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静怡 潘 淼 江 丰 李玲玲 陆烨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193)
自从1957年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以来,现已迎来了中医药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60周年。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原创性特色专业,在来华留学热门专业排名中仅次于汉语言位居第二位,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专业,其凭借独特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在我国中医药发展乃至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60年来,国内外中医药国际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攀升,且日益呈现出标准化和规范化之势。这不仅得益于国内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以及文化传播的不懈努力,同时,海外民间、行业以及华人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地寻求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领域以及产业合作,有效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关注,提升了世界各国民众的认同感和主动接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参与度。随着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等传统医学理念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显示出的独特疗效,以及各国民众生活方式、健康观念、诊疗观念的转变,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在着手推进以中医和针灸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的规范化和立法化进程,海外本土化的中医药教育虽仍有诸多现实的局限性,但也逐渐完善、成熟,并日益成为当地中医学习的首选。面对特定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进程的推动下,审时度势,以服务世界各国民众的医疗健康事业为目标,构建“大国际教育”理念。
通过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增长速率已经趋于放缓,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生源国别日益多元化发展。综合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中医药国际教育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
1.整体规模与学历教育层次
从整体发展来看,近年来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在来华教育的总体规模中占比一直维持在5%左右。但随着国家重要政策、战略的提出,以及外交关系的变化,在部分历史节点规模数据达到峰值。如在2003年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承诺,2004至2006年期间为非洲培养各类人才1万名,培训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和各类技术人员,培训内容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医疗卫生、网络通信、农业技术、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2011年《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的发布,中医作为我国最具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国家鼓励在境外建立一批高水平中医医疗机构,以扩大境外中医药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规模,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外推广工作,海外中医药的发展带动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流动。
图1 2007-2016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招生数
从图1还可以看出,来华中医药教育的增长速率趋于放缓,在学历教育层次方面,已经形成了以本科生为主的较为科学的菱形结构,硕士教育规模缓增,博士教育规模较为稳定。这一分布格局与国际学生多为非中医药学类教育背景有关,他们期望来华接受系统的中医药教育,60年来本科国际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储备了丰富的潜在生源。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再次明确提出了“扩大传统医药领域合作”的诉求;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等促进性政策的持续颁布,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都将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
2.生源国分布
由于地缘、社会、文化及历史的渊源,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生源一直占据着中医药国际教育的主体,但随着中医药国际教育海外合作形式的逐步扩展、各国对本国传统医药的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亚洲地区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相对饱和,市场份额正在缩减(见表1)。
表1 2007、2011、2016年学历生源国按洲别分布比例
在图2数据中,我们将亚洲生源数据排除在外,以能够明显地显示出近10年来其他各洲生源分布的变化特点。除亚洲国家和地区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在服务世界健康事业中显示出的独特疗效和价格优势,使更大范围的世界民众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知和需求,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生源规模逐步攀升。基于全球化、国家外交政策等深刻的影响,以及中医药国际影响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欧洲与非洲国家的生源正在稳步增长,南美和北美国家生源数据变化起伏较大,存在更大的拓展空间,大洋洲生源比例相对稳定。生源国别的多元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全球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政府、教育机构等在汉语言文化传播与汉语国际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更多的国际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医药学专业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在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初始阶段,由于各院校国际教育能力和水平有限,加之中医药专业本身对汉语言的要求较高,且来自日本、韩国的生源较为集中,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中文授课配备翻译的形式,而现阶段,国际学生来华时的汉语水平已经明显提高,可以直接使用汉语学习专业课程,同时,国内高等院校也已具备提供全英文授课的条件。
图2 2007-2016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生源洲别分布
3.其他相关教育数据
国内中医药教育起步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全国已有近30所高等院校具备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国际化发展逐步深入。据悉,在海外开办中医学教育的国家已经超过40个,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成为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国际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从最初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已经发展为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医骨伤以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全面覆盖。具体而言,国际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习层次在不断提高,如研究生教育、高级进修以及特色项目进修的需求逐步扩大;其他专业学习规模的扩大与本国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同度和立法政策密切相关,纵观全球,国际上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及政策保障正从认可中医医疗合法性的初级阶段,逐步向管理、注册、确认医师地位的正式立法方向迈进。
1.中医药国际教育将在稳步拓展生源规模的基础上,着力优化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建设,丰富国际教育培训的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发展
作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中医药国际教育肩负着为全世界培养、输送中医药人才、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技术的使命,并由此平台延伸出临床、科研、教学等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因此,鉴于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开拓教育市场,理应围绕国家战略作出整体性部署,有意识、有侧重、有计划地逐步开展,及时分析境外的中医药发展境况与趋势,总结反馈阶段性成果。
相较于海外本土的中医药教育,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应充分发挥临床实践教学中病种体系完整、医疗环境资源丰富、中医医疗环境完备、教育体系规范、教育培训项目特色凸显、中医药文化土壤丰沃等优势,在规范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对生源地学习就业需求、生源国执业要求、毕业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考量,才能继续保持来华国际教育的优越性与吸引力。努力拓展国际教育的受众群体,提供一个囊括院校教育(包含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中医药职业(项目)培训在内的多元化、灵活性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为海外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培育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文化素养的教学人才,提升中医药教育质量,构建国际教育人才库,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内涵式、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中医药国际教育质量,注重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
中医药国际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教育规律、跨文化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得到政府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非营利性行业组织的共同推动,同时中医药专业国际标准和专业的国际认证工作也进行了有效尝试,大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专业认可、文化传播、知识的交流与传承。注重系统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将国际教育培训体系与执业能力体系对接,并注重标准间的关联性和可渗透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标准体系,实践终身教育理念。
由于部分生源国的教育系统与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学历互认上还存在障碍,导致国际学生回国后以中医药从业者身份就业的困难暂时还无法克服,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对国际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多元化设计和考量。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常规诊疗手段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兴趣,丰富以保健、养生、康复、美容、营养、理疗等生源国不认定为医疗手段而归属于保健或辅助性手段的中医药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以便国际学生在归国后的职业发展中,可以先以这些手段及其疗效扩大中医药影响力,逐步推动中医药丰富诊疗手段的全面应用与传播。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国际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特殊作用,适应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及医教协同等的要求,中医药国际教育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国际标准,改革课程结构衔接,旨在使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交融;适当增加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具有专业特色的养生、治未病等学习内容,提升国际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药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客观分析境外中医诊疗市场和常见病种的现状,培养适应国际学生需求的临床诊疗技能,切实提升国际教育质量;在加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国际学生在中医药领域教学、科研等能力的培养。
3.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产品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不断增强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竞争力与服务能力
依托国家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殊引领作用,将中医药教育协同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健康产业、中医药文化传播等领域整体规划,推进一体化联动发展,促进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和共同治理。推进与海外教育、医疗、文化机构以及医药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系列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提升认知度,服务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的健康、教育与文化领域。长效、稳定的政策与制度保障,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医药发展,坚持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市场,为国际民众提供中医预防和诊治服务。
在专业服务的同时,使中国文化、中医药思维走入民间,走入生活,主动参与多元文化互动,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全球化作为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逻辑,同时也塑造了中医药国际教育功能的不断拓展,价值的不断丰富。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提出,正是我国对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回应,中医药作为其中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可,也为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放眼全球,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自信与自觉为中医药事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多元化、可持续、关注个体终身教育与职业发展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建设将为应对全球性健康问题助力。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也助推着知识和教育逐步成为全球共同利益,这与我国所倡导的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国际服务功能相契合,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丝路精神相一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宗旨相融合,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