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摘 要: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的精神内核,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结合自身的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化班级文化,才能更好地打造具有创新、凝聚、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班级,才能更好地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从班级文化的内涵着手,探讨了当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探讨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班级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27-02
学校由一个个班级组成,班级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细胞。因此,创建特色化的学校文化必须从特色化班级文化的建设着手。在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应结合班情、学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强大内驱力。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class culture)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就班级文化形态而言,班级文化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其中,“显性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的环境布置,如教室的贴画、名人名言、板报、学生书画作品展板、班级文化角,还有班级卫生环境等内容;“隐性文化”是一种内在文化,它是班级文化的主体和内核,主要包括班级的制度、班级精神、班级风貌、学风、班规等,这些不可视的文化内容集中体现了班级的精神和价值,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二、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有客观的了解,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其所在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班级文化的显性化,即更注重班级环境文化,而忽视软文化。对于“你所能感受到的班级文化有哪些?”这一问题,90%以上的学生都勾选了“班级文化墙建设”“板报建设”等与班级环境美化相关的内容,而在班级的班规、班风、班级制度等隐性的班级文化内容的选择则在60%以下,这一方面可能基于学生对班级文化理解的片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没能深入人心。二是班级文化建设主体性的弱化。许多班主任在班级建设方面大包大揽、事必躬亲,俨然成为班级建设的主体,然而班级建设(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翁,但是在班主任的过度干预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不断弱化。在问题“你有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吗?”一题中,75%的学生表示没有,很多学生反映从进入班级开始,班主任就已经制定好班级守则,各项班级规章制度也已经拟定好,学生成为制度的遵守者。三是班级文化的趋同化,所调查的不同班级的文化内涵毫无特色,没有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和班情打造特色化的班级文化。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班级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参与、创新求异为原则,致力于特色班级文化的打造。
三、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有效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的创建工作必须基于班情、学情来开展,必须融入班级自身特色,坚持创新融合,让主体性、民主意识、个性潜能、凝聚力培育等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符号。以下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有效方法。
(一)以学生主体精神培育为特色的班级环境文化创建
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良好的班级环境文化,能够发挥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在班级内,学生就是班级环境的创建者、管理者、经营者,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文化,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人翁地位。
在公共环境创建上,笔者所在的班级打破了学校其他班级一成不变的布置和装点方式,而是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主题环境创建,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周期性调整,让教室的教育主题更鲜明。如六月份,以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创设“环保主题”班级环境文化。黑板报的主题设置为环保主题,进行环保相关的主题策划与宣传;在黑板的左侧,每天写上一条由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主题标语,让学生时刻受到环保教育;在墙壁四周张贴环保主题画、主题宣传语;以“绿色”“生命”“蓝天”“青山”等为基色进行教室的装饰与设计。这样,学生在步入教室之时,犹如进入了一片生态乐园,感受到浓郁的环保气息,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明显而深刻的。
在個人区域环境的维护上,笔者所在的班级打破了值日生打扫班级卫生的窠臼,而是以“自扫门前雪”的方式将个人区域划分到学生个人,即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基点,负责周围区域卫生的维护与保持。这样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卫生领地,个人区域环境的维护也就更加有效,以往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在班级内基本消失了。此外,还开展“优秀座位”评比,让学生自己美化和装饰自己的座位(包括周边区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装饰,这样教室的整体环境也就大大地美化了,班级的特色化环境文化也就慢慢地形成了。
(二)以凝聚力发展为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创建
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基本单位,凝聚力是班级精神的内核。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此外,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对班级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上。笔者以传统节假日、主题班会等为契机开展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培养学生的班级情感;强调集体荣誉,每个人都为了班级的评优评先而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参加全校性竞赛活动,为班级争取荣誉。
(三)以民主意识培育为特色的班级制度文化创建
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制度依据,是班级各项工作执行与实施的行为准则,是所有班级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班级制度作保障,班级的管理也将陷入无序化境地。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而不是“被管理者”,因而班级制度的建设也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主体性落实的保障则是充分的班内民主。因此,在班级制度的制定方面,笔者也没有让自己成为制度的设计者,而是监督人,充分发扬班级民主,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各项制度的起草与制定过程中来。
例如,在班级公约的制定中,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公约的制定中来,以“十个不许”为指导让学生们集中意见来确定。每个学生都写一至两条公约,如“不许无故迟到、早退”“不许违反课堂纪律”“不许拖欠作业”“不许顶撞老师”等,最终集中大家提供的公约来提炼和总结班级公约。这样,班级公约是大家参与制定的,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强制性规章,能够获得所有学生的支持与遵守,在学生违反规则的时候也会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教育。以此为参考,班级的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违纪处罚制度、评优制度、座次轮换制度等小的班级制度都由全体学生参与制定,班主任只发挥自身的监督与指导智能,就其中部分欠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保证制度的科学合理性。这样,以学生民主为特色的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以个性发展为特色的班级活动创建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传统的班级活动由教师一手策划,个别相关的班委(如文娱委员、卫生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等协调辅助,在活动主题、参与方式、参与人员等方面都是班主任说了算,学生被动参与和接受。导致班级活动中学生参与热情不足,学生个性和特长无法在活动中得到彰显和培育,毫无凝聚力,也因此缺乏实效性。因此,笔者探讨实施基于学生个性发展为特色的班级活动实施策略。
一是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主体。在月初通过班级会议的方式讨论本月的活动主题与内容,无法达成一致时,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民主决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这样活动内容是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在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更高。在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才干,各司其职,能够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三月“学雷锋”主题活动,经由学生广泛讨论,决定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帮助孤寡老人进行家务整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本领进行任务分组,每项劳动都有合适的人负责,配合起来相当默契。
二是挖掘和培育学生的特长和能力。以学校秋季运动会为例,刚开始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项目没有人报名参加。基于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自身优势领域的培育,笔者组织了一次班级运动会选拔活动。让每个学生选择报名一个项目,然后进行测试性比赛,选取优秀者作为学校运动会的运动员候选人。不少取得优秀测试成绩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惊讶不已,比如跳远项目优胜者李×同学大呼:“我平时可从来没练过,难道是天赋异禀?”大家被她逗笑了。“相信你如果使出‘洪荒之力的话会更厉害!”笔者趁机鼓励道。以后在类似的活动中,笔者更为注重挖掘与培养学生的优势领域,让学生发现“更美好”的自我,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班級文化是班级精神的内在体现,是体现班级风貌、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内核。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基于班情、学情特点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主体性和创新性,挖掘学生的个性与才能,融入基于班级民主决策和科学实施的特色化管理内涵,让班级文化标新立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创新班级文化管理的方式,让班级文化成为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动力源。
参考文献:
[1]雷丽霞.以特色活动促进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5):271.
[2]靳亚梦,田夏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须回归生命[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11):11-13.
[3]魏匡美.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16(23):27.