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馨怿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01)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批制造强国战略计划行动纲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新背景下,制造业与新技术不断结合形成新产业,谁能创新发展,就能把握住制造业乃至经济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新技术打印、通信网络升级、VR模拟信息技术等[1],都需要加快形成高端制造业竞争实力。 当前社会正由“传统型”转变为“知识型”,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社会正朝着多元、开放的趋势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制造的需求对我们如何教育人,特别是高职制造类如何培养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制造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还是放在技能培训上,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停留在车、钳、铣、刨、磨、焊等实操基础技能上,具体表现在学生基础能力与高技术产业结合不足,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尤其是信息素养意识的教育缺乏,有关教学方法亟须创新,诸如“VR”技术等新技术更新不快,信息素养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发展前景不相适应,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发展也还不够到位,而涉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上,就是要将扎实的高职基础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专业能力)、重点领域新技术(核心专业能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重点是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结合起来。学生掌握了信息素养能力,将在其专业能力增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习得能适应职业发展需求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最终实现个人提升。职业教育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输送渠,2005—2015年,职业院校为制造业输送了8000万技术人才[2],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高职制造类学生的能力提升,也必将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与飞跃。
信息素养是由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首先提出[3],它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必须掌握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强调了信息的获得和判断,评价与利用,也就是说信息素养的重点在于内容、传播和分析。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主体对事物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分析;在主体认知方面,能熟练并精准地获取资讯,研判事物的本源并进行具体的解释;在技能方面,能具备操作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工具与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系统的实操能力。
进一步说,掌握信息素养,包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日常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对信息意识和社会伦理道德等问题的研判,获取新鲜事物的主观意愿,能探究新信息,愿意总结、反思,能够将讯息再创造,能支配和有效利用信息,对信息进行分享,善与他人分享,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等。
针对制造类高职院校来说,信息素养培养则是指信息类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具体体现在“硬件+软件”上,硬件指的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教材、认知工具、学习场所和环境;软件指的是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进行融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
高职制造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在培养“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这种综合素质就包括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在日常的课堂内外教授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脚步。参照《悉尼协议》,即工程制造类职业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标准[4],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与信息素养相关)可以归结为理解、运用制造类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综合评价、判断分析的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制造类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课程体系上,以期能分为四大类,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制造类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内容
作为制造类高职院校,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主要教授课程可以囊括通识类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专业基础课程(焊接、机电、汽车维修、数控、城轨等),专业核心课程(CAD、精密加工、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技术等),信息素养类课程(计算机网络应用、动漫、电商、信息安全与管理、工程设计等)。然而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单单是核心素质类信息素养课程,它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体系,前面三种模块课程都需结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中国制造2025”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背景,而信息素养也成为身处其中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素质。以往,高职院校精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善用信息素养,学习多元知识,已成为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单纯的专业学科培养要加上素质能力培养,普及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制造类学生的信息素质,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职制造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观念意识方面。为适应江西经济“十三五”结构调整,近年来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制造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觉醒,但同信息时代对高职制造类学生的要求还存在距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制造类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不够了解;近半数学生意识到了知识社会的更新脚步,但加强信息素养学习的意识还不浓;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熟练使用网络检索信息;教师在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意识也还不浓。由此可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念还不凸显,拓展学生个人能力的课程亟待增多,信息资源大多从基础教材和平时生活中获取,缺乏计划性学习。
(2)教学水平与能力培养方面。根据调查,我们进一步发现,制造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三分之一是由中职学校考入,其中大多数来自贫困地区,学习基础偏弱。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力量基础薄弱,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还研究不够,探究学生信息素养的服务能力还不强,翻转课堂的使用还不够多,对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信息素养培养时常与实践脱钩,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滞后,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既要精通各类最新基础知识,又要能带领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习得能力。进一步,部分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没专业培训还不够,在重授课轻育人的错误观念影响下,教师只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忽略了信息素养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无法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3)专业建设方面。