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共生理论的村镇银行适应性成长路径研究

2019-01-20 15:20吴娟频潘逸飞步锦程葛文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村镇共生县域

吴娟频,潘逸飞,步锦程,梁 琪,葛文静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村镇银行1621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到万亿元级别,满足小型农户的贷款需求,并有助于推动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农村发展多元化趋势,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方面,因内部制度设计不完善、外部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村镇银行支农覆盖面小、支农服务设计不合理,市场定位偏差。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自身发展目前面临许多困难,如信用体系、风险防控制度不完善;社会认知度低,起步晚;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竞争力较弱等,给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较多政策措施,但大多从外部通过给予村镇银行压力和动力,来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对村镇银行发展无本质改变。本文从县域经济社会角度论证村镇银行与县域经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整体金融生态角度论证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优劣势对比及发展共生模式的可行性,整合观点提出在共生理论下村镇银行适应性成长建议。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金融共生理论与适应性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共生理论在各个领域被赋予多重的含义,被应用于政治、经济、管理等多种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袁纯清在《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中将金融共生理论定义为“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并借助某一特定共生模式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包括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模式、金融共生环境三个要素。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共生理论应用与适应性发展文献综述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在村镇银行研究领域的着重点已经有向金融共生角度转变的趋势。李玉等针对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困境结合与村镇银行的共生关系,基于共生理论,运用共生模式进行分析探索促进二者和谐发展的共生路径。黄永新等梳理了十多年来村镇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现状的数据,揭示出二者互惠共赢的发展机理,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村镇银行适应性发展研究的目光已经从理论转变到实践上。金融共生理论的村镇银行适应性发展理论逐渐成为主流,为理论进一步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社会环境下的村镇银行共生系统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7年3月1日全国首批村镇银行挂牌成立开始,我国村镇银行经历2007-2009年的试点阶段、2010-2013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到2014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在我国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在空间布局与整体经营情况方面不断发展。一方面,我国村镇银行已经大致完成了东部、西部、中部的全方位布局,各区域村镇银行布局较为均衡。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法人机构、营业网点及从业人员数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各村镇银行虽然仍存在注册资金的差异,但整体资本规模不断增长。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共生系统要素构成

基于金融共生理论,村镇银行发展的共生系统要素主要由共生单元、模式、环境三部分组成。共生单元作为该系统下的基本单位,具体指村镇银行在县域经济中服务的“三农”对象。共生系统作为金融共生单元的共生与组织方式,具体指村镇银行服务对象之间的作用形式,包括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等多方面。共生系统环境则指村镇银行金融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要素总和,在这之中也反映出银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督关系、农户及小微企业等与村镇银行的依存关系、其他金融机构与村镇银行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村镇银行与服务对象的共生依存关系

(一)农户、小微企业与村镇银行的共生依存逻辑关系

个体农户、小微企业、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经济系统中都是相对独立的微观主体。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兼具营利性和政策性双重性质,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支持农民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农户闲散资金进行存款运作,发放贷款赚取利差;农户及小微企业通过村镇银行贷款融资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与农户、小微企业在互利共存、优势互补的过程中通过资金的供需对接形成相互依存关系,创造出了单独所不能达到的效益,形成了和谐的金融共生机制,共同促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村镇银行与县域实体经济共生问题分析

实体经济是通过生产、创造物质或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县域实体经济是重要关键。结合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县域实体经济与村镇银行的金融共生关系仍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村镇银行方面,其一,制度设置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支持方面缺乏合理、有效、有针对性的税收、财政制度,来支持村镇银行支持县域实体经济的贷款业务;其二,信贷风险难以控制。村镇银行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难以合理、高效地防范风险。

四、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共生竞合关系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共生竞合逻辑关系

由于资金门槛存在巨大差异,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为主的其他金融机构在资金力量上存在先天的不足。根据《暂行规定》第八条第三款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由于资金受限,大多数村镇银行无法负担起高额的运营费用,通过精简机构来减少运营开支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造成村镇银行支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力量直接影响到村镇银行的风险防御能力,较低的资金准入门槛和较少的资金储备使村镇银行在社会信誉度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二)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优势与危机

相比与其他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大多为所处县域的一级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审批不需要经过上一级审批,因此可以较为快速并且相对宽松地下放贷款。以河北省保定市唐县汇泽村镇银行为例,该行独具特色的小额贷款业务从受理到放款只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从客户群体角度出发,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由于客户群体分散、业务额度较小、信用评级困难等一系列因素,其他金融机构在支农业务发面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为保守的水平,这就为村镇银行发挥支农支小效能保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五、村镇银行适应性成长路径分析

(一)协调政策性与商业性目标定位

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便是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当前部分村镇银行存在因为生存问题不得不降低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相对较小的“三农”业务比重的情况,一定情况下造成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差。因此,村镇银行可积极寻求银监机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从外部刺激协调自身业务比重,更好地发挥支农支小作用。

(二)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客户需求,提升适应性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村镇银行客户群体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随着农户整体家庭收入的增长,其对生产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下降趋势,而对生活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对生产性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存在随农作物播种到收获的不同阶段波动的情况。因此,村镇银行可发挥自身业务灵活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探索细分市场,提升适应性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三)明确差异化竞争合作关系,扩展适应性成长空间

1.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高共生能量,共享信用信息

共生群体之间只有能够持续获得稳固的共生能量时,这种共生关系才会维持下去,而共生能量在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表现即为双方信用评级的依存度。村镇银行可加大普惠金融科技投入提高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基于共生理论在保留竞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共享客户的信用信息,实现对单一客户的交叉评级,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客户的信用水平,降低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风险,促进资金良性循环。

2.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提高业务灵活度

相较于传统的金融客户群体,农户、小微企业等能提供的资质通常无法满足其额度需求,村镇银行可根据此类供需矛盾,在保证贷款业务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创新抵押担保方式,为农户及小微企业提供特色抵押业务满足资金需求。一方面,引入担保公司为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设置租凭权质押为村镇企业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可探索通过住宅、农用器械、牲畜、厂房、机器设备等具有一定与所有者具有反向依赖性的有价物品作为新的担保方式进行抵押。

猜你喜欢
村镇共生县域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