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留白” 落实语用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练笔”研究与实践

2019-01-20 12:1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彭公中心小学马一峰
天津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留白桂花想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彭公中心小学 马一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忽视“形式”,是因为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更因为缺少“语用意识”。

语用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涉及言语动机、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完整的语用意识。

时下,对“语用”的关注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关注“语用”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文本“留白”,进行适时、有机的“练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一招,也是落实“语用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巧发现文本“留白”之处

留白,是中国画中所独有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课文中的“留白”是指文本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以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发掘出那些留白之处,以用作阅读教学的材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大有裨益。

(一)显性“留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如六上《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细致描写,连用了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又如五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父亲在这36小时的挖掘中,课文的情节跳跃较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更多的“留白”在结尾,如《去年的树》鸟儿对着火焰唱完歌离去,《凡卡》中凡卡想象爷爷读着自己的信,然后进入甜蜜的梦……

(二)隐性“留白”

古诗中这种留白较多。《秋思》的第一句这样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此处作者在洛阳城里所见除秋风外还可能触及与之相关的许多事物,诗中为读者“留白”,让读者感悟这阵秋风的凄凉之感。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浩瀚的长江上难道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条船,一个“唯”字,结合插图中李白孤寂的身影,如能深入体会,这恰是诗人高明的“留白”——送别之时,“我的眼里只有你啊”。

二、高度重视“补白”练笔妙用

小练笔,有利于各个突破学生习作中的细节问题。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形式,巧点妙悟,关注学生生活,在读写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契机、就文取材,将对课文内容的心领神会与学生的写作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彼此和谐融通。使“当堂练笔”成为“理解内容”的拓展与升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思维恣意驰骋,笔尖自然流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练笔中得以培养与提升。因此关键要寻找文本空白处,利用这些空白,进行想象练笔,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与感受。

(一)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四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讲述了杭州青年小钱在一位台湾同胞和陈博士的帮助下,挽回了年轻的生命的故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内容,在文章结尾的空白处加以拓展,以“几年以后,他俩遇见了”为话题,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由此深化课文内容理解。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五上《钓鱼的启示》,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练笔,即要求学生以“我”的口吻,写写当时矛盾心理。学生理解了“我”思想斗争的前前后后,感悟了“我”在“放”与“不放”这两者间摇摆不定的矛盾,学生能理解父亲要求坚决放回鲈鱼那份诚实与守信,能真正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五下《桥》一文结尾时,这样设计:洪水带走了老汉和儿子,几天后,人们回到了被洪水冲毁的家园,决定重修这座桥,他们决定在桥上为老汉刻下几句话,请你帮村民设计一下,写下来。可以看出,这样的小练笔设计既延续了文本人文内涵,又结合情境训练了读写的能力。

三、有效运用“补白”练笔,落实语用

从阅读的角度看,练笔(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练笔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与意义的重构;从习作的角度看,练笔是语言运用、表达方法的内化、迁移,是学习“语用”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文章的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的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和作者感同身受,提高写作能力。

(一)以“练笔”联系生活,咀嚼文字

教学时,不能只是一味地通过简单地诵读来感受和分析语言,而是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的思维中启发学生发现语言之美妙,用真诚的心唤起学生的心灵感悟,将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在课堂中体现,让生活情景和文本的语言形式互相激活,在情趣盎然的诵读中开放练笔。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把学生在读中悟得的语言形式和规律,在用中巩固、发展,调动思维,发挥想象。

如《桂花雨》教学: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找到了那么多和桂花香有关的句子。其中,这两句特别有意思。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学生:都用到了“浸”。

教师:你这个发现太重大了。我们平常用“浸”往往跟什么有关?(生:水)

教师:这里为什么用“浸”?

学生:说明村子很多地方都有桂花的香气。

学生:整个村子被桂花的香气“淹没”了。

教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整个村子浸在桂花香里的时候,在丝丝缕缕的桂花香里,人们会做些什么呢?

拿出练习纸,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课件出示:)

在丝丝缕缕的桂花香里,_________________。(播放背景。学生写,教师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不同的人物来丰富表达。)

学生:一个小孩很兴奋地说:“啊,真香啊!”老人们在自家的 院子里欣赏风景,陶醉在那迷人芬芳的香气中;妇女们 在河边捣衣,纷纷议论:“真香啊,不知是谁家的桂花?”

学生:孩子们到处翻滚,好像被桂花的香气醉晕了;妇女们不辞辛苦地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桂花,脸上的笑容也是金灿灿的;老人们喝着桂花茶,摸着白胡子,说说笑笑……

学生:小孩和大人都说:“哇,桂花的香气实在是太醉人了!”男人们摇着桂花树,越摇越起劲。在纷纷洒落的桂花里,一条小狗正在追另一条小狗狗,好像在求爱呢!

(二)以“练笔”深入体验,品读人物

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情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想象,从中质疑,并通过思考讨论去填补“空白”。这样的“补白”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于思想内容的感受都自然融于一体,更让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对话”。

如《凡卡》一课:“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在学完了第8 自然段后,我们好像亲自经历了凡卡种种悲惨的遭遇;我们也仿佛也听到了凡卡绝望的呐喊。请你把凡卡心中的呐喊写出来。凡卡再也受不住了!他再也受不住___________;再 也 受 不 住___________;再 也 受 不住___________!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过去看到过能称得上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

教师:大家先不急于回答,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可能是什么样的?(给足时间想象)

学生1:这位车夫虽然年纪不过三十来岁,但看上去却足有五十多岁。脸又黑又瘦,布满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

学生2:这位车夫高高的颧骨,眼圈深深地凹陷下去,眼睛充满了血丝,干燥的嘴唇上裂开血口子。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我们再想想,从“饱经风霜”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车夫的生活怎么样?

(三)以“练笔”具化情节,升华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地方做补充,既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将课文中的某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想象性情节。

在五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两次让学生动笔训练。第一次是在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时,学生对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理解都比较肤浅,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父亲在这36小时的挖掘中经历了很多艰辛,他又是怎样面对,坚持下来的?在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这两次练笔都是对文本的充实。我想抓住文本中心灵触动处的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升华情感。

(四)以“练笔”引领多元解读,建构意义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以放飞思绪,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许多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例:《七颗钻石》

当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涌出来,七颗钻石也跳了出来,可是,作家为什么不让钻石跳到小姑娘家里,帮助她解决更多的困难呢?

学生1:七颗钻石飞向天,化作了最亮的七颗星星,它们就像小姑娘纯净而透亮的心灵,永远照亮着世人,这是作家要赞美小姑娘,所以让钻石上了天。

学生2:作家知道这个姑娘一点都不贪婪,并且有颗善良的心,给她钻石,她一定会不接受,所以他让钻石飞向天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还可以随时看到来帮助大家。

四、成效与反思

在文本留白处中巧妙地安排小练笔,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但是,这种练笔必须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切不可“漫无目的”“千篇一律”地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文本“留白”,有效进行“补白”练笔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真正地使教学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留白桂花想象
桂花
快乐的想象
做桂花糕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桂花蒸
打桂花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