实现制造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主要靠完善专业建设标准,推进“互联网+”等课程资源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从信息素养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旧实行的是校本位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跟不上社会生产一线应用的最新专业知识需求;在专业体系建设上,不够重视“四大类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内容,不够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发展,实践教学不够突出,学生无法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大多数学校的专业建设在适应制造类行业设计标准的同时,却与实际脱轨,在综合评价时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保障专业质量,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4)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大多数制造类高职信息化校园建设与高职的发展背景不匹配,信息化网络大环境建设同其他本科院校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学校公共课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不足;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不健全;实训设备与企业最新设备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化教室更新缓慢,多媒体教学形同虚设。学校硬件配置低没能为学生营造通畅的信息化大环境、学生的课余时间也缺少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机会等种种原因导致课内课外学生信息素养获取的渠道不健全,无法有效获取信息,也就无法进行信息的内化分析,许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只有推进教学信息化不断发展,才能杜绝进入这种恶性循环。
(5)道德伦理方面。根据调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利用网络并非为了获得信息,而是单纯地聊QQ、微信、看电影、玩游戏甚至浏览一些境外非法网站,窥视他人隐私,窃取前人的学科研究成果等;仅有部分制造类学生知晓“网络违法”隶属违法行为,极少数明确意识到“信息侵权”“隐私传播”和“网络恶行”等也属于犯罪或不道德范畴;大部分制造类学生对网络规则没有清晰的认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以致网络诈骗、网贷、网恋等网络社交不安定因素在校园中时有出现。
根据“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的发展要求,提升高职制造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已然成为学校日常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对高职制造类院校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对学院、学生、教师乃至社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国家可持续发力,加大对高职制造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社会企业可加速与学校的紧密联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可科学的设置实操性强的专业,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教师可探索制造类学生专业课与信息素养教育整合相融的新思路。
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要求,必须打破固有的定式,大胆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着力培养制造类学生的辨析和创造能力。制造类高职学生如果缺少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能够接受新信息,随时都可能被社会淘汰。作为教育者,首先应适时更新教育思想,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不断接收新的信息,因材施教;其次需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的重点不在“教”,而在“教学相长”,创造各种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学习;进一步地,实践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活动的现实环境,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后信息素养的综合发展离不开人文教育,通过增加通识课程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才能用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不断自我良性发展,享受理性又充实的生活。
制造类高职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素养专题教育小组来完善信息素养培养机制。专题小组在学校范围内统一设置,统筹协调,使信息素养教育与各基础教学、课程建设相结合,促进信息素质教学人员与专业教师的深度合作;专题小组成员可由教务、团委、各系部网络信息专业教师和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构成,根据实际,制订出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并定期组织抽查教学成果。
更新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授课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依托一体化的教材,以实训为基础,信息技术教学为帮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前几年主要学习基础知识,最后一年提升“素养+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因时而变,将制造类课程内外的教学内容同信息素养教学目标挂钩,引入校外导师,引入最新技术“VR”等信息课程内容,如在制造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授最新知识,提出既定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进行探究学习;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自动化信息技术课程中,可将课堂带到现实生活,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信息的判断,提升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上可适当添加环境保护意识课程、职业道德操守培训等,利用课内外时间举办校内集体活动,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不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
信息素养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进行多层多式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加强教育力度,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利用信息素养专题讲座、宣传栏、班会等方式推荐相关知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利用新媒体信息工具的便利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根据每个阶段学生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方案设计,以制造类高职新生为例,入校时对其信息素养教育形成固式,此后按计划推进信息素养基础知识教育、专题讲座、举办信息素养技能竞赛等,提高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应用与掌握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校园无线网络,电子阅览室检索用机、智能教室以及多媒体报告厅等;最后是加深校企合作,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最先进的设备使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连贯性的教育,为保证教育效果贯彻到位,需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整合,做好信息化软硬件基础建设。首先应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加大有关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引进;通过构建校园网,搭建校内外教学产研平台,为每个教室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开发网络等信息精品课程;对学生信息进行网络管理并定期进行线上学习交流,让师生的信息素养在日常信息技术操作的潜移默化中共同进步。
逐步实行部门间信息共享、网络互通,完善校内信息咨询数据库,实现超星数据库、知网等信息获取渠道普及化,使学生拥有更加灵活、便利的网络信息获取渠道。着眼未来,制订规范长远的发展计划,根据各试点班级制造类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建立信息素养培养资源库,通过对学习效果台账的研究,定制出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信息教育模式。
加强制造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既符合社会大发展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人才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公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这无疑对承担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制造类高职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今已进入“中国制造2025”目标完成的攻坚期,制造类高职应带着紧迫感,加速专业调整、细化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培训同时也不忘建设实训基地,采取多放措施来应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巨大挑战,高职制造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更大程度的关注和完善,学生的人才培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