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宏洋,肖怀琴,成映昀,戴小波
(1.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广东珠海 519070;2.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珠海 519085)
肺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感染性疾病中占很大比例,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非典型病原体等为其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目前临床上诊断肺部感染的主要依据有疾病诱因、症状、体征、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病原微生物培养、肺部影像学改变等,因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及时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或特异性。本研究通过检测IL-33、PCT在各种肺炎患者中的变化,探讨IL-33、PCT在肺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的病毒性肺炎患者、支原体肺炎患者、细菌性肺炎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液标本,共计132例,分为病毒组、支原体组、细菌组与对照组,其中病毒组分巨细胞病毒组25例、腺病毒组2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组25例,支原体组20例,细菌组22例,对照组20例。巨细胞病毒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8±1.9)岁,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腺病毒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9±1.8)岁,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3±2.1)岁,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支原体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4±1.4)岁,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细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1.5±1.7)岁,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5±2.2)岁,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1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检测方法 病毒性肺炎组及细菌性肺炎组患者符合肺炎诊断标准,肺部听诊均可闻及中小湿啰音、哮鸣音等;肺部X线片有点片状阴影。并根据CURB-65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病毒性肺炎组:70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于正常,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外周血特异性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支原体肺炎组:20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高,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有效,外周血特异性病毒抗体呈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呈阳性。细菌性肺炎组:22例,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增高,细菌培养呈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外周血特异性病毒抗体呈阴性。对照组:20例,上述检测指标均为阴性。
病毒学特异性IgM抗体标本采集: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呼吸道病毒IgM抗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巨细胞病毒(CMV),所有试剂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支原体标本采集:采集患者入院时的静脉血标本,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IL-33、PCT标本采集:采集静脉血标本,用于检测IL-33、PCT及其他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肾功能等),IL-33、PCT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检测试剂盒由Bio-swamp公司提供,均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及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清PCT水平 细菌组血清PCT水平分别高于支原体组(t=19.21,P<0.05)、巨细胞病毒组(t=10.55、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组(t=21.07,P<0.05)、腺病毒组(t=18.79,P<0.05)及对照组(t=19.14,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巨细胞病毒组血清PCT水平低于细菌组(t=10.55,P<0.05),但高于支原体组(t=10.98,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组(t=11.54,P=0.000<0.05)、腺病毒组(t=10.50,P<0.05)及对照组(t=10.87,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支原体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组、腺病毒组血清PCT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支原体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组、腺病毒组血清PCT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血清IL-33水平 细菌组血清IL-33水平高于支原体组(t=18.03,P<0.05)、巨细胞病毒组(t=3.90,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组(t=6.69,P<0.05)、腺病毒组(t=6.77,P<0.05)及对照组(t=17.56,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巨细胞病毒组血清IL-33水平低于细菌组(t=3.90,P<0.05),但分别高于支原体组(t=6.96、P<0.05)及对照组(t=10.87,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呼吸道合胞病毒组IL-33水平分别高于支原体组(t=7.09,P<0.05)及对照组(t=7.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腺病毒组IL-33水平分别高于支原体组(t=5.64,P<0.05)及对照组(t=5.6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巨细胞病毒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组、腺病毒组之间血清IL-33组无统计学差异;支原体组血清IL-33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1 各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较(Mean±SD)
表2 各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比较(Mean±SD)
最近研究[1]表明,组织细胞在受到损伤后释放的一类内源性活性分子可以通过与模式识别受体(PRRs)相互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方向,这些内源性细胞因子被称为损伤相关细胞因子(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损伤相关细胞因子能影响Th细胞分化方向,是免疫细胞细胞毒效应连级放大及细胞因子瀑布效应的主要启动因子。白细胞介素-33(IL-33)是DAMPs相关细胞因子途径的主要组成成分,DAMPs/IL-33途径与CTL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攻击性密切相关[2],当感染细胞被杀死后,组织细胞释放的IL-33能快速诱导CTL细胞进行全力攻击,是CTL细胞等免疫细胞生物学活性连级放大的主要内源性活性因子;Sesti-Costa等[3]发现,IL-33可促进CD8+T细胞和NK细胞的脱颗粒作用以及IFN-γ、TNF的分泌,从而介导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作用,而释放的IFN-γ可诱导IL-33的表达[4,5]。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是一种能准确反映细菌感染的特殊生物标记物[6]。
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机体后会激活免疫系统做出一系列免疫应答,释放多种促炎症因子,促炎症因子参与和放大炎症作用,从而引起肺部损伤而发生病变。支原体肺炎为非典型肺炎中的一种,是由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呈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肺泡有炎症渗出。病毒性肺炎主要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性炎症,病毒侵入呼吸道后,引起宿主细胞凋亡、坏死,导致呼吸道及肺组织的直接损伤;另一方面,活化的CTL效应细胞可以杀伤被病毒感染的呼吸道上皮细胞,INF-γ等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形成瀑布效应,导致严重的病理损伤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病毒性肺炎病情恶化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中,细菌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这与相关研究报道相一致[7,8]。本研究中,巨细胞病毒组血清PCT水平也呈轻度增高,与支原体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组、腺病毒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发病机制有关,巨细胞病毒感染一般容易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伴有多器官功能紊乱,因此常伴随有PCT水平的轻度增高。在IL-33方面,细菌组IL-3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这和细菌性肺炎起病急、进展快以及细菌性肺炎肺组织损伤重有关;病毒组IL-33水平高于支原体组及对照组,低于细菌组,支原体组IL-33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在细菌或病毒感染后,由于肺组织细胞的损伤,大量释放IL-33,并通过损伤相关细胞因子途径,与模式识别受体(PRRs)相互作用,调节机体免疫细胞的分化方向,而支原体肺炎一般为间质性肺炎,炎性渗出及组织损伤不明显,因而IL-33水平无明显增高。
上述结果表明:在IL-33联合PCT检测时可以发现,细菌组PCT、IL-33水平都明显增高,巨细胞病毒组PCT水平轻度增高,但IL-33水平增高明显,其他病毒组性肺炎仅有IL-33水平明显增高,PCT水平不增高,支原体肺炎PCT及IL-33水平都无明显改变,因此IL-33在联合PCT检测时,在鉴别各种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