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军
摘 要:想要学好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对其建立起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所学内容比较复杂、难懂,对于学生而言属于较难的科目,學生大多比较讨厌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导致物理课教学效率较低。因此,物理老师需要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创新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互动,让他们真真正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营造兴趣课堂,从而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学习兴趣;方法
高中物理这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门学科比较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观察等,因此物理教学需要创新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方式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进而在今后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在高中物理这门课程上更为实用,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一方面,要想学好高中物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但是这门学科所学知识比较复杂、难懂,课程难度大,学生很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更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就能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学习物理知识的想法一旦被激发,对于学生来讲更是自我鼓励,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物理知识,在学习时也会特别投入,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另一方面,物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地去感受物理知识的神奇与伟大魔力,吸引着他们继续探索新的知识。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把物理实验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课本以内的理论知识,还要想办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技巧,这是新课标理念要求下老师需要做到的,在课程学习中老师需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及记忆。而在原有的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只有老师一个人动手操作,学生只是负责在一旁观看,这样的课程非常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办法全情投入,使得对知识的重点不明确,无法真正理解实验原理,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实验整个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有效复习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原理”时,由于操作步骤非常难,需要学生以团体的形式来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比较细小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采取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建议的方式来对实验的注意事项、操作步骤及实验原理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打造轻松活跃、效率高的物理学习课堂,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
2.开展探究教学
物理学科属于比较复杂难懂的课程,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点无法正确理解,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需要老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课方法,指引学生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物理课堂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极其重要,老师应该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动量定理”后,老师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根粉笔竖立在讲桌边缘的纸条上,让学生在不碰倒粉笔的情况下拿出小纸条,在学生成功做到之后,还可以问一些关于动量定理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及巩固,同时还能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其知识是比较复杂、抽象的,学生无法直观做出反应,难以理解,因此需要老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把知识点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方式表现出来。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失重”时,老师可以利用视频播放飞行员在航天宇宙中行走的画面,让学生真实观看失重现象;再比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老师可以制作与之有关的动画及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散射过程,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的神奇之处,这是在原来传统教学中老师无法做到的,学生更没办法通过老师直白的口头叙述想象出来。通过多媒体的展现,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活跃的物理课堂,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也起到重要作用。
三、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物理学科比较困难,学生很难建立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善于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新的模式下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令伟.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资讯,2016,14(32):128-129.
[2]袁慎淼.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25):236-237.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