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观照

2019-01-21 00:18洪钟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思想

洪钟贤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教育是国之大计”。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优秀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于《资治通鉴》这一史学巨著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它对才能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做出了系统的阐释。“人无德不立”,培育人才的根本在于立德,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能够给当代青年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与价值理性的重要积累,在培育人才、凝聚青年、发挥大学生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教育就需要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育正确的历史观。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观培育现状

初唐史学家刘知己曾提出“史学三长论”,他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提出史家应当具备三个基础条件,即史才、史学、史识,分别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以及独立历史观点着眼,赞许秉笔直书的品质与惩恶扬善的社会责任感。近代,梁启超先生在刘知几“三长”的基础上,于《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加入了“史德”,后人归纳为“史学四长”。他强调史家在撰史作史时,务必忠于事实,不偏不倚,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中国史学向来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不仅史学家要有德,每一个人都需践行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使高校历史教育面临困境

中学的历史课程,覆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近现代史的通史体系,另外还设有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及重要事件。但大部分中学的历史课程学习,仍是以考试为最终目标的学习,更多的中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来应付考试,学习历史过程中亟待形成正确运用历史观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对历史发展、文化赓续形成一种科学的认识与看法,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在中学过渡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教育、教师引导、大量阅读人文社科类专著而逐渐形成的。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新媒体开始占据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而课外阅读,尤其是历史类专著的阅读,成为许多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奢侈品”。繁重的课业、社会实践、讲座报告和文娱活动等都成为挤压当代大学生阅读时间的主要事项。因此,当前高校(除历史学科专业)的历史教育,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二)对历史的学习逐渐碎片化、表面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开展的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探索,阐释了中国近现代史反帝反封建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这门课程聚焦于近代化以来至今一百多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对于培育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校的历史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传统的历史教学课程的内容比较单一,它依然以一种时间线性的方向来讲述,同时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比较传统,这与传统的史学是相关的。正因如此,历史的学习中缺少足够横向对比,或者这种对比只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化上的简单比较。

其次,在高校教师领域,由于学科限制更注重本专业知识的积累,而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上,许多授课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教师,许多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被限制于专业领域学术研究中,容易形成专业固化的倾向。而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公共课一般由非本学院的教师授课,因此师生之间存在不熟悉的情况,甚至出现交流少的情况,因此教师课堂内外亲和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对历史的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

最后,由于这门课是必修课程,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尽管加入了学生小组讨论、个别汇报的形式,但高校历史课程仍存在局部封闭性。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科学的历史观,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就变得至关重要。每每在重要的节点,历史做出了选择,这种选择是值得深思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是否在历史留下的教训中吸收了经验?正如茅海建先生于《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所谈:“鸦片战争留给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二、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2018年5月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爱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可以说,爱国精神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根基。除了传统的思政课堂,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以中华历史长河兴衰荣辱,激发青年的爱国精神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如果单纯从理论高度谈爱国,不仅抽象,也容易令“九五后”“零零后”学生丧失兴趣。用生动形象的事例与史实来讲历史,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有过强汉盛唐的光辉岁月,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一度形成系统性的朝贡体系,出现各国派遣使者、留学生汲取中原先进文化与技术的盛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应该利用好中国古代史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可以讲解古代科技、文化、制度与同期其他国家、文明相比的进步性,也可以让学生切身了解,收集自古以来华夏文明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样的成就容易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还能领会前人智慧之伟大,创业之不易。另一方面,近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全方位落后于西方,国家危亡令人痛心疾首,此时近代中国历史与灿烂的古代史相比,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在观看某些纪录片或者是讲述某个救亡图存故事时,尤为明显。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何利用好历史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经验教训,对于激发高校师生爱国精神及忧患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以中华历史进程曲折发展,提升青年的担当意识

“做实干家,做奋斗者”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培育高校青年争先敢为的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命题。在历史长河中,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苦难的前人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路的探索充满着曲折与不易,在历史教育中,让学生体会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艰,通过有针对性的历史教育,帮助青年学子形成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与文化认同,培养敏锐的洞察能力。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通过不断的分析、对比,知晓历史的接力棒为什么最终交到共产党人手中,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代代共产党员前仆后继投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榜样的引领示范下,高校青年可以激发内在动力,争先敢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美丽中国的万里长空中,更好地放飞青春梦想。

(三)以中华历史事实作为武器,培养青年的辩证思维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文化碰撞与前沿交锋愈演愈烈,西方社会各类思潮的传播与渗透从未停止。社会上出现了各样思潮,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一类,对本国历史、民族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探索中国、拯救危亡的奋斗史极力贬低。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性极强,即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建设发展和强国之路,阻碍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史学工作者向来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是每位严谨的历史研究者秉持的圭臬。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斯年先生,甚至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观点,尽管学术界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也证实了历代研究者重视史实,及扎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恰恰需要这种注重考据的思维。不同的观点可能会让青少年耳目一新,尤其是新奇、新鲜的观点往往夺人眼球,但若不加辨别,就容易被错误的、偏激的观点一叶障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明确指出:“青年人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考证的思想,才不会迷失于日新月异的花花世界中。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历史观的培育路径思考

“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是高校历史教育的基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的历史观的培育十分重要,教育的阵地也并非一味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上,历史观的培育是可以通过不同路径实现的。

(一)在集中教育中感知历史

以福建某师范高校为例,各学院、各年级会在每周日进行晚点集中教育。这类的集中教育可以成为历史教育的沃土。近期,以央视栏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例,厚植传统文化自信,在集中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观看质量高、有深度的特色栏目,并依托定期集中教育的平台,以“青年说”“青年传统文化大学习”“历史经典共读”等方式,让大学生主动融入历史的学习中,历史教育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做有机的融合,便衍生出人生有自信力的信念和行为。

(二)在团学活动中感悟历史

团学工作是一个班级的基础,尤其是大学一、二、三年级,班级团员占绝大多数,开展团立项工作,定期开展团日活动,成为高校每一个班级必定经历的过程。而大学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也要逐渐成长为知行合一、品德高尚的新时代青年。团学活动可为高校的历史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以福州为例,团学活动既可以在固定的时间节点,又可以是与重要历史相关的地点。如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可以举办合唱比赛,提升学生与历史节点的共鸣;又如参观中国船政博物馆,了解中法海战;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等活动,用长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此类团学活动,引领师生感悟前人的经历,在各类文物、文献中体味历史,感悟中国人在近代栉风沐雨的奋斗经历。这类的活动具备实践性与学习性,但也需要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引导和讲解。

(三)在党课党训中感恩历史

党团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础性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位大学生党员,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就必须要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显性因素”上有着突出表现。大学生党员在明确党员身份的前提下,要充分理解党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解释能力。要了解党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通过支部书记党课、积极分子与发展对象培训等课程,让每一位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重温党史,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性看待历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队伍中的典范,其理想信念、理论素养、道德情操、精神风貌、行为表现等必将走在广大青年学生的前面,为大家所认同和学习。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显性载体,理应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发挥“旗帜作用”,用实际行动将理想信仰展现于日常生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历史学承担着研究人类运动发展的重大任务。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多读历史、思考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一个时代产生、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们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汇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历史教育尤为关键,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将历史观教育融入大学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提升大学生分析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类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