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2019-01-15 05:52高小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入院心肌梗死康复

高小华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内科常见的疾病,具有病情急、致死率高等特点,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增加心理负担,严重时威胁生命[1]。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显示[2],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其中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院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男121例,女79例,最小年龄 39岁,最大年龄 79岁,平均年龄(59.98±8.65)岁,其中下壁梗死、前间壁梗死、前侧壁梗死、广泛前壁梗死分别为49例、55例、48例、48例,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70例、64例、66例。对照组男130例,女70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60.03±9.04)岁,其中下壁梗死、前间壁梗死、前侧壁梗死、广泛前壁梗死分别为50例、53例、51例、46例,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72例、63例、6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接收患者后即开始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护理人员和主治医生丰富临床经验、高超技术水平,并使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发症以及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加深患者对康复护理知识的了解,提高护理配合度。②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发疾病一时难以接受,极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面对患者出现的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③肢体康复护理。为患者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注意被动活动四肢和被动翻身。采取半卧法的护理方法。先将平卧位患者抬高 15°、30°、45°后分别保持 2min、4min、30min,再恢复平卧位,重复 3~4 次/d。术后1d,鼓励患者早日起床半卧位活动四肢,在床上开始进食。术后4~7d,在床上进行康复训练,3次/d,0.5h/次,注意增加锻炼的量和时间。术后7~14d,开始下床锻炼,3次/d,5min/次。开始行走锻炼,递增锻炼距离和次数。术后14~28d,延长运动时间和强度,自主完成日常生活,如一日三餐、洗漱等。定时为患者进行心力衰竭、心衰因子、心理情况进行检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使用焦虑自评表[3](SAS)自评量表进行自评,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②患者NT-proBNP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NT-proBNP浓度测定使用FIA8000进行测定[4]。③对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检测和统计。并在入院后1d、14d、28d后记录并统计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SAS评分

患者入院1天后,两组S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4天后和28天后,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对比(±s)

分组观察组(n=2 0 0)对照组(n=2 0 0)t值P值入院1 d后4 2.4±7.3 4 3.1±8.5 0.3 5 6>0.0 5入院1 4 d后3 4.1±5.2 4 1.6±7.4 6.5 0 3<0.0 5入院2 8 d后2 6.4±5.8 3 9.4±9.8 9.4 6 9<0.0 5

2.2 NT-proBNP水平

患者入院1天后,两组NT-proBNP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4天后和28天后,观察组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NT-proBNP[pg/ml]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NT-proBNP[pg/ml]水平比较(±s)

分组观察组(n=2 0 0)对照组(n=2 0 0)t值P值入院1 d后1 0 9 2.5±1 7 3.2 1 0 8 0.4±2 0 4.7 0.3 6 2>0.0 5入院1 4 d后7 3 4.1±1 1 5.2 4 4 1.6±7 9.4 1 6.7 3 9<0.0 5入院2 8 d后5 2 6.2±9 4.8 2 3 9.2±5 6.6 2 0.0 6 4<0.0 5

2.3 并发症

入院1天后,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4天后和28天后,观察组心理衰竭、心率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s)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s)

分组观察组(n=2 0 0)对照组(n=2 0 0)t值P值入院1 d后6 9(3 4.5)7 3(3 6.5)0.0 9 2>0.0 5心力衰竭入院1 4 d后1 9(9.5)5 3(2 6.5)2.5 8 7<0.0 5入院2 8 d后3(1.5)3 5(1 7.5)3.2 7 5<0.0 5入院1 d后1 5 3(7 6.5)1 5 1(7 5.5)0.5 9 6>0.0 5心律失常入院1 4 d后9 5(4 7.5)1 4 1(7 0.5)2.4 8 4<0.0 5入院2 8 d后5 1(2 5.5)1 1 1(5 5.5)2.5 8 2<0.0 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通常会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5],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干预,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如恐惧、焦虑等。而且患者在入院抢救时,会对医院陌生的环境以及各种因救治出现的器械声而产生恐惧感,加重患者的病情,以致影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医护人员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对疾病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在本次的研究中,①通过调查患者的焦虑情况发现,经过康复护理2周和4周后的观察组,其SAS评分明显降低,且4周后的SAS评分显著低于2周后,这说明,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明显的减少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为患者讲解治疗此疾病成功的案例,以及主治医生丰富的治疗经验,均可增加其治疗疾病的决心和信心。观察组经过康复护理2周和4周后,其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面对突发的疾病一时难以适应,对患者来说也是沉重的打击,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的恢复,减少患者因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具有重大意义。②观察组心衰因子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4周后的水平显著低于2周后水平,说明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康复情况。③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观察组心律失常和心衰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康复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心律失常或心理衰竭的发生率,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SAS的情况,可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情况,减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所以,康复护理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入院心肌梗死康复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