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校情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模式

2019-01-16 09:14于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于戈

【摘 要】基于校情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既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要求,还要满足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深层次、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要探索调动校内资源、整合校外资源的有效模式。本文以“中国梦·航天情”研学旅行课程为例,从多维度分析研学资源、多途径开展研学评价和多角度呈现研学成果等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考察探究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論文编号】1671-7384(2019)012-078-04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依据

1.要符合国家与地方相关规定和要求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察探究”板块,研学旅行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凸显综合育人价值。在地方层面,如2019年6月,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通知》,强调严把研学旅行审批关,严查学校研学旅行的内容、课程、收费等,确保其沿正确方向规范进行,真正起到实践育人作用。

符合国家与地方相关规定和要求是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向深层次、广覆盖、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2.要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思路,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建构以“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上位理念的“海、实、智、真”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其中,“中国梦·航天情”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体现知行合一,强调学习体验与实践,追求生成与创新”的“实”课程模块,体现了以开放性、回归性、综合性、发展性为特征的课程建设方向。

3.要科学评估校外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受限于课程资源情况,需整合校内外资源以获得充分保障。全面调研评估既有研学资源是建设主题鲜明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前提。调研评估涉及研学基地的特色教育价值、环境位置、安全设施、组织规模、师资水平、活动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潜能,同时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师生共研共学才能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质量。

1.按“三段论”方式设计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综合校内外教育优势,按照行前课程、校外实践课程和行后课程的“三段论”方式进行设计,不同阶段侧重不同内容。例如,行前课程要突出安全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培养实践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反思评价要以行后课程为主。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的行前课程和行后课程将有助于研学旅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围绕研学主题梳理相关知识点

基于教师学科教学经验,以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维度为抓手,通过多途径调研,梳理研学点涉及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搭建研学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关联与迁移。教师通过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有助于清晰定位研学主题、理解课程框架和实施路径,为有效抓住教育契机做好准备。

“中国梦·航天情”海南文昌研学旅行课程体现了多学科视角下的“知识与技能”要点梳理,教师清晰定位学科角色,有助于开展“接力式”或“合作式”的研学指导(见表1)。

3.实现研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研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从“过程与方法”维度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凸显研学特征和优势的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方式。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互联网+学习等方式开展研学,是学生实现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4.研制高质量研学手册

研学手册是研学旅行课程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内外课程建设者均因自身条件限制遇到过研发困难的情况。校内教师普遍对研学目的地的食宿和交通情况不了解,对活动组织形式及效果评价缺乏经验。校外人员教育专业化水平不均衡,缺乏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造成育人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

研发高质量的研学手册需要校内外合力实施。科学编制研学手册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和明确的价值说明,应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容,要充满趣味性,经过实践研究不断完善。研学手册可作为导学案、资源库、成果集以及评价的依据,是研学课程深度和广度的延展。

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考察探究”部分,课程评价要从多方面、多视角、多方式和多依据来开展。例如,基于学科角度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着眼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开展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研学日志、研学手册、研学报告、互联网研学调研等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等。

1.“五维一体”的评价方式

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学校测评和机构助评维度,形成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结合校情和学情,参考研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完善并实施。“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可参考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依据和项目式学习评价标准。“家长参评”可参考家长的研学需求和效果预期。“学校测评”包括文明公约、校规班纪和学科知识类测评。“机构助评”可以通过研学基地的实践活动,体现行业标准评价和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评价等。

2.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多需数日,为促进学生获得持续性的研学效果,采用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开展形成性评价,满足总结性评价的需求。例如,“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通过线上评价日日反馈,在学生汇报时“家长参评”采用线下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数据之一。

3.强化“综合素质评价”意识

2017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社会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经历等。

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成果能够对学习体验进行全方位的反馈,应是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有的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形成独特的个性体验:“最令人難忘的4月20日19点41分,我们共同见证了‘天舟一号升空的壮丽场景,腾空之上的飞船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为祖国今日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与自豪,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今天得到升华。”

研学旅行课程需不断完善

1.尊重学生的意见,完善研学旅行方案

学校对学生进行研学意愿调研,在限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设计研学手册。基于上述情况,组织学生根据已有旅行经验,收集研学数据,完善现有线路及行程,补充不同学段的考察内容和研究小课题,规划更为丰富的成果展现形式和评价方案。这既提高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又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民主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这种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内容设计方式,满足了综合实践活动(考察探究)德育目标和实施建议。

2.分析评价数据,促进研学旅行课程改进

科学地分析“五维一体”评价数据,既能够全景呈现课程实施效果,又提供课程改进依据。例如,分析“中国梦·航天情”研学旅行课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家长参评”数据,综合反映课程效果优异。同伴互评中“可以采用不同策略开展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队员在完成己有任务的情况下可以协同互助”和“团队可以处理好班级关系”与学生自评互相结合。总结并提炼相关课程设计经验,形成指导性建议和方法有助于后续课程的高效实施。

3.将家长作为合作伙伴,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

研学旅行具有群体性和校外体验的特征,区别于校内学习,安全保障更是实施的基础。在学校主导作用下,得到以家委会为代表的校外力量的支持和协助,通过家校合作处理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前、后方关系,减轻学校主导压力,能够降低实施风险,保障研学旅行安全有效实施。家委会作为联系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纽带,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与学校和教师建立良好的互信基础,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引导,还可适当提供有效的研学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从艰难的起步期到探索期,从发展期到拓展期,这充分体现了基于校情和学情的自身变革与创新。它拓宽了学习边界,构建了情景的教育场;它从主题活动走向课程建设;它助力人才培养,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它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以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并取得丰厚硕果。这些大胆的探索实践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坚持与信心,并能最终实现育人铸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颖惠. 研学旅行学校指导手册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

[2]李臣之. 校本课程开发[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3]彭呈军. 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4]田琳. 让学习发生在路上[J]. 海淀教育,2019(1).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