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借助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究

2019-01-16 13:56潘丽丽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潘丽丽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古诗文。以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主要研究借助古诗文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与原则,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实践创新等核心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关键词:经典古诗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为了顺应新课改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许多场合强调其历史影响和意义,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个重要论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也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2.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深,如争相吃肯德基等洋快餐、看韩剧,喜爱外国明星等,而对传统文化却感到陌生和疏远,甚至怀疑和不认同,缺乏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中考的需要

近年来,在政治中考考试题中,以古诗文为材料的试题有所增加。中考语文更是少不了古诗文,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古诗文是必要的。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古诗文的原则

中国的经典古诗文浩如烟海,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借用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引入,生搬硬套,而应当遵循一定原则。

1.思想性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相结合,根据道德与法治课本的内容分析选取最适合的且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经典古诗文,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

2.适时性原则

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积极引入古诗文要适时。首先,在道德和法治课堂应用经典古诗文是一种双赢的举措,既面向中学生传播了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调动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便于学生记忆课程内容。其次,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引入传统文化,盲目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增加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负担,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当注意适时运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程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简要性原则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择取古诗文时,内容和形式都要做到简要,这是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决定的。首先是内容简要,由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知识积累不够深厚,教师在选取古诗文素材时,应该选取那些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诗文,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而对于那些艰深晦涩的古诗文就尽量不要选用。其次是形式简要,由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冗长内容的理解力较弱,因此教师最好不要选取篇幅太长的古诗文。

三、借用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古诗文,丰富课程资源

2016年版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要编写理念就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礼记》《道德经》《论语》等,其中的经典句子都在教材中有所體现;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等。教师可以对教材中所出现的经典古诗文进行释义、分类、整理及适当增补部分经典古诗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古诗文资源。这样做也符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规定。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巧妙运用古诗文,优化教学过程

(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课堂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出彩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够让学生迅速专注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的教学中,利用了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的“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作为导入。这首古诗一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不断诵读并一起探讨了这首古诗的内涵。我接着说道:“由于生命的短暂,我们必须珍惜它;因为生命的匆忙,我们必须想办法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生命的精彩呢?”从而自然流畅地引出了本课。

(2)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用古诗文讲解,化抽象为具体

道德与法治课的许多观点、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以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很难理解,而通过形象生动的经典古诗文更容易帮助学生精准、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原理,往往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可以提醒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和观点的记忆。

例如在讲“学会学习”时,教材中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与同伴合作分工,在相互帮助、切磋交流中增长见闻和能力;当谈到友谊与竞争的关系时,引入了“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可以存在竞争,友谊是否会受到伤害取决于我们对竞争的态度。

(3)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画龙点睛,升华课堂

一堂成功的课光有良好的课堂导入还不够,教学的结尾也非常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合适的古诗文结束教学,既可以升华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它又可以使学生在强烈的情境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在七年级下册《我们的情感世界》一课教学中,在结尾处师生一起诵读岳飞《满江红·写怀》。这首词表达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了立志报国的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出岳飞将军的浩然正气。本课教学重点是丰富的情感,在众多不同种类的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情感。因此在本课的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诵读这首岳飞将军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感受爱国的情感。

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尺度,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全面落实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我采用了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整理、收集古诗文,培养其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排练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己编排舞蹈和挑选服装,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会被动地接受,而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和意志不断有效地建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四、道德与法治课借用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1.利用经典古诗文,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

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雄心壮志、勤奋、正义、真理、做人、处世等。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思想宝库,通过学习和实践,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文天祥留给后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导学生学会心存善念,形成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意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

2.巧借经典古诗文,更好地完成“智育”功能

(1)巧借经典古诗文,有助于教学任务的达成

经典古诗文一般句子都具有工整、对仗的特点,注重押韵,学生喜爱朗读也乐意记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古诗文,有助于提醒、记忆、巩固课本知识和观点。

(2)巧借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课后作业中,所布置的“制作手抄报”“经典诵读”等活动的开展,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学习分享和协作,以发展收集、分析和使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挖掘经典古诗文,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美育”功能

打开部编版教材,在课本的许多地方都可见古诗文,在各种试题中经常出现古诗文作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优秀的经典诗歌和句子整齐、押韵、有节奏,它们更适合吟诵和表达情感。古诗文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体难以拥有的。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运用古诗文过程中,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分析、理解的过程领会古诗文的格律之美、构造之美、意境之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让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廷全.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渗透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2]郑丽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古代詩词运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3]杨秀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诗词佳作的作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20).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