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力沛
2018年初,教育部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而修订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简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1](P5)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行真实性评价,如何有效地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加以精准化分析,需要尝试着去探讨和解决,这对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体育学习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借助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及达标程度加以综合性的评价。我国中小学的体育学习评价经历了“以双基为核心的体育学习评价”、“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核心的体育学习评价”和“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标准的体育学习评价”三个阶段。[2]前两个阶段较为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增强,突出了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而第三个阶段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指引,明确了体育学习的具体目标,进而丰富了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新世纪初推行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试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就提到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3](P7);在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上,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4](P46-48)经过十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长期以来只重视对运动技能、体能的评价,只采用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的方法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方式。目前,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种等学习评价格局已经形成。[5]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主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应该由谁来评价,评价的主体是谁?传统的体育评价由体育教师主导,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体育课程把学生主体引入到了学习评价之中,拓宽了评价的主体范围,打破了体育教师单一性主体评价格局,而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家长、学校体育专家等主体也相继纳入到了体育学习评价之中。[6](P178)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给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带来积极的变化。[7]可以说,由教师、学生、家长等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已经成为当前体育学习评价中的一大共识。
第二,评价内容。根据新课标的五大领域目标,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应该包含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五个方面。在具体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中,运动技能与运动参与是客观的外显性观测指标,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则更多的是主观的、内隐性的,诸如团队意识、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等,很难直接进行观测与测量[8],因此导致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于落实,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多是有名无实。
第三,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促使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当前,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已成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原则,进而针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健康知识和行为、运动参与、探究合作等诸多要素采取了课堂观察性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评生、小组内评价、课外活动评价等方法。也有的学校请家长、社会机构参与评价。[9]诸如观察成长记录、技能评定、问卷、测量等评价方法也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10],致使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已经形成。
第四,评价体系。新课标实施后,多元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已经形成,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层次参与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方法的多元性,最为重要的是强调评价的反馈、发展和激励功能。围绕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也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这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1]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倡导之前,体育学习评价的诸多理念、方法已经存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之后,体育学习评价需要怎么评?与原有评价标准的关系如何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困惑,我们就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基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与原有体育学习评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学校体育学习评价中首先要厘清和明确的问题。从现实来看,关于二者关系的处理可能会出现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推倒原有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去重构新的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学习评价体系;第二种是用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去统摄、优化原有的学习评价体系。第一种的做法是把原有的评价体系全部推倒重来,这势必会造成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混乱,使教师们不知所措,新体系的推广也会费时费力。所以,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将新理念具体地贯彻到原有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之中才是可行之举。
第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在于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获得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培育实现个体生活幸福的人。[12]原有的体育学习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形成的,目的是为推动素质教育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二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与原有评价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的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所具备的关键的、少数的、核心的学科核心素养,诸如必须掌握1-3项运动技能;而原有评价的内容较之则更为宽泛。可以说,原有的学习评价体系中已经蕴含着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内容,现在需要做的是,把原评价体系中已有的核心素养内容提取出来,把新的内容补充进去,在新理念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去优先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第二,体育教学中经常提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过程与方法具有宽泛性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特点,因而对这两种目标的评价较为空泛。而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则进一步内化和具体了“三维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应该达成什么目标,这是对以前素质教育的一种超越,而不是否定。原有的体育评价标准应该按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优化和升级,具体地明确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各要素评价指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对体育学科价值的现实追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则要求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体育品格的塑造、运动习惯的形成[13],实现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体育回归教育的本源。虽然十多年来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在现实评价和操作层面上往往落入强调运动技能的窠臼。那么,采取何种方法才能够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加以合理评测?
