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焱
德育是人类教育史上较早产生的教育现象,自古以来被公认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学德育教育的直接任务,就在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显而易见,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从总体看,当下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学校依然是全社会系统中德育做得最好的部门。但为何班主任管理班级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过于早熟对于老师常用的处理方式了如指掌,表现出软硬不吃,或敷衍,或应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社会、传媒社会对青少年的价值影响已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在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的4年里,从理论上的中学德育教育任务到操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让我对当下初中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有一些思考。
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最主要基地,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班级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认清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以建立优良班集体、以促进班级全体成员发展为目标,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班级的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教育。我国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级大小事务均由班主任进行决策。班规制定、常规管理、学生评价等都是班主任的职责。致使班级出现班主任事事抓、时时管的现象。班主任如管家般事无巨细,却没有工作时限,一如“全面管理者”。这样班主任就无法对每一个学生做到足够多的了解,有时处理问题一锅端,很难全面地评价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失了想要表达自己意见的愿望,学生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一部分后进生无形中受到冷落。
班主任为了让班级事务顺利的完成不出纰漏,总是喜欢把工作交给已经做得轻车熟路的学生,长此以往,另一部分本身有能力但被忽视的学生也就不再愿意表现得自己想为班级做事那么积极。班级笼罩在班主任强大的权威之下,也让学生学会在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面前表现不一致,学生知道班级里面只有班主任说了算,而任课老师也就渐渐变成了真正的“教书匠”与同为教师的班主任相距甚远,形成了班级中“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局面”。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面前成了一句空话。
自主管理指的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规范自己言行、调控与完善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目前的班级管理中,教师没有真正放手的原因是学生不会自主管理。有学者在关于中学生班级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初中年级参与制定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17.15%,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的学生是18.26%。这说明在中学班级管理中,只有20%左右的学生参与了班级目标的制定,80%左右的学生不能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说明学生在班级中还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多数学生仍旧属于受控现象,缺少自主性。班级若不能形成良好的学生自主管理的风气,课堂上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影响教师正常教学。
我们总希望学生能在良好班级风气的带动下主动想要为班级做贡献,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奋进,但是良好的班级风气怎么形成,班级管理要怎样才能为班级德育保驾护航。
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建立何种关系,形成何种交流方式,对整个班级的情感氛围和班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传统教育观只将师生关系看做教育教学的‘副产品’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工具。”
师生关系中最大的对立无非是在学习问题上,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这中间势必就出现了教师想要学生学习,而学生不想,不愿意学的情况。当学生不再认可教师对他的教育,不再认同老师的价值观时,学生从心里已经不再相信他面前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想要再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就很难了。相反,当学生充分信任老师,甚至崇拜老师,相信老师对其教育应该就水到渠成了。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正是让学生的行为出自他们内心的自我要求,让学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并奉行不悖,而且这个行为准则是遵循普遍道德原则的,是建立在一定道德水准基础上的,为协调自我、他人、社会利益而建立的。
管理本来就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一种实践活动,班级管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学校德育的保障,是为社会培养良好品行的人,它之所以难是因为它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高但又无法完全正确把握自己的青少年。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良好习惯的培养正是班主任把学生行为管理工作引向最高的必经阶段,这正是为了最终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初中生涯是一个人人生的特殊阶段,一方面青春期的他们不论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要经历变化。据调查显示,初中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跟成年人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们无法将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有效地选择组合,所以在一些价值、道德的辨别上还需要有人提供帮助。换句话说,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有人引导和监督,作为班主任,引导、倾听、辨识,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他(她)自己,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害怕受到老师的惩罚或者为了取悦老师违背内心意愿的去做遵守班级管理的事。
班级里每个学生在成绩与行为习惯上都有所不同,但在相同标准下,老师有时会不自觉地去评判他们之间的好与差,无形中给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长期受到表扬的学生与长期受到批评的学生相信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老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的将来预期,那么在同一个标准之下,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学生,相信才是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
初一开学时,作为班主任,我很敏锐地发现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没有兴趣甚至半学期过后有些厌学,和家长交流之后发现原来小学4年级该生就不想学习,我并没有立刻找他到办公室来做思想工作,告诉他学习有多重要,找个好工作有多重要,现在不好好学习会怎么样。而是观察了他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面,我发现了他和同班同学相处时的大度,发现他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拼搏的精神,发现他对篮球的兴趣,发现交代给他的班级清洁任务他可以做得非常好。期末临近,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做了约定,希望他在最后复习阶段认真对待,让他相信我,我可以帮助他,让他取得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别的都没有说。当然在复习阶段我对他也十分关注,期末结束的考试成绩让我们彼此都笑了。
之后他跟我说,他从心里佩服我,相信我,即使学习其他科目有困难,他也一定把我这科学好,其实我的目的远不止如此,我希望他在找到自信后,其他的也能学好,但我没有急功求成,只是默默点头。我明白得寸进尺的下场就是适得其反,循序渐进,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他,评价他,对他来说才是真的好。我们师生之间的信任让他在我的引导之下不会偏离价值、道德标准。
德育是棵树,别本末倒置。我们也要在学校德育目标下提出符合自己学生情况的班级德育目标,重在符合学生实际,切忌过高过大过虚。我们经常能在校园和班级的墙面上看到张贴的至理名言,名人轶事,但有多少学生真正驻足下来看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受到了这些的影响,班级管理最容易犯的问题就是混淆了学校德育和班级德育的本质区别。班级管理要求落实到每一细节处,品德、行为、学习、成长,每一个方面都不能放过,对于品德要做真人,辨是非,守信义;行为要懂礼仪,敬师长,重友谊;学习要乐动脑,勤发奋,能自主等。让学生走进班级里面就知道自己要秉承这样的规定去要求自己,发自内心的按规定去做。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德育目标要求班级管理从大处着眼,先让学生成人,再成才,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欣赏他人,从培养学生好习惯着手,收获好人生。作为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做到,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