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名芬
摘 要:开展包括党外政协委员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贯政策主张,也是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新时代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必须遵循党外人才成长规律,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彰显人民政协特色,通过加强统筹规划、政治引导、差异培训、实践锻炼和发挥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养主阵地作用等途径着力加强培养。
关键词:新时代;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5.020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5-0109-04
党外政协委员,顾名思义,即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的政协委员,他们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党外代表人士,是政协委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党外政协委员以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以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居多,个别地区还有港澳台代表人士。他们一般既是“党外代表人士”,也是“政协委员”,少数人还在政府、司法机关和群团组织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开展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贯政策主张,也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一、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的主要特点
(一)目标上的政治性
这是由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性质决定的。人民政协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在团结和民主的旗帜下,最大可能地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的党外代表人士凝聚起来。加强包括党外政协委员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仅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保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因此,党外政协委员的教育培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技术培训,带有鲜明的政治性。为此,加强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1]。
(二)工作上的复杂性
这是由工作面临的挑战考验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共识教育问题。随着党外代表人士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人民政协换届之后委员“新面孔”增加,在这个社会思潮、社会价值、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如何进一步夯实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凝聚起改革发展共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二是个性化培养问题。党外政协委员结构复杂,政治参与积极性较高,个性化、差异化培养呼声日渐高涨,怎样满足他们的这种个性化需求,也是一个大问题。三是教育培养与选拔任用结合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政治资源有限性与政治诉求强烈性的关系,更高效地通过“实职安排”“挂职锻炼”等途径发挥党外政协委员的作用,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三)时间上的紧迫性
在人民政协组织内部,党外政协委员多于中共党员政协委员。但是,与中共党员政协委员相比,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训受经费、渠道、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培养力度相对较弱,亟待加强。特别是体制外的党外政协委员,由于缺少组织依托,接受系统学习培训的机会更少。这些情况表明,在机会、时间等方面的安排上,需要加紧对党外政协委员的培训,提高他们政治上、思想上对人民政协的认识。
二、当前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机制亟需创新
目前教育培养的体制机制存在“缺位”情况,特别是阵地、渠道、资源等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主要由人民政协承担,而社会的培养如统战部门、组织部门、社会主义学院以及党外政协委员所在单位的教育培养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个别党外政协委员反映,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过少,而部分委员则提出存在由于重复培训而造成培训资源浪费现象及由于教育培养计划性不够而造成的随意性现象。
(二)内容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党外政协委员的培训方式主要以参加各种培训班、集中一段时间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多为政治理论和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知识,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教学方式灵活性不足。比如,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党外政协委员的培训多采用“灌输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方法在培训中用得较少,使得培訓者与参训学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在如何坚持自觉、自主、自为方针,激发学员的内生动力,让“学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成为培训常态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2]。同时,如何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在党外政协委员培训中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培训实效问题也值得探索。
(三)实践锻炼渠道不畅
从党外政协委员成长经历来看,多数人走的是一条“先专业、后从政”的路子,他们大都缺乏从政经验和管理工作经历,缺少处理复杂局面和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历练。尽管有人民政协这个大舞台,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党外政协委员日常的实践锻炼,为他们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仍然是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的一块“短板”。虽然有实职安排、挂职锻炼以及参观学习、调研考察、社会服务、建言献策等实践锻炼的途径渠道,但从现实来看,由于受重视程度、工作经费、时间节点、组织协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渠道和途径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外政协委员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新时代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的对策建议
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事关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协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实施,遵循党外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新时代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统筹规划,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民政协牵头协调、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密切配合、社会主义学院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工作体制机制。要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和实际情况出发,将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地方人才培养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统筹考虑,总体谋划、从长规划。
