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文
摘 要:如果想要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以阅读为先,落实以读为本,读与写有效结合,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这样,阅读教学不仅能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37-01
一、大量阅读,开阔视野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自愿、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群书,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用大量健康优美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心灵、开阔视野,学生的智力就能得到开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博大丰富、高尚文雅的文化宝库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一遇到精彩片断,随手摘记;有感欲发时,即时写下。为此,笔者要求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坚持“五个一”活动,即每天看一篇、摘一段、分析一段、背诵一段、仿写一段(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渐增加)。日积月累,学生的“小仓库”里积累了大量的精彩片断,阅读、写作能力迅速提高。
万事开头难,有时学生会因为文章的一个开头而阻碍了写作思想。此时,笔者就发动学生翻阅语文书、习作选刊,一本本翻开,每篇只看文章的开头,半天时间里就可以翻阅许多书。不用说,这一翻阅,学生的肚子里装了几十种有特色的开篇方法。笔者再与他们共同寻找开头规律,最后从实践中加以指导点拨,写作时,学生自然就不会总是老一套了。
大量阅读,使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扩大了信息源,积累了许多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学到了许多可借鉴的技巧和范例。厚积而薄发,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二、读写同步,有机结合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無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习作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习,从而使读写同步,这样效果才会显著。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抓住教材本源不放手。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先考虑全学期的教学任务,在阅读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把习作知识的讲授作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具体落实到每课教案中,教学同步进行,全学期训练心中有数,年段间训练目的明确。例如,课内在“读”中学解题,结合写作教学生审题;在“读”中学概括段意、说中心,结合写作的布局谋篇和列提纲;在“读”中学分主次,结合写作训练的安排详略;在“读”中品味词句、欣赏妙句佳段,结合写作练遣词造句和段式结构。这样长期训练,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由仿到创,读写结合,片断练习与综合训练交替进行,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教师可确定这样一条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我们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材,懂得用一组故事来表达共同的思想是突出主题常用的方法。备课时考虑采取各种措施,落实这个教学目的。
首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选材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具体选择了三个故事。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当年到朝鲜去采访,只采访到这三个故事吗?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时单选了这三个故事,当时他心里怎么想的?经过讨论,学生们明确作者当时写文章的目的,是想好了这个中心,才挑选这三个典型的内容来写的。于是,笔者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习作前,要先考虑中心思想;选材时,要围绕中心考虑内容。通过这样的讲解和讨论,学生对“围绕中心选材”这一相对空洞的写作知识有了实际的感性认识。于是,笔者又趁热打铁,把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在教授第三课时,让学生按“围绕中心选材”的要求,列出一份写作提纲,题目是“一个××的人”,并让他们在列提纲中学习布局谋篇的本领。
在语文的学习中,读写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基础。读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写则是学生释放知识的途径,阅读教学只有读写相结合,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的要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宁宁.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4(20):8.
[2]高志刚. 读中求悟 读写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2(2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