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波 席 阳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心内科,山西 长治 046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中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指的是任何原因所致心室充盈或心室结构受损或心室射血功能障碍等复杂综合征。心衰也是临床各类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尤其是冠心病中占了2/3,积极治疗冠心病对于减少心力衰竭有着积极的意义[1]。针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在过去采取保守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方案治疗,尽管有一定疗效,但并不理想[2]。随着近几年介入手术逐渐成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中有了不错的应用价值,我院针对收治的220例患者展开了如下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确诊满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3],且有不同程度心衰症状,愿意配合研究,同时排除风湿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恶性心律失常、非冠心病所致心衰、肝肾功能衰竭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0例患者。对照组: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60.5±5.4)岁(50~79岁);合并心肌梗死35例,糖尿病25例,高血压17例。观察组: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60.9±5.1)岁(50~78岁);合并心肌梗死37例,糖尿病26例,高血压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保守治疗,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硝酸酯类、ARB或ACEI类药物,以及调脂、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观察组则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与氯吡格雷片300 mg口服治疗,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外展右上肢,予以利多卡因局麻处理,麻醉起效后从右侧桡动脉入路,穿刺成功后,取6F桡动脉鞘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结束后采取桡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止血处理。手术结束后采取4000 U低分子肝素皮注治疗,间隔12 h一次,持续治疗5~7 d;予以氯吡格雷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75 mg,连续治疗9~12个月;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100 mg,长期服用。
1.3观察指标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实施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FS、LVEDD、LVES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LVEF、FS、LVEDD、LVESD指标对比分析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有报道指出我国现有心衰患者超过400万,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有所升高,65~74岁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3%[4]。心衰治疗方法与效果不断改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5年内死亡率依然可达到50%。如何有效治疗心衰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此外,心衰病因中冠心病高居首位,冠心病合并心衰会导致心肌改变,若心肌梗死、心肌顿抑、心急冬眠等,其中心肌顿抑与心肌冬眠属于暂时性障碍,随血运重建,患者的心肌功能会随之恢复,左室收缩能力也会改善。研究指出心衰患者中60%患者只是心肌暂时性功能障碍,换言之这些患者心肌功能均可利用血运重建恢复或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近几年逐渐成熟起来,为了探讨其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实施了本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将收治的2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则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及笔者实践,认为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采取药物治疗未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则需尽早实施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而且可改善预后,在缺血所致心衰患者治疗中得到认可。国内外有关报道也有类似效果,如国外学者指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促进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具体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及时实施血运重建,可挽救大量心肌顿抑与心肌冬眠患者,同时可改善心室的重构作用。当然,国内一些报道中显示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衰有不错的改善心功能的效果,但和保守疗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在于观察时间较短,以及血管再灌注损伤所致[5]。
综上所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