二是突出目标重点。要着眼于实现政治交接,广泛物色党外优秀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大培养力度,积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切实提高党外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党外人才队伍[3]。要统筹现有的资源,覆盖更广的人群,保证党外政协委员学习培训有机会、实践锻炼有渠道、政治成长有空间。同时,要建立党外后备人才信息库,建设党外政协委员“蓄水池”,实行动态管理做好长期规划。
三是实施科学调训。集中培训是促进党外政协委员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探索建立人民政协、统战部门、组织部门联合调训机制,统一部署,科学安排,既保证党外政协委员培训面的全覆盖,又要避免重复调训、多头调训。建立健全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训工作数据库,做到档案资料一人一档,并录入电脑。建立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行分析研判,不断改进优化培训工作。
(二)加强政治引导,做到同心同向
一是注重共识教育。政治共识教育是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第一位的任务和最核心的内容,无论是理论培训还是实践锻炼,都要注重在思想政治引导上下工夫,引导党外政协委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夯实党外政协委员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尤其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外政协委员深入学习和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方向、坚定立场、凝聚共识。
二是强化“同心”引领。凝心聚力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的重大任务。要把“同心”作为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的鲜明主题,在党外政协委员中广泛开展“同心”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做到思想上与党同心同德,目标上与党同心同向,行动上与党同心同行。要善于画好“同心圆”,引导党外政协委员在学思践悟中把“同心”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
三是坚持联谊交友。要把联谊交友贯穿于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约请的方式同党外政协委员“一对一”定期不定期谈心、交心,与党外政协委员经常保持微信、书信和电话等形式的联系,更直接地了解党外政协委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视情况邀请党外政协委员一同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座谈会、茶话会和参观、考察等形式,同党外政协委员加强沟通交往,及时听取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更好地促进党外政协委员健康成长。
(三)加强差异培训,注重分类施策
一是量身定做方案。要根据党外政协委员成长规律和履职需要,以及他们的职业特点、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等,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培养、科学实用”的原则,“量身定做”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方案。加强训前调研,了解学员个性化培训需求,针对党外政协委员界别多、人员分散的特点,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根本,探索差异化培训路径,有效帮助党外政协委员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
二是分级分类培训。建立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计划调训与自主参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大规模培训党外政协委员。突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既重视共性需求,又重视个性需求。充实培训内容,不断优化“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新时代教学布局,培养造就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委员队伍[4]。
三是贯彻“三自”方针。坚持自觉、自主、自为原则,注重激发党外政协委员学习的内生动力。根据组织培养要求和不同领域党外政协委员特点,配置不同的培训资源,既可组织调训集中学习,也可送学上门跟踪培训,还可提供“菜单”让其自主选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互动体验式活动,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使学员坐得住、听得进、用得上,实现培训效果“大提高”。
(四)加强实践锻炼,搭建平台载体
一是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外政协委员优势,高度重视并广泛组织党外政协委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通过开展诸如重温“五一”口号、光彩行动、“六下乡”等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挥作用、弥补“短板”的平台。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党委和政府出题、党外政协委员选题”调研活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党外政协委员展示才华、献计出力创造机会和条件。
二是加强挂职锻炼。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各级各类党外干部挂职锻炼基地建设,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党外政协委员“接地气”“汲养分”的平台、渠道和机会,充分发挥并放大这一品牌效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党外政协委员选派到乡镇、社区以及重点企业等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帮助党外政协委员锻炼成长。
三是促进育用结合。牢固树立“培养是为了使用,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培养为使用,使用促培养”的用人理念,按照“储备一批、培养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及时选拔党外政协委员到不同地区、不同岗位担任职务、发挥作用,促使其更快地成长进步。加大党外政协委员实职安排力度,拿出一些岗位甚至是重要岗位培养党外干部,强化落实使用安排的数量和比例,使之能起到安排一批人、影响带动一大片的作用。
(五)加强社院建设,发挥教育培养主阵地作用
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校特别是社会主义学院,开展政协委员(实际上不仅仅是党外政协委员)的集中培训,是人民政协多年来的实践,成效很好。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这是中共中央第一部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为做好新时代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方向引领和制度保障。要着眼于新时代党外政协委员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恪守“社院姓社”的根本原则,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学院的性质定位,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学院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议成立由人民政协、统战部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工商联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会主义学院院务咨询委员会,为包括党外政协委员在内的广大党外代表人士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支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提供平台路径,将“联合党校联合办”做深做实[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 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 人民日报. 2015-05-21(01).
[2]潘跃.统战人才的大課堂——走进社会主义学院[N].人民日报,2012-10-12(11).
[3]贾庆林会见贯彻落实党外代表人士 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经验交流会代表[N]. 经济日报, 2011-11-24(01).
[4]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N]. 人民日报,2018-12-26(01).
责任编辑:任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