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问题

2019-01-14 15:14姚金霞
考试周刊 2019年84期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家长

姚金霞

一、 农村孩子家庭德育教育现状以及问题的分析

(一) 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思想意识形成的不良影响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增加,但同时也给我们的农村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安全教育以及品行培养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问题出现了缺失。父母外出打工,满足了孩子的经济需求,但却不能对孩子的教育亲力亲为,孩子常年见不到父母,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思想熏陶,无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全而有力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量的农村学龄儿童却无法享受到来自父母的健全有力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大量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德育教育,缺乏和父母之间的亲子交流与情感支持,长此以往会形成自卑、孤僻、不合群、暴躁、易怒等不健康的性格特点,难以形成积极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家庭施教者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生育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农村多孩家庭急剧减少,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的意识逐渐淡薄,孩子之间协作互助的意识也变得淡漠。父母因为疼爱孩子,不愿让孩子不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活上再经历和感受他们曾经的“苦”,因此在经济方面过度纵容孩子,在生活方面过度关爱孩子,在品行修养方面迁就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爱在无形之中就演变成了溺爱,影响了青少年品德的健康成长。农村家长进城后见识了城市孩子的生活,有些家长甚至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和城里孩子作比较的想法,更觉得农村孩子“苦”,于是便产生了错误的教育思想——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都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必然养成孩子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不能吃苦、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不健康的思想意识。

另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身为家长,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基本情况,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校教育,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配合学校教育。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所以父母的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并服从。父母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将会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偏远落后的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自以为是的认为教育孩子就应当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与义务,而家长只需要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不成材不成器一味地归罪到学校及老师身上,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势必会对孩子的德育培养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 家庭施教者自身的道德问题对孩子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家长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日常的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会让孩子去效仿,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进行着最早的塑造。施教者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同样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区的家长一般接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大多数家长都是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他们自身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在孩子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说脏话、做人不守信、对老人不尊重等,这些不良的言行都在无形中对孩子形成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家庭德育教育的失败。试问一个只会对孩子施暴,动辄拳打脚踢的家长,一对矛盾重重,甚至每天恶语相向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思想能有多健康?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有待普遍树立,施教者在自身品行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他们的种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极大,甚至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会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农村孩子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以及问题

(一)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不管一个人其他各方面有多优秀,如果没有最基本的道德观的话也终将走向毁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学科的教育,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所以,学校教育不能只把文化知识传授作为硬性指标来抓,而忽略甚至放弃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逐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此来改变我国教育德智不平衡的现状。但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形式上高喊德育为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忽视德育,甚至用智育代替德育,只看学习成绩无视德育成长。大多数农村学校所谓的德育只存在于班主任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事实上,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采取放任成长的态度的。

(二)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体制形同虚设甚至缺失

就教育本身来说,没有德育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都是以德育为本的。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当多的农村学生流向城市或城镇学校就读。许多农村学校因为师生数量不多,因此对于德育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具体表现在:德育教育工作没有列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各个学校的工作计划里只有文化知识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从来不曾出现思想品德的教育规划;学校思想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思想教育氛围不够浓厚;不举行或很少举行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等等。在农村,人们评价学生、学校的主要依据仍然只是考试成绩,而把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只看做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良好的氛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对校园德育环境的营造不重视、不实施,学生每天面对的只有黑板与书本。大部分农村学校常年不曾举行有关德育教育的主题活动,使得学生思想意识淡薄。实施健康全面的教育就必须要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应该以德育教育为前提制定各项考核制度,健全德育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也不能例外。

(三) 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脱离实践

大多数农村德育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忽略了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原则,所学内容,学习方式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校德育工作只注重道德准则的灌输和理论的宣传,并没有进行实际的道德培养的操作。“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教育中的实践,他只要谈到学习必谈实践。青少年的品德成长既要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通过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心矛盾冲突,逐渐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放弃了大量的可以实践的资源,使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一周一到两次的思想品德课上,导致学生知与行分离。劳动与实践本身就是品德教育课,而农村许多中小学的品德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本末倒置。

三、 农村不利于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

多年来由于各种历史性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偏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并且人民素质相较于城市来说也偏低。有些偏远农村人民的思想封闭愚昧,各种残留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规范的行为道德,以及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还在农村肆意泛滥,使得农村中小学生深受其害,学生道德情感缺失,行为习惯难以规范,严重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在有些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农村地区,各种不良文化制品泛滥成灾,网吧管理不力,在利益的驱使下容留甚至引诱未成年人。由于青少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还不够成熟,他们意志力薄弱,对来自外界的引诱充满好奇,所以很容易受各种不良图书以及网络上一些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和荼毒,对他们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条件限制,对农村地区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的控制力度不够,青少年自主能力与自我批判能力从小得不到培养,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不能及时正确的在农村地区加以运用和推广,导致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但无法完美的融入,反而抑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青少年在促进国家发展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农村学龄儿童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这也就正好说明了做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而农村德育工作是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克服地域差异,积极主动地进行重实效、分层次、多样化的自我变革,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才能使得农村教育与时俱进、全面发展,才能有效地减少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

猜你喜欢
青少年德育家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青少年发明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