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锋 郝迎旭
100025北京市朝阳区平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北京
100025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2,北京
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寿命也普遍得到了提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约为429 万左右,而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均281 万左右,如何提高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成为当下的迫切任务。郝迎旭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临床工作已经35年余,其治疗肿瘤注重整体观念,以人为本,主张辨证施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中经常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施治,如术后患者多气虚血亏;化疗患者多脾胃不和、肝肾亏虚;放疗患者多热毒津伤;靶向治疗患者多气阴两虚等。扶正培本是根本,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凉补气血、滋阴益气、健脾和胃、温补脾肾、生津润燥等扶正法,配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祛湿、以毒攻毒等治疗方法[1]。肿瘤治疗中由于病机多较为复杂,治疗往往采用多种治则配合或交替使用,所以只有熟练掌握疾病各种相关的病机和治法后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仅总结郝教授临床常用的扶正之法。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正邪之气互为消长,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为机体自身的一个正邪转化过程[2]。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多由于正气不足为其前提,在肿瘤的全部治疗过程中扶正培本治则贯穿始终,即使在病邪较盛之时,扶正之法依然与祛邪相互呼应,如何可以恰当的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正是中医辨证治疗恶性肿瘤中的精髓体现,而扶正之法使用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决定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预后转归。
扶正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特点,可以说扶正之法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它通过扶助正气、培植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及脏腑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功能。扶正之法贯穿整个肿瘤治疗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扶正之法可以防治癌前病变,降低癌变率:“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认识之一,肿瘤的预防在中医学中亦是如此,当前有大量临床试验和研究充分表明,对于一些癌症前期疾病和癌前病变,扶正类的中药可以使之转化为轻度甚至消失。例如:应用滋阴益肾的中药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具有显著疗效,对于食管癌前病变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使全身症状得到改善,明显降低了癌变率。再如采用补气养阴益胃的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胃黏膜的过度增殖和分裂得到抑制,肠腺化生减轻、消失,不典型增生减轻,明显降低癌变率。
扶正之法可以使中晚期癌症患者延长生存期,维护生存质量:对于中晚期的癌症患者,扶正之法具有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缓肿瘤生长及延长生存期等作用。例如采用益气养阴为主的中药制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血象,减缓肿瘤生长速度的功效,从而很好地起到了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又如采用以健脾理气为主的中药复方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同样可以起到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延缓肿瘤的生长速度和缓解患者症状的作用。由此可见扶正之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不是孤立存在的。
扶正之法与手术治疗结合可以促进术后的恢复:手术治疗是现代肿瘤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由于手术后往往会给患者造成机体损伤,从而造成脏腑、气血、机能的失调,会出现许多与手术有关的后遗症及并发症。郝迎旭教授常选用益气固表、养阴生津、健脾和胃、补血滋肾之扶正中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常用太子参、党参、当归、沙参、黄精、白术、茯苓、薏苡仁、赤芍、生地、丹参、鸡血藤、首乌、山药、甘草、金银花、皂刺、牡丹皮、连翘、苦参等[3],起到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患者体质、提高造血功能、促进术后的恢复速度等功效,为下一阶段患者的放化疗治疗及靶向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中西医综合治疗提高疗效的目的。
扶正之法配合放疗、化疗可以起到减毒、增效、增敏的作用:放化疗往往是手术后或者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这类方法治疗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彻底的消灭肿瘤或防治和延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但由于这类治疗方法往往采用“祛邪”为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质下降、血象降低、神经损害、体虚乏力、睡眠不佳等临床表现。这些不良反应不仅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明显,同时也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有些不良反应严重的患者往往无法坚持完成相关的放疗、化疗全部过程,从而严重的影响治疗效果。郝迎旭教授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过程中着重顾护脾胃、调养气血,常用健脾和胃、益气补血、滋补肝肾的药物如藿梗、苏梗、砂仁、鸡内金、焦神曲、炒麦芽、党参、白术、炒薏苡仁、山药、芡实、当归、黄精、生黄芪、红景天、太子参、人参叶、阿胶、鹿角霜、女贞子、枸杞子、生地、山萸肉,并佐以活血药物如丹参、鸡血藤、土鳖虫、川芎、桃仁等。