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古代文史治学经验的学术论著
——《艰辛与欢乐相随——周勋初治学经验谈》读后

2019-01-20 14:57王建江
图书情报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治学文史学术

王建江

(浙江省海宁市图书馆 海宁 314400)

举凡“治学经验”类文字,作为一种学问研究中的体悟式文本,对他人治学的启迪、借鉴意义不言而喻。尤其那些在某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其治学的成功道路,通常蕴含了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其经验亦可给予他人参考与点拨作用。然而限于篇幅和体式等因素,期刊上发表的某些治学经验类文字,显得似较琐屑。出版的相关著作相对较少,其中部分为综合不同作者文本汇辑而成,造成部分此类著作丰富之中缺乏整体上的纵深感与立体感。就此而论,文史学家、教授周勋初《艰辛与欢乐相随——周勋初治学经验谈》,作为作者研治古代文史的经历回顾与经验总结之作,兼具学术价值与个性特色。作者跋涉文史领域并“奔波于各种不同学术领域”,“得到相应的收获”,写出相关经历,“或许也可作为一种‘另类’的样本”,供人参考[1]13。

周勋初(1929-),上海市南汇县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2]。1956年底,考上南京大学中文系胡小石先生的副博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并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及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及顾问、中国《文选》学会顾问、中国李白学会顾问、《全唐五代诗》第一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等[3]序。其治学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领域。周勋初出版著作宏富,主要有《高适年谱》、《韩非子札记》、《中国文学批评小史》、《九歌新考》、《文史探微》、《唐代笔记小说叙录》、《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编纂)、《李白评传》等,主编《唐诗大辞典》、《唐人轶事汇编》、《〈册府元龟〉校订本》等[4]。

学贵专精,通常是建立在学识宏阔的基础上。莫砺锋认为周勋初的学术研究“以范围广泛、见解深刻为主要特征”,其研究“不以某个历史时代为限,而是上起先秦,下迄近代”达到了“共时性”、“历时性”两个维度的博通境界,其很多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广泛赞誉”[3]序。并以《贯通历代 弥纶群言》撰文述评,古代文史研究“需要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宏通的学术视野”,否则“即使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内也难以达到真正的专精”。“周勋初先生卓然独立,堪称其中的一个代表”[3]569。作为治学经验谈的论著,《艰辛与欢乐相随——周勋初治学经验谈》一书特色显著。

1 体例编排科学合理

本书主要内容是以作者发表于《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上“名家治学”的一组专栏文字汇辑,自2011年第5期起,至2014年第6期止,每期1篇,连载三年,总计20篇。发表时,该杂志编者均以“周勋初治学经验谈”作栏注,整体上形成一个系列。全书二十章,与杂志连载文比较,本书在辑录成书时,首尾分别叙以“说明”、“赘言”,大部分篇章后增添了附录文字,所涉内容均为与该章内容相关的文章,或发表于报刊上报道文章、创作体会,或作者学术报告的座谈整理文字,或书稿出版的经历感怀,或相关论著后叙文字。

同时,成书的篇章与附录,穿插不少材料图片,大部分是述评中的相关书影。这些附录文字或图片,部分较之该篇章初次发表杂志日期迟后,比如,治学经验谈七,发表于《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五期,附录《唐宋两朝历史人物轶事汇编的编纂》文后,注明此附录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6年4月6日、《古籍新书报》2016年6月28日。发表于2012年第六期《古典文学知识》的治学经验谈八,插图之一是2015年12月出版的《文心雕龙解析》书封。这些内容互相映证,是对经验谈篇章的补充与完善,编排科学,布局合理,也便于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对所涉内容进行详查博证,使得全书体例得当,具备了整体的回顾性和细部的呈现性,对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治学经验不无裨益。

事实上,作者在经验谈七《体例创新 附件完善》专门论述了“附录”在论著中重要作用,把各种有用材料斟酌遴选、纳入附录,“可以帮助读者扩大视野,对著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1]172。本书编排上附录之科学设置,亦是对此一经验的践行,使本书显示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价值。

