日常生活指南。这就使得“容器社交”行为下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与更多陌生人交往,进而导致真实生活扩大交际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许多大学生的“容器交往”只是真实人际交往的映射和延伸,而交往的范围并没有扩大。

三、大学生沉迷“容器社交”的危害

第一,沉迷于“容器社交”行为,易引发大学生新的社交障碍。沉迷于“容器社交”的大学生通常表现为“宅”,如“宅”在宿舍刷手机、看剧、玩游戏,隔离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和老师的交往。“宅”在互联网上,会越来越缺乏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能力。由于他们缺乏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交流与互动,使得现在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更多停留在点头之交,深入内心的朋友则少之又少。他们更不愿意面对面地沟通,也不想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就会使社交只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长此以往,大学生易产生社交障碍,无法融入群体的话题,无法打开心扉地沟通,甚至最后逃避实际真实社交。把自己困顿在狭小的生活空间,把自己的情绪洒向茫茫网络信息之中,用“容器社交”代替现实交往。

第二,大学生“容器社交”限制了学生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容器社交”是大学生通过网络塑造完美角色的社交方式,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不稳定的,大学生可随时建立也会随时消失。且过多角色的切换会造成学生角色混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如网络上扮演善解人意、温柔贤淑的形象;现实生活却有一身暴躁的脾气。虚拟的网络社交身份和现实真实身份之间矛盾,会引起大学生心理疾病,如社会化障碍、偏执型人格、躁郁症等等。而“容器社交”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建立的人际关系是肤浅的表面的,影响大学生日常人际关系的稳固。他们往往习惯带有戒备心、虚伪感情对待他人,这使大学生“容器社交”通常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走心,使得大学生情感虚假而脆弱,最后表现为孤独自得,沉迷于“容器社交”,难免会冷落身边人,缺乏沟通。

第三,大学生“容器社交”行为的娱乐倾向过于严重。大学生“容器社交”的关注点在娱乐,娱乐信息充斥各大平台。大学生进行“容器社交”大多不是为了互相学习增长知识,也不是方便讨论学习难题,更多的是从中获取娱乐信息,获得短暂心情愉悦。如:微博每日热搜内容,大多是娱乐新闻为主。大学生的“容器社交”已经不再仅限于个人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娱乐社交。此外,各种娱乐游戏的游戏社交也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如:王者荣耀,只需联网便可与同伴“开黑”,也可看到其他同伴的游戏现状、综合排名,激发输赢的欲望,让大学生沉迷其中。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容器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容器倒置后压力压强如何变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社交距离
难以置信的事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取米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