第一,根据评价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这一核心维度是较为外显的,也是最有利于体育教师进行外部观察评测的,而健康知识、体育精神、体育品格等核心维度一般难以从外部直接观测。所以,在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中,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根据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水平进行评级。针对体育精神、体育品格等内隐性维度,过程性评价是必须坚持的评价原则,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种人为的过程性存在,诸多内隐性的指标都内嵌于教学过程之中,且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实现的,所以适合采用过程评价的方法,如运用课堂观察法、师生对话、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积极性的评价和反思。
第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一定是可以教和可以学的,且能够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以特定的方式来具体地呈现,从而进行测量与评价。故此,就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评价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如培养学生养成团队精神与合作品质,就可以通过运动比赛的形式来体现,体育教师要在比赛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把团队精神与合作品质体现出来。又如常见运动损伤的救治,课堂上可以模拟突发情况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体育教师运用多种具体的评价方法,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表现加以记录、观察、评价[14],此种评价也更加增添了学生的体验性和理解性,更能够内化和刺激学生的本体感受。
教师与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最为直接的参与主体,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需要重新检视评价的主体参与行为和方式。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与互动的过程,是教学内部人员交流、参与、对话和体验的场域,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是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合作主体,这里仅从体育教师和学生两大评价主体出发,对其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一些思考。
第一,实现学生真实地参与评价。让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学习评价和教学目标制定之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及评价中得以发挥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15],达到自我反思的目的。课堂上学生需要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自我反思,如体育教师在学生分组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同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又如小组学习时同伴之间可以对组员的优点与课堂表现进行互评,同伴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同伴之间有哪些值得双方铭记的事,这些类于隐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自评和反思。另外,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到目标设计之中,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及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任务,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刻地反思和自我评价。
第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富于引导性和关怀性。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参与并不是否定教师的评价,而是要求体育教师在评价时应该进行评价方式的转换,即体现引导性和关怀性。引导性的目的在于体育教师以课堂辅助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其作用不只是传授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在学生学习和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思考。试想,如果学生不知道学习目的、目标以及如何评价,那么此种评价就会陷入“虚假评价”。如果在小组互动中组员不知道互评与自我反思存在的优缺点,那么看似“热闹”的学习则会陷入无目的的虚无,所以体育教师的引导十分关键。关怀性要求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过程中,应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加以具体分析。比如,学生虽然此次没有达到某一动作技能学习的要求,但是进步幅度很大,那么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热情地关怀和鼓励。又如学生在运动比赛中由于篮球走步规则的问题发生冲突,体育教师要以关怀性的心态去看待事件,展示和讲解正确的规则,能够将冲突引导向教育意义的转化,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意识,而不能只是简单化地训斥。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师生“生命在场”的互动和对话。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展开自主合作与探究,在比赛中进行对话、反思和总结,真正地把体育教学过程看作进行自我生命体验和精神解放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可能,进而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但由于现实中体育教学过度重视和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忽略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的培育,所以不利于实现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很大部分是关于学生情意因素的,如责任担当、规则意识、体育精神、团队合作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转变评价观念,重视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情意因素。
第一,体育教师要树立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评价观。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维度与内容来看,运动技能只是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一部分,学生的健康行为和知识、体育精神与品格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评价。体育教师要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16],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加以实现。比如,在比赛中评价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品格、在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中评价并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身心体验,等等,这些评价实现的前提都需要体育教师重新思考、改进评价的方式。
第二,由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中情意因素较多,故体育教学中要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方式,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评价的理解和反思,这是学习评价的关键点之一。如果学生体验不到同伴之间学习合作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对自己体育学习中的优秀品质和不良行为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与他者对话,那么对学生体育情意因素的评价就很难做到,也就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评价。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按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塑评价观念。比如,在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为胳膊或者腿的酸痛而放弃,针对这些现象,体育教师应及时对体能训练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同学为其加油鼓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的学生在排球的比赛中由于想表现自己而不顾及换位就去传接球。对此,教师要讲解排球运动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对学生产生的不当行为进行适度地引导,加深学生对运动学习的理解和反思。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最需要具备的学科能力,这种能力是关键的、少数的、核心的。那么,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有大量属于核心素养范围之外的内容该怎么办?还需不需要去评价?在评价中如何协调学科核心素养与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指的是对“体育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的学习评价,这是优先的部分;整体指的是对学生全部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核心素养部分是最优发展的内容,其余部分的学习内容也需要按照要求去落实、评价。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哪些是当前学习中最应该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哪些是今后需要发展的内容,等等,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重点评价主要部分,对于非核心内容要给学生提出发展性的说明和建议。例如,每个学科都要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首先在于培育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是主要的也是应该最先实现的。
第二,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明确化、具体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就像是一份学生自身的体检报告,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优良,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如运动能力方面的技术掌握到何种程度、体能的各项指标的达成度如何;又如这个学期是否观看过体育比赛、是否掌握与运动相关的健康知识。教师的评价要明确、具体地为学生指出:哪些核心素养是需要优先达到的,现实表现怎样,如何改进,所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一定要具体,要能够突出学生应该最优先获得的成就和能力,并与非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加以区分。可见,核心素养学习内容与非核心素养学习内容及其评价,它们的关系不是互相否定与排斥的。在评价中,既要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也要合理地把控好对非核心素养内容的认识,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析了在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评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的理解和反思、在运动情境中去生成和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文章只是提出了宏观的研究方向,未就某一论点展开更深入具体的分析。如何创设真实的运动情境去生成和评价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实现学生的参与性评价、如何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向学生的生活领域进行迁移,等等,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