2 着笔实际自成体系

作为一部古代文史治学经验的学术著作,本书读之自然平和,避免了某些学术经验谈的艰深晦涩,这既体现了作者卓具创见、学识深厚,也与其着笔实际,态度从容相关。通览全书,作者对个人治学的经历与背景、历史与当下、师从与教学、抒怀与感悟等等,有机融合,娓娓道来,避免了空泛理论。就内容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治学之路的师从背景与个人经历

一个人的治学成就,通常与其治学特色相关,而探究其治学特色,不能不将其置于一个特定的背景中去考察。本书以平缓的笔调,叙述了作者早年的从学环境,回忆当年师从胡小石、汪辟疆等学者研究古代文学的经历。这一点,在经验谈二《授业问难 教学相长》进行了相对详细的叙述,其中不乏作者受师门熏陶获得之感悟,如课余学得,往往“贯穿着更为深层的内涵,如人格的感染,治学的态度,研究的方法等等”[1]48;“学生不能拿老师当辞书用”,否则会增加惰性[1]52。师从经历给予其之体悟,深刻影响他的治学态度与教学准则。

与治学成就卓著形成对照的,是作者坎坷的治学道路。《顺其自然地登攀》一文中作者自述其治学之路“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遭遇疾病、转学、休学,以及“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5],作者勤奋不懈,随缘攀登,逐步形成其“道家的顺其自然与儒家的进取精神相结合”之处世原则[1]说明。这一“背景”于治学经验谈过程的表述,在经验谈十一附录《疯狂的年代,理性的思考》等文中,或让读者感触深厚。

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回顾,进而参照“当下”,比如“经验谈”十三末述时代变化引起治学方式变化[1]316,这种时间上的纵深性让读者看到一个成就卓著文史学者曲折的治学道路,感悟到其沉稳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风范,亦使本书呈现出作为经验谈著作的相对详备的借鉴意义。

2.2 治学个例的研究方法与脉络铺叙

对相关治学个例的研究经过与经验得失的述证,体现治学者的治学态度与思辨能力,是衡量一部经验类著作质量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上,文史治学经验谈之著作中,不乏名家论著,但相对而言,其中不少以汇辑众多专家、学者之篇形式出版,部分此类著作在主旨上亦显得较广,在具备深厚学术价值与广博学术视域之外,亦难免呈现出阅读上的跳跃感及体例上的杂糅性。本书以作者一生治学经验作旨述证,比之大多汇辑之著不同的是,这一组治学经验文章,均是作者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给同一家杂志的连续刊载之文,因而无论在内容、主旨、格局,乃至篇幅和笔调上,都极其统一,自成体系,指向性强,这也是本书具备特定经验借鉴意义的因素之一。某种意义上说,这或也是作者个人的“治学经验史”。

在回顾作者治学过程中,对部分“个例”进行了相对详细的阐述,从而使其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特定的“样本”之意义。诚如作者所说,其做研究,“往往从自己有心得的具体问题入手,写成单篇论文,而不是先去构想一个体系”;“做研究工作,实际上体现一个人的智力”[6]。比如作者在经验谈六《自出手眼 力排干扰》中详述了编选《李白研究》一书的经历,论述了独立不倚坚持编选准则的状态,对不同选文之入选提出依凭,其间融入作者思想体悟,体现了作者的史家眼光与学术判断。经验谈八《寻根究柢 务实求真》专门详述作者对《文心雕龙》研究历程与经验感悟,这种阐述从材料出发,并以当时学术背景作考察进行比较述证,注重过程实际,于思辨之中体现了客观平和。这种对个例的详述回顾,作为一种治学参考,其意大焉。

