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溪发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远变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高校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伤害学生,而且还会酿成更加消极的后果。在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学校必须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科学处置突发事件是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理应纳入依法治校的框架。本文将在法治化视野下,深入探索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以便更好地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对于突发事件,《辞海》尚无明确的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其明确定义为: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结合上述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校园领域的,受到各种因素引发的,对高校教育教学、生活秩序及校园安全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事件参与者和围观者便会迅速将信息在各种新媒体上进行传播,进而引发更多学生、父母和社会的关注,使校园突发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之所以难以掌控和处理,就在于其发生的对象、地点、时间让人始料不及,超出日常工作范畴,难以实施有效的事前预防措施。第二,敏感性。由于高校师生群体本身是一个敏感性极强的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关注度,因此校园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仅容易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同时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影响。第三,危害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则必然会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扩散到其他高校、社会,进而引发难以预计的后果。
高校不仅师生数量众多,而且管理事务繁杂,这就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多个诱因。具体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社会因素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关键期,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很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当代大学生群体多为“00后”,他们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再加上其普遍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在面对各种社会政治事件时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很容易进行无序传播,进而引发各种政治性校园群体突发事件。二是学校因素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随之扩大,这就对学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学校教育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工作中出现不当,引发学生利益受损的话,则很容易引发各种校园突发事件。三是不可抗因素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由于各种不可抗因素,如食物中毒、地震、洪涝等事件的发生,也会给在校师生带来一定的人身伤害和心理恐慌。四是个人因素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由于当代大学生群体身处社会转型时期,进而导致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深受社会影响而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导致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活、学习、就业竞争的压力,如果没有及时处置的话,则很容易引发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难以回避且无法准确预测的,但却可以借助良好的应对机制来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将各种突发事件消除在初期,尽量降低突发事件有可能产生的损失。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高校在处置各种校园突发事件时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应对观念过时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校园应急管理方面仍然深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应急管理只和校保卫处、校学生处有关,没有树立起“大校园”的协调工作意识。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并没有重视组织学生进行危机教育,进而导致学生对地震、疫情、食物中毒等校园突发事件的认识普遍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危机意识。第二,缺乏有效应对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构,而且并没有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校园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的话,高校都会成立临时性组织来负责处理,不仅难以科学处置,而且也无法总结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做好责任追究和善后工作。第二,法治意识较为欠缺。国外高校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时都是采取法律手段,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再加上深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使得我国高校在处置校园突发事件时呈现出较强的行政性。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指出:在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时,必须保障公共健康和生命财产,尽可能降低公共事件所产生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因此,高校在处置校园突发事件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尊重和维护师生的正常权益。
高校各种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对象、地点、时间让人始料不及,进而难以掌控和处理。但是,校园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前通常会伴有一定的异常信息或征兆,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做好日常监测、预警和预防工作,努力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才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力争将各种校园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
大多数校园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第一时间对事件采用适当的处置,以便将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高校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必须坚持第一时间原则,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全面了解事件,针对性地采取应急措施,有效控制事态,并且为后继处理争取宝贵时间。
新媒体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但却难以有效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导致不明真相的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以讹传讹,使得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恶化而难以控制。因此,高校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必须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应及时借助官方渠道,向大学生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及时澄清各种谣传,从而防止引起恐慌。
目前,我国涉及到校园突发事件安全预防与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虽多但却不够统一。由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校园安全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所以由于尚未制定系统全面的国家校园安全法,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尚未明晰,这就导致个别高校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为了息事宁人,往往过于强调行政解决而非法律处置,容易引发较大的争议。对此,建议应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制定国家校园安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进而从顶层设计上完善具体要求和处置标准,厘清事件各个主体责任,进而使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有法可依。
法治化不仅只是立法,更重要的在于依法实施。在完善相关立法之后,学校应重视并提升依法治校的意识。首先,高校要重视培养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法律意识,通过专家讲座、图片展览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进一步明确校园突发事件中学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且正确学会运用法律来处置各种校园突发事件,从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要重视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形式,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正常权益,同时也防止学生采取各种极端手段的错误行为。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网络知识竞赛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校园安全提供保障。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之一在于预防,有效的预防不仅可以降低事件发生概率,并且可以减少事件发生之后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并不断完善应急预防机制,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防机制不仅需要基本预案,同时也需要应急预案,并且应在国家校园安全法范围之内,以便确保有法可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首先,必须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在整体了解学校所处地区突发事件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评估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其次,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开展一定范围内的调查,真正掌握校园主要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然后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活动,进而提升广大师生应急处理能力。最后,由于校园突发事件面临着诸多诱因,高校应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党员、宿舍社长等队伍,实时监测各种有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进而在第一时间做好预警工作,以便防止事态扩大。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校园突发事件。首先,高校必须确保应急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常态化,将具体的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安排给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以便更好地提升学校应急管理水平。其次,应制订和完善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学校应对涉及安全管理的门卫执勤制度、教师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和检查,对应急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贯彻执行,确保真正落到实处。再次,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机制,注重对校园设施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对高校设施设备开展必要的安全检查、维修、保养,消除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最后,应制定善后处理规章制度。高校应针对不同校园突发事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善后处理规章制度,查明事件原因、评估事故损失、妥善处置矛盾和纠纷。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由多个不同诱因引发的结果。在法治化视野下,高校应通过制定国家校园安全法、提升依法治校意识、完善应急预防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的方式来构建科学的应对机制,进而使校园得以保持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