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何谓“养作文”教学模式?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作文”教学模式,立足点即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生写出包含真情实感的作文初稿后,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互评、再修改,直到学生修改出代表自己当时最高写作水平的作文,并把它当作“千军万马”一样“养”起来,之后再反复阅读、揣摩和推敲,并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回头再修改作文,不断向其注入新的思想、素材和活力,使其更加完美,“兵强马壮”,并且长期坚持,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养作文;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7-0008-02
引 言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比较了解,并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一个问题: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较大提高,单凭作文教学本身是不行的。
一、对几种影响较大的作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反思
1.基于能力训练的作文教学改革
这一流派以文体中心为依据,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安排作文教学,并把每种文体分成若干能力要素,如刻画人物的外貌,写出事件的波澜,注重细节描写等。代表人物是钱梦龙,其基本程序为“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能力训练”的作文教学容易上手,提升成绩也较为显著,但它对生命情感的真实表达重视不够,容易使学生丧失写作兴趣。
2.以思维拓展为主的作文教学改革
这一流派强调写作主体的作用,认为写作是个体的思维活动,把写作能力归结为思维能力,按照“观察积累(记忆)、想象、联想、分析和综合”等思维元素进行训练。代表人物是刘朏朏、常青、高原、章熊。“思维写作”重视思维拓展的作文教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写作本质,但它将整个思维过程肢解开来,训练任务十分抽象且不好把握,因此一直以来颇有争议。
3.从写作过程切入的作文教学改革
一篇文章的诞生是从审题立意开始的,继而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运用(提笔成文)、品读修改、交流发表。代表人物是周蕰玉、于漪。“过程训练法”有严密的体系和序列,便于操作和实施,但它容易忽视写作主体的心理过程,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量雷同。
4.基于兴趣激发的作文教学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且持久的写作兴趣,想写不出好作文都难。中央教科所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一项“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兴趣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由于指导学生作文缺少系统性,因此要配合其他方法综合使用。三十年来,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多,但大多关注写作主体和写作过程,而较少关注写作本质,讲训练和技巧的多,讲生成和心智才情的少;模仿者多,创新者少;追逐功利、趋附应试者多,静心思考、回归本真者少。这些现象值得广大研究者深思。
二、“养作文”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1.不仅重视对作文写前的教,更重视对作文写后的长期指导
平时教师在学生写前不厌其烦地教授写作章法、技巧,列举素材,提供优美词句、优秀范文,以期学生能写出好文章。它固然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会听,并不代表会写。要想克服作文教学中费时多、成效低的弊端,教师还得让学生下笔“躬行”。
2.纠正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懒惰习惯
很多学生平时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积累写作素材,完全依赖教师这根“拐杖”,一切等着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写作文时,不愿主动思考,不去寻找素材,缺乏认真的态度,只求完成,不论质量。“养作文”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写后发挥主动性,对作文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克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纠正学生的懒惰习惯。
3.使作文百花齐放,体现学生的个性与灵气
写前教师包办太多,写时学生不主动思考,写后又没有把作文“养”起来,反复推敲修改,融入自己的特点,而是束之高阁,甚至随意丢弃,导致个性、爱好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在选材和构思甚至语言上都千篇一律,缺少应有的儿童情趣和活力,这和作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
综上所述,“养作文”教学模式优点明显。教师不妨尝试把以“写前指导”为重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转为以“长期指导”为核心的“养作文”教学模式。
三、“养作文”教学模式的特点
1.作文训练计划整体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次作文训练,教师都要设立一个作文教学目标,一学期要有一学期的作文教学目标,一年要有一年的作文教学目标,以便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许多教师的写作教学随意性很大,并未严格按照教材编排体系从初一到初三、高一至高三循序渐进地训练,导致作文训练计划缺乏整体性。
2.作文教学方法活动化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反复强调,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缩到最低限度,通过限制教师活动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练”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练”的机会。作文教学方法应活动化,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合唱比赛、去敬老院和社区等地方劳动),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养成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1]。
3.作文讲评形式多样化
于漪说:“纵观写作教学的全过程,习作讲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习作成果综合分析的串联与评价。”作文讲评应针对学生生活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以让学生动手多次修改作文,让他们学会修改作文。
4.学生写作兴趣最大化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作文训练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如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或者学生互评时得分高的作文投影在教室电子屏幕上,让一些学生分段朗读,在全体学生对范文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之后,再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评价作文,在思想碰撞交流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的悟性和能力。
5.“养作文”的长期性
作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来说,学生写完初稿之后,可以多次自行修改,然后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间进行三评,找出文中的三个亮点,并打上分数,写上五十字以上的评语,然后从中挑选出学生认可的或者有争议的作文,让全体学生一起朗读并评价,找出作文的优缺点。之后,把大家一致认可的范文打印出来,贴到教室的公开栏上,供学生课间揣摩、学习、借鉴,并根据师生评语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反复修改,修改好后,养起来,不断充实、完善作文,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结 语
从养作文的过程来看,它具有长期性,学生要学会把经过自己反复修改的作文珍藏起来、养起来。假如一周养一篇,一年就是五十篇左右,初高中六年下来就是三百篇,这样就可以编成一本比较充实的作文选了。在六年的养作文期间,如果学生精心思考,踏实努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将获得极大提升,从而实现甚至超越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田俊.作文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严崔(1980.1—),男,湖北鄂州人,研究生在读,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