2.3 治学过程的经验探究与感悟点拨

举凡治学经验谈文字,对他人的启示借鉴作用不能轻视。本书的一个显著特色,即是注重对相关内容进行经验上的归旨,从而助益读者视野上的拓宽与思辨上的深入。二十章经验谈,每章俱以经验概括之八个字作主标题,并以具体内容的阐述文字作副标题,如“综合研究 锐意开拓——《九歌》、李白研究中的青春意气”、“长期积累 一朝奏功——我为什么能看上《文选集注》《册府元龟》这两本冷门书”、“触类旁通 深入发掘——如何做到读书得间”、“滚动前进 集束效应——怎样让读者不断加深印象”、“才学兼识成败在勤——正确对待才性问题”等等。这些标题简洁通俗,直观实际,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对治学经验的概括归纳。

对观点、经验的点拨,作者从材料出发,避免空泛。比如对作为治学基础之一的阅读,作者在《长期积累 一朝奏功》 以治学《文选集注》《册府元龟》经历,述评了泛览与专精。一个专业问题之后,可能牵涉诸多领域的学识,不应只图“精读”忽略泛览,二者有机结合,“收获当更大”。并告诫“精得太过,陷于孤陋寡闻,见识狭窄,那么好多机会也就无法浮现”[1]137。《触类旁通 深入发掘》论述“‘深入发掘’凭仗的主要是功力,‘触类旁通’时凭仗的主要是颖悟”[1]236。类似的感悟在本书很多,体现著作的经验参考作用。

以上诸述,自成一体。作者在证述某一篇章过程中,融经历、治学、感悟等于整体,并以比较论证对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考察,对当下治学环境提出个人思考,使本书的思辨深度与历史视域获得了深化与拓展。

3 学术性与平实性兼具的著作特色

本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涉及文史领域的诸多研究问题,但是并不给人艰深晦涩的阅读感受。这与作者从材料着笔,论之以实相关。全书以第一人称论述,感悟或经验并不如很多治学经验著作先行道出、偏重论证,乃融于作者个人的经历,其中得失,或凝重道出,或慨乎言之,叙、议、情融于其中,令人倍觉自然。所述材料充实,论证详备,思辨得当,感之以情,让人感受到作者丰厚的人生阅历与治学经验之高度融合,体会到一个文史学者成就卓著之后沉稳做人、缜密治学态度。

如经验谈十一《滚动前进 集束效应》述及注释《韩非子》过程中,记下随笔,“不断酝酿”,随后写成《韩非子札记》一书。并表述此乃因其“喜欢读清人的读书札记”。之后联系当下治学风尚,现在学术界“看重论文的写作,这种一条一条的文字,很难单独行世”,但勤做札记能够“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各种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容易形成若干中心,产生一些小论文”[1]245。此类表述,既予人学术启示借鉴,亦给人平和阅读感受,形成本书一以贯之的阐述风格。

全书用语质朴,笔调谦逊、从容,既通俗亦不失简洁,娓娓道来之中透出恳挚。对一些观点的叙述与思想的论辩自然道出,避免了虚玄与高高在上。这种学术上的专业性与述证上的平实性,使全书具备了独特的学术价值与个性特征。

4 结语

本书以作者系列经验谈汇辑,整体上自成体系。作者在本书的“说明”述到:“所举例证大多出于个人的一些文章与著作”,难免“重出”,“重沓”[1]说明。细阅全书,似存此现象。比如,治学经验谈九《以文会友 多闻博识》叙述参加学术会议对治学的诸种好处,经验谈十三以及十五,对此亦存在类似表述,但细究之,作者于此的侧重不同。前者重于表达此举助于拓展思路、增添阅历,后者分别重于表述治学中的交谊同道、重视文献。作为治学经验谈,此种角度上的侧重,给予读者启示不同,亦从侧面体现了全书内容上的见解通达。

总体而论,本书从作者自身治学经历着笔,契合实际,集治学思路与见解感悟于一体,融材料性、经验性、思辨性、情感性于一书,博约得当,深入浅出,学术性与可读性交互融合,从中不仅感悟到作者文史领域的治学经验之谈,亦可感知其坚持不懈、博通专精的治学精神与治学境界。

猜你喜欢
治学文史学术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分期付款
文史春秋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