针对放疗患者,重在治疗放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常用清热解毒、凉补气血、滋阴生津药物,如西洋参、麦冬、天冬、沙参、铁皮石斛、元参、生地、百合、白茅根、玉竹、金银花、女贞子、夏枯草、蒲公英、菊花、栀子、黄芩、金荞麦、鸡血藤、丹参等。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如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TH与TS的比值,对NK 细胞活性,T 淋巴细胞亚群,T 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均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化疗对消化系统的损伤,特别是改善食欲、减轻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最为显著,同时还可以改善便秘及腹泻;减轻化疗对骨髓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保护造血系统,明显提升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从而提升放疗、化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6]。扶正之法配合靶向治疗减毒,具有协同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靶向治疗是当今癌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有本质区别,化疗药物不明确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体内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也会受损或者被抑制杀死,效果明显,但不良反应也会更重。靶向治疗药物更像是一支箭,肿瘤细胞就像靶子,对其实施精准打击,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当前不断涌现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已经显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多数为非细胞毒性药物,临床中药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也越来越多,中药明显减轻了靶向药的不良反应,发挥了更好的协同治疗效果。当然靶向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例如: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效果良好,但患者服用后可出现腹泻;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治疗晚期肾细胞癌以及原发肝细胞癌,患者服用后也会出现明显的腹泻,郝主任用补气健脾,化湿和胃,涩肠止泻药物,如生黄芪、焦白术、炒山药、炒芡实、肉苁蓉、石榴皮、诃子、莲子肉、补骨脂、葛根、扁豆等,配合靶向治疗,较好的减轻了患者服用药物后胃肠道反应。再如: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患者,服用后出现全身皮肤溃疡,郝教授通过采用养阴益气、健脾化湿、解毒凉血药物,如生薏苡仁、茯苓、党参、炒白术、玄参、生地、麦冬、铁皮石斛等,配合靶向治疗,减轻临床症状,促进伤口愈合,消除不良反应,提高免疫能力。再如: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 阳性乳腺癌效果突出,经常有患者用药后恶心呕吐,郝教授通过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中药如党参、炒白术、丁香、柿蒂、旋覆花、陈皮、半夏、砂仁、炒麦芽、焦神曲、鸡内金等治疗后减少不良反应,增加患者食欲、食量,提升患者身体抗病能力,与靶向药物协同作用,发挥最佳疗效。根据郝教授临床治疗病例长期观察随访,中药配合靶向治疗效果以及延长生存期明显优于未配合中药治疗的患者。那么靶向治疗已逐步成为当今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疗效高,不良反应小,以中医药结合肺癌靶向治疗研究为突破口,深入肺癌靶向治疗证候变化特点,分析其病机,总结其用药特色和规律,形成中医药结合靶向治疗的辨证论治体系,不但为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开拓新领域,而且发展和创新中医“扶正治癌”的理论内涵。对肿瘤靶向治疗领域中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总结出防治放疗、化疗的扶正之法,主要包括补养气血、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生津润燥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起到很好地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减少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改善微循环、减低乏氧细胞含量。其中放疗配合中药治疗肿瘤原发灶消失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且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质量,不少患者由于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提高了远期疗效。
郝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显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以扶正培本治则为基础,以祛邪为辅助,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不同阶段分证论治,对术后、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不同时期的配合治疗,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明显减轻了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依存性、耐受性以及疗效,达到了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治疗,不仅仅是掌握单一的治法和治则,只有仔细观察和研究每一位患者具体病情并且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配合以现代医学的病理诊断、化验结果、影像资料方可以最终得出最适合该患者的正确治疗方案及处方。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只有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细心体会和总结才能有所收获,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向郝教授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