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芋坪
新时代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在社会思潮转变的过程中,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及个人能力发展突显不同的特点,提高辅导员个人能力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个人能力发展的实现方式尤为重要。
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定位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又是成长中的引路人。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以德树人的重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育人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有过人的本领,高尚的道德情操,敏锐的洞察力,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好学生人生导师。
高校辅导员应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思想意识,坚定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融入到管理学生的工作,培育具有爱国情操的四有青年。
高校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发展
“辅导员队伍从个体、团队、以及辅导员系统整体上实现专业化的进程。”[1]国家教育部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专业化发展。
第一,专业化知识技能。我国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在知识储备上具有专业化知识。辅导员入门专业背景除部分高校不限专业外,一些高校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或者跟学校开设学科相符的一些专业。辅导员上岗前都会有岗前培训,培训辅导员相关专业化知识,以备上岗工作时更好的服务和管理学生。
第二,专业化工作方法。俗话说:“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在学生工作管理中,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讲究一个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工作方法更具专业化。大部分高校实行专项事务分管制度,辅导员工作既分工又合作。辅导员各项事务由专人专管,如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紧急事故应急处理、学生第二课堂学分、校园宣传事务、学生请假考勤处分管理等。辅导员之间相互合作,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用心服务学生管理学生。
2019年第一期广西高校新入职辅导员培训班,根据第三组学员来自17所广西高校辅导员代表,做了相关辅导员工作小数据样本调查分析,所呈现的问题如下。
高校辅导员个人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工作强度变大,压力增大,不利于对个人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模普遍偏小,人员分配未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有些院校师生比例达1:600,学生数量不断地增多,而辅导员各项事务职责分工不明确,促使辅导员工作量强度增大,大事小事全权由辅导员一人处理,辅导员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学生琐碎事务,手机24小时待命,晚上休息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俨然成了中国式“保姆”,辅导员倍感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强度大,压力大,精神状态极度紧绷,抗压能力弱的一些辅导员承受不了这类高压工作而出现精神状况,或者直接转行。
辅导员职称普遍偏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大部分老师职称偏低,来自17所广西高校辅导员所在二级院校调查数据分析中显示,35岁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一线辅导员仅有1人,中级职称的辅导员很少。根据抽样调查的这17所高校辅导员的反馈分析,辅导员的职称偏低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晋辅导员多,经验不足。高校辅导员呈年轻化趋势,“根据全国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的辅导员占到了近90%,‘年轻化’已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大特点。”[2]每年各大高校一直在不停地招聘辅导员,新入职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职称暂未评定,总体来看辅导员的职称偏低。
其次,辅导员效能感低,转岗较频繁。一般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薪资待遇偏低。辅导员忙于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琐碎的学生工作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提升自己的学习中,没有精力在学术领域做出研究,学术成果偏少,自我成就感不高。一般具有职称的辅导员会调离原来的岗位,留在辅导员岗位上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年轻没有职称的老师。
最后,辅导员个人发展缺乏动力。辅导员自我能力提升不强,缺乏长远的计划目标,辅导员之间交流互动少,没有形成同事之间学术互动,互相讨论的学术环境。辅导员缺乏长效发展理念,在学术道路上缺乏动力,没有学术的支撑评职称相对辅导员来说难度变大,因此辅导员队伍职称普遍偏低。
辅导员职业发展潜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上,缺乏长效的培养机制,发展空间小,不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根据17所广西高校辅导员调查数据分析,辅导员职业发展潜力的瓶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化的培训少。在17所广西高校辅导员小数据样本调查中,以各校以一位入职三年的辅导员培训经历为代表,统计培训情况。这位辅导员三年所参加国家级培训为0次,广西区级培训为2次,校级培训为65次(含周末理论大讲堂),社会机构培训为3次。校级培训为基础,省级培训为提升,国家级培训暂时空缺。辅导员培训在校级不断地增多,但在专业化和系统化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如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就业指导培训、辅导员能力素养培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第二,辅导员职业成长学习平台低。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缺乏专家型辅导员人才,辅导员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平台少,起不到榜样示范作用。
第三,辅导员身兼双职或多职。在17所广西高校辅导员抽样调查中,11所高校辅导员成员身兼多职,占17所高校百分比64.7%。辅导员除了日常管理学生工作还要兼团委工作或者行政秘书工作,任课教师等,对于自身学习和科研时间动力不足。
辅导员社会定位的偏差
虽然很多院校是研究生学历,但辅导员岗位依旧不受学生和一些教师的重视,甚至辅导员岗位的成员对自己社会定位也会出现偏差。在学生眼中辅导员只是管理学生,不像专任教师那样值得敬重。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使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倦怠作用,对自身能力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校辅导员在个人职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基于辅导员在当今高校教育发展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解决辅导员面临的个人职业发展问题尤为重要。
加强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根据17所高校辅导员成员的调查中,针对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却成效不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辅导员职业缺乏专业化。现在高校辅导员的招聘对象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但对专业没有要求,各类专业背景加入辅导员队伍,对于思政理论水平、学生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很多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养,因此加强辅导员职业专业化迫在眉睫。
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加强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发展。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相关辅导员专业化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化职能体系。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提高职业认同感从保姆型向专家型转变,加强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如辅导员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输送辅导员到高等学府深造读博,进行辅导员专项计划培养。
制定相关辅导员职称评定标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解决辅导员队伍的政治地位、工作岗位、薪资待遇、评职晋级等问题,其中职称评定关系到每个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亟待解决。”[3]职称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意义重大。
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职业能力标准分初级、中级、高级。这些国家政策和文件为辅导员职称评定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辅导员职称评定。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相比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评定职称评审中可以建立单独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根据辅导员工作性质及带学生所获得的奖项,适当的科研成果予以评定。
完善辅导员能力提升长效机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也非短时间所能达成的,因此在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上,需形成长效机制。
国家在政策上可以制定相关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文件,使高校辅导员能有更多晋升或者相关职业能力培训的机会。辅导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获得有利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的长效职业技能培训。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国家倡导的周末思想政治理论大讲堂培训中,已形成一种长效培训机制,高校辅导员通过周末大讲堂政治理论课提升个人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能力。各大高校响应国家相关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文件,并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加强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辅导员形成自我个人能力提升学习的习惯。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辅导员可以自主养成学习的习惯,在培训中学会吸收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管理学生中。辅导员在培训中总结经验,将培训知识转化为实用性知识。
重视辅导员的地位。辅导员作为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学生工作的指导者及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受到国家和各高校及社会的重视。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充分肯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各大高校应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和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得到保障后,辅导员的工作也会开展得更加顺利,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也会增强。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极其重要。俗话说:“怎样的老师成就怎样的学生。”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注重个人能力发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