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旭
(阳煤集团化工教育培训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职业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德育课程。中职教育不仅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职业的意识和规划,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正视社会问题,顺应社会发展,帮助学生积极面对未来规划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
在我国,中职和高职的教育,一般以就业为目的,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后,也会有对于以后就业的规划或者职业规划的意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清晰,对未来感到很迷茫。这就导致学生厌学或恐惧就业的心理,心理成长预期与现实发展不协调、不一致。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的面对未来,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文化素养,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接触到新学生时,要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状况和性格特点,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了解他的不足和优点。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把握好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让学生能主动地敞开心扉;在学生遇到情感困境时,引导学生主动倾诉,为后续的纾解和引导奠定基础。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习惯的养成期,也是人格的定型期,让学生能平稳渡过青春期,减少心理上的问题,能让学生建立更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促进健康的心理发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都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层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进行分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人生课堂[2]。
课堂无非分三种学生: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秀生。优秀生往往具有自我意识强、自主学习能力高、自律性强、能听从老师的教诲、勤奋学习、主动学习的特点;中等生就是听从老师的安排,适度学习。学困生的话,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意识不强烈,不能跟从教师的教导,放任自流。或者还有一种学困生是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强,接受能力弱。面对这样不同的学困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正学生的教育意识,创新教育手段,让这类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使其勤奋学习,有所收获。对于优秀生,一定要多以鼓励为主,创新学习,快乐自主地学习,为班级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在借鉴的基础上强化自身,起模范带头作用。让班级变成一个活跃的、积极向上的集体,从而从教育知识提升到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的对未来发展和规划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上课时间,要在方方面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把这种意识贯穿到生活和学习中。中职院校应该多举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小组,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在学习之余可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能力,树立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3]。还可以创办一些有关职业规划的讲座,邀请一些著名的职业规划专家和学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给处在迷茫期的中职学生讲解关于选职业方面的要点,让学生谈一谈对自身的认识,根据对所选专业的认识和职业诉求,加深学生对自身和将来职业的认知。还可以创建职业模拟活动,比如模拟应聘和工作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前适应招聘会、可能的工作场景等,提升自己的信心和资历,为以后的实战做准备。长此以往,学生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感受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让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也为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帮助学生加强自控能力,进行社会性的辅导和学习,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型人才。
综上所述,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帮助学生明确树立未来的方向目标,并在明确的职业标准之下为之努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师是关键,可以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一个引导者地身份帮助学生发展,为此帮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顺应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