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振
(南京大学 金陵学院,江苏南京 210089)
关键字:高校体育;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改革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国家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关注,高校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部分,其全面发展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其中包括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这一重要内容。为了对高校学生体质状况有统一评估标准,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专门针对高校学生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对于体质健康进行了满分为100分的量化,其测评与评分标准主要包括:
身体形态测评主要针对学生的生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测评对象的身高、体重、身体内外部器官发育状况等,高校学生的健康身体形态需要身高与体重之间的比例在一定范围之内,例如身高在165-165.9之间的学生,其体重低于47.4公斤视为营养不良,体重在47.4-54.8公斤之间为较轻体重,体重在54.9-65公斤之间为正常体重,体重在65.1-68.3之间为超重,体重在68.4公斤以上为肥胖,根据身高体重的状况对身体形态进行评分,营养不良体重分值为10分,较轻体重分值为12分,正常体重分值为15分,超重分值为12分,肥胖分值为10分。
身体机能测评主要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负荷运动针对其体温、肺活量、心率、血压、肩周负荷等指标进行测量,测量项目包括肺活量与台阶指数等,拥有健康身体机能的学生其肺活量需要与其体重成正比,在台阶实验中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量后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恢复状况需要在良好状态,此两项的最佳评分分别为15分与20分。
身体素质测评主要针对学生体内器官在其肌肉运动中功能的表现,包括力量、敏捷性、柔韧度、速度、耐力等,在测评中通过计时短跑、立定跳远及引体向上等指数来表现。计时短跑是通过计量学生的跑步速度与体能爆发力来反映身体素质,立定跳远是对下肢肌肉爆发力状况的测评。
在经过以上测量项目之后,学生的体质状况会以分值的方式呈现出来,分值在90分以上的体质健康状况优秀,分值在80-89.9分之间的体质健康状况良好,分值在60-79.9分之间的体质健康状况达标,分值在59.9分之下的体质健康状况不达标。
虽然体育课程教学在我国推广时间以久,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是呈现下降的趋势,据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年龄组,19-22岁年龄段被试人员在耐力、爆发力等身体机能与素质指标上表现不理想,呈现出不良态势,对其体质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安排状况可知,高校学生每周体育教学课程安排为2课时,每课时锻炼时常为45分钟,共计1.5小时。而在体育教学之外学生自主参与的体育运动平均锻炼时长不足4小时,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一周最少7小时运动时长的建议。
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体质测试内容为主,即立定跳远、50米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及简单的球类运动,从运动强度来看处于较低水平,而高校学生日常锻炼项目以慢跑、步行为主,运动强度明显不足。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对于运动技能型教学内容安排过少,而较多的放在教学技能及运动项目练习之上,造成学生的专业体育锻炼知识不足,进行专业体育锻炼的时长仅能在体育教学课程 上,而在课程之下的运动锻炼专业程度不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健康的身体,因此学生体质状况下滑与高校体育教学关系密切,可以说高校学生体质状况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因素,因此两者存在以下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唯一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与安排时过分关注学生应试项目分值的提升,而忽略了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中去,是否认同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等因素,从根本来说其体育教育并不达标。
传统式的体育课堂的教学多为填鸭式,常常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学生练习-点评总结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作为最基础的训练是可以的,在国际体育运动上也大多不在仅仅使用这种模式,而是将其作为基础训练的方法,不能带来能力与技术的提升。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并非仅仅为学生提供锻炼时间,还应为学生获取科学正确的运动技能提供服务,从现阶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仍停留在锻炼这一表面层次,未教授学生如何以专业的运动方法来锻炼身体和如何安排锻炼时间最为合适,这使得学生想要在其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大大降低。
在一般高校中,学校聘请的体育教师多是可以进行综合性基础教学的老师,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实际操作与指导能力较差,无法进行专业授课,在体育课堂上提供的专业理论有限。同时,学校的操场面积也局限着体育运动的进行,当多个班都安排有体育课程时,无法保证体育运动的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以体质健康标准为参照,按照以下思路调整体育教学。
转变原有的体育教育观念,让体育教育成为享受体育乐趣的途径。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必须在课堂中营造起来,这是由于人的第一印象影响性最为深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降低接下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使学生能够放松心情,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出享受体育的口号,改变学生原来对体育强迫式教学的概念,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更好的发现运动的乐趣,从而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设计者,体育课程虽然不是学生必须的应试科目,但是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以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指导,科学、有效、合理的安排课程周期与时间,并对课程中理论讲解、实践及自由活动的时间进行设计与控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期内即获得充分的体育锻炼,又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提高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获得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学会互助合作及拼搏精神。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专业指导者,赋有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责任,因此体育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不仅懂得怎样锻炼,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练习。并且每堂体育课还应当安排一定量的自主活动,要有要求、有质量、有组织、有反馈,让学生在完成课程教学中共性要求的内容后,有个性发展的机会,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体育课程属于户外课程,并且在进行一些专业教学时需要借用要体育器具才能完成,因此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及时补充体育器材,并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同时还需要根据自己课程计划来规划所使用器材与场地,确保在上课时学生都能够分配到锻炼需要的器材,并且在安全、专业的场地里开展体育锻炼,而不能出现器材数量不足,场地无法开展体育课程的问题[1]。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应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硬质性目标,而应当作为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通过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学生自主自觉的锻炼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