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娟,朱永林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 214400;2.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 214433)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阴中专”)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大力推进校企紧密合作育人,培养企业一线班组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建了“基于‘四岗递进’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确立,特别是“四岗递进”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层管理人才,如总经理、厂长;第二层次是中层管理者,如车间主任、部门经理;第三层次是基层生产管理者,如班组长;第四层次就是面广量大的一线技术技能操作工人。而“班组”是现代企业组织中的基本细胞,是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班组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而号称“兵头将尾”的“班组长”,既是直接的生产者,也是一线生产的指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关键作用。
学校在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订单班”的基础上,针对学校五年制高职及中高职衔接办学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集中座谈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地方产业一线班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在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如图1所示),重点突出“道德品质+职业技能+班组管理”核心能力及素养培育。
图1 企业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是一个“广义微化”和“动态发展”的概念。所谓“广义微化”,指“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是学校宏观层面的培养目标,但涉及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如数控、机电、汽车等制造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是“现代班组长型”人才,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服务类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领班型、营销助理型”人才,而软件技术、视觉传达艺术等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则是“项目组长型”人才。而“动态发展”是指我们的毕业生刚开始可能是生产一线具有“班组长”潜质的技术工人,但不排除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成长为“班组长”,甚至一些优秀的“班组长”会逐步走到“车间主任”“厂长”和“总经理”,乃至自己创业做老板的多种可能性。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企业对一线班组员工的考核主要侧重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三个综合方面,而优秀员工的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优秀员工考核标准
而具有“班组长”潜质的优秀员工在表1基础上还要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质量监控、总结反馈”等班组管理能力。因此,针对企业对优秀员工及具有“班组长”潜质人才的要求,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进一步梳理、探讨和论证,构建了“现代班组长型”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模型: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为核心,分为“道德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综合维度,具体细化为“文明礼仪、职业技能、班组管理”等九个基本要点,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履职能力、素质模型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优秀的“道德品质”是立世之本,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谋生之术,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发展之基。
根据“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通过“认岗→仿岗→跟岗→顶岗”的“四岗递进”的育人途径来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于2013年构建了“三维互动、四岗递进”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并在后续五年中不断实践、完善和深化。
图3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四岗递进”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以五年制高职为例)。
第1至第2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以企业参观、认知和体验为主,了解和考察未来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激发学习动力。
第2至第7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模拟企业岗位、仿真生产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探究思考、分组实训、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的探究式学习和实践形式,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应用、技能练习、规律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认知、体验和概念,让学生掌握专业通用技能的同时,提升“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学会学习”等综合素养。
第7至第9学期,学校、企业双主体,以企业的培养要求为主,将整个培养过程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交替进行,企业中的生产实践与学校核心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紧密结合,重点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和班组生产必需的职业素养。
第10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半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独立承担企业生产工作,履行岗位所有职责,全面融入班组作业管理,促进学生向企业员工身份转换,为毕业后顺利上岗、就业做准备。
通过“四岗递进”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结合岗位工作能力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育高度融合,提高“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将“积极教育”理念(积极德育、积极教学)融入“三维互动、四岗递进”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的自主发展、自我完善和交叉培养。
“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现场,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也是“7S”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因此,结合“现代班组长型”人才“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将企业“7S”管理引入学校德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文化引领、标准导向、实践养成、考核评比”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事事“讲究”的好习惯,创造整洁的环境,提升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奠定从“技术工人”到“现代班组长”,甚至向“车间主任”和“部门经理”等更高层次发展的坚实基础。
4.1.1 文化引领
在校园、教室、实训车间、宿舍、餐厅等布置了企业“7S”管理的墙面文化,校园内处处都有“7S”管理表现突出的优秀师生格言,形成自我激励和互相教育的氛围。
4.1.2 标准导向
开设《现代班组管理》课程(自编校本教材《现代班组长实用教程》),让学生系统学习企业班组管理知识和方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训工场“7S”管理手册》《宿舍整理整洁考核指标》等标准和要求,学生人手一册,相互监督遵守。
4.1.3 实践养成
通过“养成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培养方式。学校对礼貌、仪表、打扫、舍务、用膳、晨练、早读、做操、实训、实习等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品德素养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地梳理,形成了活动科目与品德素养训练的对应性关系,每一项活动科目都有其特定的教育内涵。如“待人礼貌”,培养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文明交往的品德;“整洁内务”,培养整洁、勤勉、卫生的品质;“砺志晨练”,培养刻苦勤奋、意志坚定的品质;“7S”实训实习管理,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质量效率、安全节约等职业素养。
4.1.4 考核评比
通过“素质绩点管理系统”记录、分析和统计学生在日常德育、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并给出客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围绕这些活动开展系部、班级、学生之间的比赛、展示和评先创优,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针对以往校企合作育人的“跟岗、顶岗”过程中存在管理松散、监管缺失等“放羊”式情况,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构建了“二三四五”管理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入班组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态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三四五”管理模式是指“主体二元,企业三进,四级分层,五员共管”,“主体二元”指校企双主体管理,“企业三进”指企业设备、技术人员、管理文化进校园,“四级分层”指对“跟岗、顶岗”学生进行四级量化考评,“五员共管”指“班级管理员、校内指导员、企业技术员、企业管理员、校外辅导员”协同共管,其中“两员”来自企业,“两员”来自学校,“一员”是学校专门返聘对“跟岗、顶岗”进行追踪反馈的企事业单位退休的管理人员。
通过“二三四五”管理模式,企业作为育人主体全程参与了学生“跟岗、顶岗”环节的培养和管理,实现了学校安心、学生专心、家长放心、企业称心的多赢局面。
多年来,学校围绕“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各个专业不断修订、细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四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将“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综合维度的交叉培养、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十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毕业生10178个,第三方毕业生追踪(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数据分析得出: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就业水平和质量连创新高。而追踪毕业已经5年以上的三届学生(2010—2012届)已经有48%已经走上“现代班组长”及以上相关岗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